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图书馆 04月05日 23:22
广州小故事丨“岭南第一才女”的“大女主”进阶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讲述了冼玉清,一位被誉为“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的传奇女性。她一生著述丰富,与陈寅恪等学者交往甚密,为岭南文化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她坚守学术,终身未婚,将毕生精力投入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以笔为剑,鼓舞士气,展现出文人风骨。晚年,她将毕生积蓄捐赠社会,体现了对学术和公益的纯粹追求,其精神遗产至今滋养着岭南文脉。

👩‍🏫**澳门启蒙,奠定学术基础:** 冼玉清在澳门接受启蒙教育,师从陈子褒,深受新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奠定了她学术研究的基础,并立志投身教育事业。

📚**坚守学术,贡献岭南文化:** 冼玉清一生致力于岭南文史研究,著述逾三百万字,涉及历史、文献、艺术、诗词等多个领域,对粤港澳文化认同与区域史研究影响深远,被誉为“岭南文化活字典”。

🤝**与陈寅恪的深厚友谊:** 冼玉清与国学大师陈寅恪患难相交,共同探索学术,互相扶持,展现了超越性别藩篱的学术推崇,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缩影。

💖**战火中的坚守与奉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冼玉清冒着战火随校辗转,拒绝参与日方组织的文化协会,以笔为戎,鼓舞士气,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社会,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2025-04-03 11:43 广东

在岭南学术圈,有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女主”。她堪称“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毕生著述逾三百万字,被学术界誉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不栉进士”。她还是国学巨擘陈寅恪的晚年挚友,患难相交廿五载……

贤英逸事系列


第49期

在岭南学术圈,有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女主”。她堪称“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广东史志·2018》),毕生著述逾三百万字,被学术界誉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不栉进士”。她还是国学巨擘陈寅恪的晚年挚友,患难相交廿五载,在康乐园内诗词唱和,于史学的苍穹中共同探索,为岭南文化研究贡献毕生精力。

注:不栉(zhì)进士: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冼玉清。(图片采自《冼玉清研究论文集》书前插图)


人如其名,冰清玉洁。从闺阁才女到学界翘楚,从烽火逆行到以笔为剑,终身不嫁的她立志学问,身后更是千金散尽济他人……冼玉清纯粹而璀璨的“大女主”人生,究竟镌刻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冼玉清先生造像》,陈永锵绘。(图片采自《琅玕清韵:纪念冼玉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书画作品集》第62页)


一、初露锋芒:

澳门才女初长成

      冼玉清的启蒙之地,在20世纪初年的澳门。“澳门下环围一号”,是她后来在中山大学执教时所填的“永久通讯处”。她与影响自己一生的启蒙之师的相遇,也在这里。

      1895年1月,冼玉清出生于澳门一个富商家庭,祖籍广东南海西樵村。她虽家境优渥,却全然没有富家小姐的骄矜之气,自小勤学好问,童年时代便颇有文名。八岁开蒙入私塾,后转入风气开明的澳门启明学校,兼顾体操、算术、地理、音乐等科目。光绪三十三年(1907),“我父访得一位陈子褒先生,学问是极好的,开了一间灌根学校,父亲命我往游陈门”,冼玉清转读近代教育改革先驱陈子褒创办的灌根学塾(又名子褒学校)。

幼年时冼玉清与母亲,摄于澳门(图片采自《冼玉清研究论文集》书前插图)


陈子褒(1862—1922)是广东新会人,名荣衮,自号“妇孺之仆”,曾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卢湘父同学于“万木草堂”,后参与“公车上书”。这样看来,冼玉清也算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了。

1912年冼玉清在子褒学校中学普通科的毕业证明书。(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在陈门六年,冼玉清深受平民义学、女子教育与“教育救国”等思想熏陶,逐渐从闺阁迈入学林。据说陈子褒曾自豪的说起这位优秀的女弟子:“在澳(门)时完全听受七级字,惟小女翘学及女生冼玉清。玉清从余游八年,得不称为老友乎?”新式教材与教育理论、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恩师的教诲成为影响冼玉清一生立身行事的转折点,她一直保留子褒学堂的毕业证书,曾回忆“我一生受他的影响最深,立意救中国,也立意委身教育”。

