上一份工作距今结束还不到一年,目前还不是一个能说的状态,所以本系列起码三年内应该是不会更新了(事实上,因为一些特殊性,五年内大概都不能写)。
所以,在这个时候先做一个小的总结吧。有一些可能之前文章里还没有说透的话,这里也顺手补充一下。
一、垃圾项目与钱、钱、钱
昨天我打开某输入法 APP 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嵌入了一个游戏中心,而另外一个输入法里面则是嵌了一个小说网站。看来我之前在各种文章中用来举例的“天气软件中做直播”的需求并不算异想天开。
以前跟某个大佬聊天的时候,他对这种现象很坦然,认为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也遵循二八定律,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由百分之二十的项目产出,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价值由百分之八十的项目产出。
我认为他乐观了,就我所见,应该是 90%的价值由 10% 的项目组产出,剩下的10% 价值由 10% 的项目组产出。剩下的 80% 项目组只会产出不良资产。
这么些年,我做的那么多项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良资产”。许多项目当时之所以能立项,都是源于互联网大发展期间“有需求就有用户量,有用户量就有商业价值”的产品经理逻辑而起。
这个逻辑链是对的,你很难说他错。但是为什么这些项目还是垮了呢? 因为缺失要素:时间。
一个互联网团队要实现“有需求就有用户量,有用户量就有商业价值”这条逻辑链,需要多久?
优酷从 2006 年上线,一直到 2024 年都没盈利,哔哩哔哩 2009 年上线,2024 年刚刚完成盈利——靠的还是游戏,而当年上市靠的也是游戏,被称之为套着社区壳的游戏公司。
工具类就简单一些,一般六个月左右。三四个月研发,一两个月投入市场看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支出是要有人来扛的,说到底就是投资人,从公司内部看就是给资源的领导。只要这个项目一天还不能自负盈亏就永远会因为投资人撤资而死亡。
以前的产品经理或者说产品出身的 CEO 们一般很少管这些事情。事实上现在也有不少高管仍然是这样,前段时间我跟一个高管聊他手上正在做的业务的时候,他也还是这么想。
当年或许这么想没有错,因为当时的玩法不一样。
首先是一大帮你不知道从哪里出身的人手里拿着钱,看到一个履历不错的产品经理就敢拿钱让他玩。先用这笔钱造出一波数据,接下来他会拉着其他投资人进来追加投资。通过舆论运作、资本运作,把企业运作成明星企业。再从种子轮一路滚到 D 轮,最后把公司弄到美股上市,凭借着当时中概股的高估值,这些投资人赚的盆满钵满。创始人团队看似几年内不能出售股份,其实私下里早已经通过不断质押股份来换取现金,在游艇上和高尔夫球场上喝着红酒财务自由了。
或者是拿着资本的钱去市面上找一家濒临退市的企业搞套壳上市,互联网企业因为营收问题基本上很难在当时的 A 股上市,所以一旦有这种套壳上市的,股价基本上都会翻几倍。上市个半年一年就搞婚变,妻子含泪拿着一半的股份套现,这样就可以解决创始人团队无法快速将股份变现的限制,也能减少创始人套现导致股价大幅度下降的风险。
现在这条路不行啦,首先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很难在美股上市去赚美国人的钱了。港股倒是还能上市,可估值很难高企,投资方的投资额都不一定能拿的回来。流血上市不是不行,CEO 得有权力和魄力,两者缺一不可。至于 A 股……看看这几年抓了多少人就知道了,三千点还能玩好多年,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以上这些都告诉我们,以前那种亏损换用户数,用户数去资本市场变现的手段当下已经越来越难了。想要活着,关键是要能自负盈亏。这一点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大公司咬着牙还能养几个亏损团队。小公司往往就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还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那距离企业注销就永远只有 24 小时。
产品经理往往是需求思维,认为有需求、需求硬、潜在用户足够大就能做。现在要更进一步,不仅要考虑这些,还要考虑盈利时间。
2017 年,有一款产品在印度有一亿的用户,可就是死活不赚钱。没办法,印度人太穷了,这个产品也不是给富裕阶层用户使用的。我那时候天天听那个团队喊“根据历史的进程来看,印度迟早也会达到中国的水平,我们现在已经占据规模优势了。剩下的只需要‘等风来’。”团队就这么一路等,没等到风,等到了疫情,团队先没了。
在公司里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团队能够自负盈亏,哪怕 ROI 是 1 呢,老板也会想着“反正能自己养活自己,随便吧。”也不会那么果断的将裁员的镰刀架到项目负责人的脖子上。反之一个团队一年成本好几千万,手上握着几百万用户却死活无法变现,那跟上面的企业注销的风险时间也一样,只有 24 小时。领导哪天说关项,就哪天死。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有一个游戏团队。那个游戏已经是一个很老的游戏了,团队里基本上就两个运营,有需求里就提给研发,排期给做。因为人力成本极低,老游戏还有一些固定的用户,虽然新人几乎没有,但是老人也基本不流失。所以这两个运营反而每人一年分红过百万。
所以什么是好项目,什么是坏项目呢?我认为产品上线一年收益能覆盖每个月营运成本的就算是好项目,反之产品上线两三年还在亏的没完没了的项目,我不羡慕这个产品本身,我更羡慕的是他能有这样一个投资人。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人,这是真的天使下凡。如果让我碰到了,我愿意每年去雍和宫为他上头祈福。
二、每个成功的项目都有其可取之处,可你要知道真正的可取之处是什么
我在本系列的前言说过,一个项目能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少不了。当我们在用 swot 分析的时候,也会去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真正的优势和真正的劣势,以及我们去做外部某个项目的分析的时候,一定要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得出真正有效的结论。