1953年,陈子褒逝世30年后,冼玉清与陈门弟子区朗若、陈德芸等经历重重困难,终于将其遗稿收集整理,命名《陈子褒先生教育遗议》予以公开出版。图为1931年2月21日澳门陈子褒学校学生合影,前排左二为冼玉清,前排右一为陈德芸(1876-1947)。(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她后来坚守岭南大学几十年,可能也与师门情谊有关。岭大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与陈子褒在澳门交情甚深。20世纪初,岭南学堂在澳门开设(历四年后迁回广州继办岭南大学),钟荣光在该校攻读兼任教,子褒学堂的学生可以直升岭南学堂。继任校长李应林也是子褒学堂的优秀学生,与冼玉清是校友。



拓展阅读:

冼子的“独身宣传”

少年时冼玉清便立誓终身不婚,一门心思钻研典籍。诚如在自传中所述,“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教师,难免失良母贤妻之职;想做贤妻良母,就不免失教师之职,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十六七岁我就决意独身不嫁。”

《琅玕馆主冼玉清》,缪爱莉绘。(图片采自《琅玕清韵:纪念冼玉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书画作品集》第93页)


在那个较为守旧的时代,这一选择曾让她饱受非议。但她毫不在意,以己身化作灯塔,将全部精力投入学术与教育事业。在学生眼中,她是喜穿淡蓝色旗袍、布鞋,平易和善,知识渊博的“冼子”“冼姑”,是一位“慈母式的导师”。在岭南大学任教期间,她讲授骈文、诗学,学生回忆她“讲解李清照《声声慢》时,连窗外的雨声都仿佛成了词中意境”。

晚年陈寅恪赠诗“任他蜚语满羊城……笑劝麻姑酒一觥”,想来既是对她的支持,亦是对世俗偏见的讽刺。


二、结缘广州:

传承师道助后学

冼玉清与广州结缘于1918年。时年23岁的她随父母游览岭南大学,此时的广州时局纷乱,但新型的岭南学堂却如盛开的莲花蓬勃而上。冼玉清被这座“远离市尘”的“藏修之所”深深吸引,同年转读岭大附中,正式开启了与岭南大学长达数十年的缘分。

岭南大学旧址。(图片采自《岭南书院》第95页)


1920 年,冼玉清考入岭南大学文学院。两年后,因学识广博,兼任附中低年级的国文、历史教员,这开创了国内女教师教男中学生之先河。

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的次年,时年三十岁的冼玉清留校获聘国文系助教;后转任国文系讲师、副教授直至甲级正教授。此外,她还兼任广东通志馆纂修、广东文献馆委员、广东文物编纂委员、广东丛书编纂委员、国史馆协修等职务,分别编撰了《广东艺文志》稿本 20 卷,《文史丛书》1 种,《广东文物集》10 卷,《广东丛书》3 集及粤人传记多篇。










五十年代的冼玉清,时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在教学研究之余,冼玉清传承师道,嘉惠后学。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就曾在她班上受教两年,在岭南大学完成预科后,冼星海计划赴法深造,但费用却让他一筹莫展。冼玉清得知后,慷慨解囊500 元,这在当时可谓一笔巨款。国学大师朱师辙也受到过她的经济资助,朱先生有《长相思》词答谢:“岭南游,燕北游,执教中山历王秋,育才惭未酬。忆良俦,念清修,惠我鸡膏佐索?深情感涕流!”当时学校里有许多半工半读的学生也受过她的照拂。

1933年,冼玉清(二排左三)在广州岭南大学校园内,与钟荣光校长(前排右二)和部分教师合影。(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1930年,岭大校方破例为冼玉清拨“九家村”一宅,作为居住、藏书之所,是为“碧琅玕馆”,冼子别号“琅玕馆主”即来源于此。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她潜心治学,沉迷典籍,写下多部学术和艺术著作。










当年的“碧琅玕馆”,如今隐于中山大学南校区的碧竹绿草之中。(胡霄2025年3月25日摄于中山大学)


三、皓首穷经:

“岭南文化活字典”

冼玉清半生致力于岭南文史的研究,勤于著书立说,学术著作逾 300 万字,涉及历史、文献、艺术、诗词、金石、方志、书画、考据等多个领域,对粤港澳文化认同与区域史研究影响深远。秦牧先生评价她是“近百年岭南杰出的女诗人、国学学者、广东文献专家……想不出有哪一位妇女在这方面的造诣超过了她”。

柳亚子曾以诗赠颂冼玉清,称赞他“才高咏絮簪花外”。(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01

历史文献方面






冼玉清在文献学与考据学方面著述丰硕,又善治史。学术代表作《广东释道著述考》对广东历代佛教、道教著述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考释,其难度可想而知,被誉为研究南禅及佛学的必备之书;《粤东印谱考》(后改名《广东印谱考》)开广东印谱研究之先河;《广东女子艺文考》则系统梳理了岭南女子的文学遗产,填补了女性文化史研究的空白。

还编纂《广东文献丛刊》《岭南丛述》等著作,对散佚古籍进行抢救性整理;校注《粤东笔记》《南越笔记》等地方文献,在版本校勘与史实考辨等方面着力颇深;对有着浓郁地方风情的粤讴进行系统收集整理。











广州图书馆藏冼玉清的部分作品。

(胡霄摄于2025年3月28日)


此外,她还协助陈垣、顾颉刚等学者进行南汉国历史考古,堪称“岭南文化活字典”。







02

诗词方面





“冼子之学,为诗所掩”。这位“近百年来岭南杰出女诗人”在早年便诗名大著,有《碧琅玕馆诗集》《碧琅玕馆词钞》《琅玕馆近诗》《流离百咏》等多个诗集传世,在诗学理论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冼玉清曾被邀请到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讲授《文学概论》《诗学》等课程。

冼玉清《悲秋八首》,陈初生书。(图片采自《琅玕清韵:纪念冼玉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书画作品集》第66页)


约素含娟总自然,不矜香色不争姸。冼诗数量众多,以古典格律诗词见称,“时有隽笔”。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诗集《流离百咏》,生动记述战时颠沛流离的经历,古文学家容庚读后赞叹“一代闺门好女子,百篇诗卷怨流离”;史学大师陈寅恪更赞“大作不独文字优美,且为最佳之史料”,这种“以诗纪史”之法,与陈寅恪提出的“以诗证史”有共通之处,将抗战流亡诗作提升至史诗高度。






03

金石书画方面





冼子不仅博学,更是多才多艺。她自幼研习书法,能诗善画,常自题诗词于画作。年三十后,曾师从岭南画家李凤廷、江孔殷等名流学习“宋元画”,擅长工笔。尤擅兰竹,作品《墨兰》《牡丹》清雅脱俗,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友人评价她“穿绿袍、簪鲜花,如李清照再世。

广州图书馆藏《冼玉清先生水仙图卷》,收录了水仙花作品三祯。(胡霄摄于2025年3月28日)


因善书法、精帖学,她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名流学者,如叶恭绰、柳亚子、商衍鎏、岑学吕、容庚、沈尹默、王福庵、吴湖帆等,相互切磋、倚声酬唱;她还将书画创作与其文献考据形成互通,著作《赵松雪书画考》《招子庸研究》等,对古代书画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订,为书画篆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950年夏,画家吴湖帆为冼玉清绘制《琅玕馆修史图》,题“四园竹”一阕,祝其修史有成,斯文永翠。京、沪、粤三地文史艺术界的耆硕名流,歌咏题跋,共得二十七家的诗、词唱和。(图片采自《琅玕馆修史图》第3-4页)







四、薪火相传:

学术高峰相与游


冼玉清诞生于一个激进与保守、传统与时尚并存的大时代。忧国之思与女子才情让她得到同时代诸多学者的认同和尊重,与黄节、徐信符、叶恭绰、陈垣、陈寅恪、夏承焘、黄仲琴、梁羽生、杨寿昌、冯雪秋等名家学术切磋、诗词唱酬,书信往来不断。

1929年,34岁的冼玉清在澳门拜见敬仰已久的“南国词宗”黄晦闻老先生,诗才受到黄老赞许。黄老“国事身谋两不言,朝暾来此对风轩”的忧国之思也令她钦佩,二人相约北游再叙。是年秋,冼玉清应燕京大学邀请北上,后在北京“蒹葭楼”与黄老重聚,并将《碧琅玕馆诗集》手稿呈览,黄老批曰“独喜其真”,此后二人常有书信往来,成忘年之交。

注:暾(tūn),刚出的太阳。


1930年1月冼玉清(前排右一)于北平,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师合影。(图片采自《冼玉清研究论文集》书前插图