比如某个 APP,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吹其的文章不计其数,什么战略眼光、什么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什么对于年轻用户的锁定,弄到词那叫一个高大上。可真正了解的人就明白,这个 APP 用户量能增长的飞快,一靠黄色、二靠盗版,分享链接下载可拿收益。至于其他的,只能叫锦上添花。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你也去做,人家没事,你第二天就喜提包吃包住小单间,附赠银色小手镯了。
说个以前的例子,在十年前,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是盗版片泛滥的时代。有一个人也弄了一个这样的资源站,可以在线看视频的,做着做着日活也有六位数。可做着做着就出问题了,一方面是版权管控越来越严格,对他这样的小站长来说就是有今天没明天,其次是以前都是放在新浪视频这样的服务器上,再链接到自己的网站加个壳,这样可以省视频存储的成本。可是那个时候这个口子也基本关掉了,视频的存储成本也非常高。
最后这个站长就以一个日活 1 块钱的价格把网站卖给了另外一个人。那这个人接这个网站就不怕吗?毕竟这两个问题又没消失。
可人家就是不怕,地方有势力,每次版权问题被罚就是罚款个几千、一万块,一年下来也没几个钱,不伤筋动骨。服务器成本转嫁给了某单位,反正空着服务器也是空着,有关系就让你存储点视频嘛,多大个事儿。做着做着,DAU 扩了十倍以上的流量。
你说这个事情让原来的站长做,他能做吗?他有这个本事做吗?
有些东西看似简单,人家能做能成,你做就是个死。很多真实的资源都不是在科技媒体采访中说的那些东西,为什么你做社区去拉个人要跪下来给人家磕头,人家才勉强同意给你同步发一份内容。人家一年能拉来几十个大明星轮流入驻,每周都能上热榜?
这个时代,在产品领域大家都差不多,你有的,过三天人家也有了。哪个公司没有一堆饿狼一样天天盯着别人产品抄的团队?可真正的有价值的部分是短期内抄不走,你也做不到的东西。
别的不说,上文说过的天使投资人。有人给一个几十人的团队做几万 DAU 还没收入的产品好几年的钱,让他们运作下去。这个优势你去哪找?去雍和宫求佛爷给你降一个这样的天使投资人?朋友,拜错啦,求天使降临得去教堂。
三、做项目跟搞政治一样,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在公司里做项目,很难不结仇。毕竟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无论是钱还是人。你多一些,就代表别人少一些。项目 PK 会上,动不动四五个项目去抢一个能立项的机会。古语有云: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跟其他兄弟项目之间就是杀人父母的仇。
可大家互相之间有仇跟其他人都跟你有仇这是两个概念,大家互相之间有仇,那叫平衡。大家都跟你有仇,那叫死路一条。
我在初当管理的时候,脑子真的很简单,总是认为“我只要把业务做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可实际上呢?没有人能顶得住吹风,三人成虎不是在开玩笑,那是真的。不要总觉得自己对领导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对于领导来说,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不可以被代替,无非是替代成本的问题。
你每有一个敌人,天平对面的砝码就会更重一些。这种风吹啊吹啊,一直吹到一个契机的出现。可能是一次业务讨论、一次人员调动的沟通、一次团建你请假没去,总之,领导对你有负面想法的一瞬间,过往的风就会变成倾盆大雨,覆盖掉领导对你的每一寸认知。再接下来就是削权、调岗,请你自己走人。
真到了这一步,说什么都晚了,你跪在领导办公室门口也没用。
平时就要维护好同级的关系,只要不是那种一意孤行的傻子,大多数情况下虽然大家利益上有诸多不同,可伸手难打笑脸人。多请人吃饭,多跟人聊聊天,不指望他能帮你说好话。别说坏话就已经很好了。
这一点上对于有上级,而上级又不是公司 CEO 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到了公司高层的闭门会,你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门口蹲着等结果。如果那个场合里,连一个帮你说话的人都没有,你这个项目还能活吗?可人家为什么要帮你说话呢?就凭几顿饭和几瓶酒?人家不落井下石就是给你面子了,帮你在那种场合说话是没希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在这个场合能说得上话的利益共同体。你的存在、你项目的存在,对他有价值。那他出于自身的考虑,或许会帮你说两句。别看这就两句,这就很够用了。毕竟项目 PK 会主打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你不需要跑的比熊快,能比其他人快一些就足够了。
总结
我之前的某篇文章说过,一个产品的闭项原因如果是因为项目负责人自己的能力问题,那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对比其他问题来说,业务已经是其中最简单的部分了。是的,虽然很多人会觉得业务难做,可我觉得,业务已经是这诸多问题中最简单的部分,没有之一。
事后回顾,十三年来我做的项目大多都是没什么前途的项目。可这些项目的关闭,却基本上都与业务问题无关。也就是说,虽然这些项目做下去,大概率还是没希望,可并不是因为业务没希望项目才关项的。
那其中是不是真的有那么持续做下去有希望的产品呢?我不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他们会认为任何项目都有其生存的价值。我也不是一个盲目悲观的人,认为所有项目都只是用来混饭吃打发时间的一件是由。
我认为十三年来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人微言轻。我还没死在自己能力的手里,我不甘心。我还要去再试试,成要成在自己手里,死也要死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别人的梦想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