      北游期间,冼玉清结识了大批名流,如史学家陈垣、藏书家伦哲如等,眼界大开,拓展了学术视野。在此期间还完成了她最早的文学作品《万里孤征录》,所绘《旧京春色图》,先后有汪兆镛、叶恭绰、龙榆生、吴湖帆等四十多个名家题跋,一时传为佳话。

广州图书馆藏《冼玉清先生旧京春色卷》,收录了崇效寺牡丹、极乐寺海棠作品二祯。(胡霄摄于2025年3月28日)


      1935年,四十岁的冼玉清在广东通志馆艺文纂修期间,结识了年仅十八岁的饶宗颐。二人均致力于广东乡邦文献研究,有着相通的学术思想,随后三十年在学术上相互切磋与交流,书信往来不断。当年被黄节老先生勉励的“后辈”冼玉清,这时也变成了“撑伞的人”。这种学界前辈与后辈“亦师亦友”的薪火相传,是一代学术大家们的共同守望,也是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的生动写照。


五、高山流水:

岭南岁月共清辉

冼玉清与陈三立、陈寅恪父子的交往更是一段佳话。

1937年夏天,冼玉清将自己所作的《碧琅玕馆诗集》呈给当时客居北平的陈三立。这位有着“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的老者高度称赞冼诗“淡雅疏朗,秀骨亭亭,不假雕饰,自饶机趣,足以推见素抱矣”,并亲笔为她的书斋“碧琅玕馆”题写一匾。据说冼玉清视之为毕生珍物,此后无论迁居何处,总将其高悬于居所正中。有趣的是,二十年多后,其子陈寅恪也专门为冼玉清的住所撰写春联。

1936年陈氏一家合影,前排中坐者为陈三立,后排右一为陈寅恪。(图片采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第43页)


1941年,陈寅恪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香港沦陷后生活困顿。当时同样痛失家园的冼玉清闻知,托人给陈寅恪送去价值 40 元港币的“军票”。虽然陈寅恪最终未接受,但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他铭记于心。乱世中的患难相助,奠定了这段情谊的底色。

1949年,陈寅恪携妻女南下岭南大学赴任,冼玉清在码头参与迎接。在岭南大学共事期间,由于同住“九家村”,相隔不过几百米,陈冼两家经常互通有无、结伴访古。












中山大学南校区的陈寅恪故居。陈寅恪于1953年夏至1969年春住在二楼,在此撰《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重要论著。(胡霄2025年3月25日摄于中山大学)


同年,陈寅恪夫妇与冼玉清同游广州漱珠岗纯阳观,归来后创作唱和诗作《纯阳观梅花》《漱珠岗探梅次陈寅恪韵》,陈诗以“残梅”“劫灰”等意象暗喻文化根基尚存但时局已变,冼诗则以“铁干”“孤根”“思古”“登台”回应,隐喻两人共同的文化守望立场。在一个多月后,冼玉清给史学家陈垣的信中还曾记录此事:“陈寅恪先生身体日健,常有晤言,前旬因登漱珠岗探梅,往返步行约十里,陈夫人谓渠数年无此豪兴,附唱和诗可知也。”



现纯阳观展出后人书的二人诗作,左为陈寅恪《纯阳观梅花》,右为冼玉清《漱珠岗探梅次陈寅恪韵》。(胡霄2025年3月25日摄于纯阳观)


作为岭南文献研究的双璧,两人在治学上互引知己。冼玉清治学严谨,开创一代学风,在人生观、文化观上颇有遗世独立的意味;陈寅恪则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治学宗旨,在学问上不惮辛苦、钧稽沉隐。同样学贯中西而文史兼通,潜心学问而不求名利,学术上的契合与人格上的共鸣使两人相互欣赏,陈寅恪曾为冼玉清的《修史图》题诗:“流辈争推续史功,文章羞与俗雷同。若将女学方禅学,此是曹溪岭外宗”,盛赞她为学为文的沉实风格与独立精神。这种超越性别藩篱的学术推崇,在近代学界尤为珍贵。

 

陈寅恪跋《琅玕馆修史图》三首绝句,赞誉她为学为文的独立精神(图片采自《琅玕馆修史图》内页)


特殊年代里,两位坚持“独立之精神”的学者也能守望相助。1957年陈寅恪为冼玉清书斋题写“春风桃李红争放,仙馆琅玕碧换新”春联,既嵌其“碧琅玕馆”雅号,更暗喻对文化新生的期待。从香江烟雨到珠江晚照,陈冼之交不仅是惺惺相惜的学术往来,更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缩影。

六、战火坚守:

文人风骨系家国


虽然一心钻研学术,但冼玉清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将以笔为戎,写下《民族英雄冼夫人》《读宋史岳飞传》等多篇文章借古喻今、鼓舞士气。1937年冬,她还为抗战前方募捐衣服,同时发表《妇女对于募制寒衣之责任》的播音演说。

1939年10月1日,冼玉清(第二排右八)应邀出席华南国语讲习所第五届结业典礼,在香港港侨中学作《由国语统一说到团结自强》的演说。(图片采自《冼玉清研究论文集》书前插图)


抗日战争时期,岭南大学历经波折,几度迁徙,冼玉清冒着战火随校辗转。1938年10月,日军向广州进犯,岭南大学宣布疏散,几经困难挫折的她返抵澳门避难。一个月后岭南大学在香港复课,她便受邀由澳赴港,此一去便三年有余。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当时日方企图联系冼玉清参与组织香港东亚文化协会,她断然拒绝。“国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少时在澳门立下的爱国之志,成为她一生的坚守。












1938-1945年国立中山大学迁校路线示意图(胡霄2025年3月25日摄于中山大学校史馆)


1942年6月21日,岭南大学在香港结业,经历艰险的冼玉清再返澳门,亲身感受时代的痛苦与灾难,让忧国忧民之思留于笔端:“杜甫诗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者今复见之。民有饥色,途有饿殍,真使人有人间何世之感。每见饥民徙倚道旁,面如白蜡,忽而倒下。亦有偃卧渠边,眼睛翻白,转瞬气绝,真令人目不忍睹。”“今国家正在危难之时,我应与全民共甘苦。”

冼玉清(左二)1940年在香港和岭大同学、家人合照。(图片采自《冼玉清研究论文集》书前插图)


1942年7月中旬,岭南大学在粤北曲江仙人庙大村(今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复课。尽管亲友好言劝阻,冼玉清仍义无反顾,冒险化名穿越战区。途中行李尽失,几经舟车劳顿,历40日,至9月底才到达曲江县。

1942年6月冼玉清由香港乘船返回澳门的“渡航”证明书。(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冼玉清在回望这段经历时,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予再四维思,以为去则生命可危,留则志气有憾。何所遵从哉?譬如父母病危,为子者不奔侍汤药,置身事外,何以为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临事难毋苟免’之谓何,遂排除众议,决计内迁。”尽管物资匮乏,她依然不改素志,笔耕不辍,先后写下《流离百咏》、“抗战八记”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学生陈香梅后来回忆,冼玉清与吴重翰等教授常在简陋茅屋中组织诗词品鉴活动,“茅屋林涛,清茶一杯”成为战时文化坚守的象征。

冼玉清在澳门写的《危城逃难记》手稿(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七、赤子丹心:

玉清遗泽惠桑梓

新中国成立初期,岭南大学许多教授赴美或赴港,香港崇基学院等机构也以月薪1600元向冼玉清抛出橄榄枝,她全部回绝,正如她自述“有一事我认为做的正确的,就是肯跟共产党走……我应该支持共产党建设新中国”。

1964年,年逾古稀的冼玉清赴香港治疗,期间或许是预感到生命将尽,立下遗嘱明确表示“钱财所以济人利物,非徒供个人享受”,将毕生积蓄分为两部分:少量用于亲属,绝大部分捐作社会公益。此外,还将她毕生珍藏的文物和书籍、手稿,分别赠与广东民间艺术馆、广东省文史馆及中山大学等单位,将个人积蓄化作医疗、教育与文化的火种。










晚年的冼玉清不幸罹患乳腺肿瘤。左为1963年摄于广州中山第一医院,右为1965年摄于广州市肿瘤医院。(图片采自《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书后插图)


此外,病中的她还携带多年积蓄十万港元回到大陆,捐赠给中山医学院第一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并在1964年11月8日给广东省统战部门的信中说“此款是已出之物,如何用途,由你们支配,总要用得适当就好了。但此事只系围内人知道便了。切不可宣传,更不可嘉奖。”。在她看来,“善款人见,不是真善”,这一决定背后,既有“济世利人”家训的坚守,也是源于她对学术与公益的纯粹追求。而这些文化与精神遗产,至今仍持续滋养着岭南文脉。


结  语

      1965 年 10 月 2 日,冼玉清因乳腺癌不治,病逝于广州肿瘤医院,享年 70 岁。时已目盲体衰的陈寅恪强忍悲痛,作挽诗追忆:“香江烽火犹忆新,患难朋交廿五春。此后年年思往事,碧琅玕馆吊诗人”。四年后,陈寅恪溘然长逝,这段贯穿战乱与变革的知交终成绝响。

冼玉清的一生,是民国女性觉醒的独特篇章,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力量。她以“书斋中的大女主”姿态,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开辟天地,秉持“文化守夜人”的使命,在时代夹缝中赓续中华文脉。她的经历证明着女性的人生选择不必依附婚姻,独立精神与学术追求亦可铸就传奇。

正如其自述:“未识罗绮,不谙世故,徒欲不负所学,为社会稍尽绵力。”这位岭南第一才女,终以毕生践行了“大女主”的终极定义:忠于自我,自由实践,泽被后世。

参 考 文 献

1、冼玉清著,黄炳炎,赖达观主编:《冼玉清文集》,广州 :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C53/52)

2、陈树荣主编:《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 澳门历史学会, 1995(K825.4/152)

3、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北京:三联书店, 1995 1996重印(K825.8/9)

4、周义主编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冼玉清研究论文集》,香港: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07(K825.4/797)

5、朱万章著:《岭南近代画史丛稿》,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J212/766)

6、曾庆榴,林亚杰主编:《岭南史学名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2009印(K825.8/183)

7、陈永锵主编:《琅玕清韵:纪念冼玉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书画作品集》,香港 : 书艺出版社, 2010(J121/513)

8、黄天骥著:《岭南师友》,广州 :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1(I267/31346)

    《冼玉清先生旧京春色卷》《冼玉清先生水仙图卷 》《广东释道著述考》《碧琅玕館詩鈔》《琅玕馆修史图》《民国人物小传.第四册》《岭南书院》等。


注:

1、本文参考了上述馆藏图书,在此谨表谢忱。

2、文献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之处,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前来查阅考证,一起还原更真实的广州小故事,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3、本文引用书中图片,仅用以公益推广相关馆藏图书及其文化,如版权方有异议,请联系删除;本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阅读推荐


1、《冼玉清文集》

【责任者】冼玉清著 , 黄炳炎,赖达观主编

【出版发行】广州 :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

【ISBN】 7-306-00988-5

【载体形态】884页 : 肖像 ; 21cm

【推荐理由】该书是一部系统整理冼玉清毕生学术成就的权威辑录,主编团队将散佚稿本、手札、题跋等300余万字著述系统汇编。全书前半部是冼玉清已发表过的文章,后半部分是尚未发表的专著,内容不仅汇聚了其在文献学、文史研究、岭南佛教、行商文化、书画鉴藏等领域的深度研究,更展现了 “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治学精神,尤其《广东释道著述考》作为45万言巨著的“压轴之作”,首次经专家校勘面世,被誉为“需数十年功夫精研考据”的高水准之作。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家族藏书、广州人文馆•姜伯勤藏书、广州人文馆•蔡鸿生藏书

【索书号】C53/52         

2、《冼玉清研究论文集》

【责任者】周义主编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

【出版发行】香港 :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07

【载体形态】10,418页 : 照片 ; 22cm

【推荐理由】本书分“致辞篇”“学术篇”“回忆篇”“资料篇”四辑,是一部系统梳理岭南学术名家冼玉清学术成就与精神遗产的重要著作。该书汇集了广东、港澳等地近70位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编纂时注重学术深度与多维视角的结合,既有对冼玉清文献研究方法的学理分析,亦涵盖其诗词创作、书画鉴藏等跨领域成就,全方位呈现其在文献学、文史考证、诗词书画等领域的卓越贡献。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姜伯勤藏书、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典藏书库•基础书库

【索书号】K825.4/797 

更多广州小故事:

第48期| 詹天佑不去修铁路,却跑回广州家中修家谱?

第47期|粤城藏书楼的古籍文献,竟考上北大图书馆?

第46期|中山大学有条龙,蜂芒毕露,豪言为民除害?

第45期|假如,古代岭南有美食博主……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广州小故事数据库

全部已发布小故事!

数据库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或刷新

图片及文本由信息咨询部提供

编辑:胡霄、袁露明

审核:陈智颖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冼玉清 岭南文化 学术 女性 陈寅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