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oints
● ima的「知识号」形态类似于微信公众号,不过它是以整个「知识库」为单位分发的,而不是单篇文章;
● ima在从文档编辑和管理工具进化成内容社区,这对微信公众号是个危险信号;
● 腾讯的AI原生应用都已汇聚到CSIG事业部,意味着其战略地位在提升;
● ima不是下一代内容平台的唯一争夺者,Flowith等知识库产品做的也是差不多的事。
3月27日,ima上线了一个叫作「知识号」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像开设微信公众号一样,在ima应用里开设一个「知识号」,以文档形式上传自己的「知识」,累积形成一个个人「知识库」后,这个「知识库」就可以用「知识号」的名义公开发布给所有进入ima「知识库广场」的用户。
也和微信公众号一样,「知识号」为用户提供了数据分析工具,当加入其知识库的人数突破了500人,就可以通过知识号查看其知识库访问量、问答次数等趋势性数据。
知识、知识库、知识号、知识库广场……这一连串术语是ima为其内容平台制造的一系列新名词,区别于微信的公众号、文章等传统称谓——两者的本质差异不大,最大区别是内容生成和管理中的AI成分变多。
Ima是腾讯旗下的一款AI原生应用。最初定位是「个人工作台」,提供知识管理和基于知识库的问答式搜索。然而随着知识库广场、知识号等新增功能上线,这个AI应用看起来不再是一款单纯的知识管理工具或个人工作台,而是有望成为比微信公众号更加智能的内容平台。
这对微信是个危险信号。
从工具到社区,ima初具内容平台形态
2024年10月,ima被以「个人工作台」的定位推出。刚推出时,其核心功能只有3个:一个聊天机器人入口、一个文档编辑器、一个知识库——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可以容纳多个文件夹的电脑硬盘,可以把你的各种文档都塞进一个个文件夹储存起来,让用户可以在一个工作台上完成搜、读、写、存储和基于存储再搜索的闭环。
其中的聊天机器人页面类似于ChatGPT,除了文字问答之外,还支持上传网址、文件或截图问答。和普通聊天机器人或AI搜索不同的是,ima因为加载了知识库模块,可以允许用户选择基于全网搜索或基于个人知识库检索。并且,全网搜索最大的特色也在于结合了微信内容生态,AI回复时会高频引用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另外名为「笔记」的文档编辑器,能让用户像使用Word一样编辑文字、插入图片。不同于Word的是,ima的笔记功能具备更多AI能力,用户通过右键或输入斜杠就能唤起AI,完成起草大纲、翻译、智能续写、文生图等辅助工作。
「知识库」就像个大号的文件夹。用户不仅能将个人笔记内容加入个人知识库,还支持上传PDF、DOC、PPT、JPEG、PNG、Markdown等多种格式的文件成为知识库的一部分。甚至如果你在首页的聊天窗口中打开并浏览了一个网页后,想把这个网页的内容存储下来,也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加号,将网页加入你的知识库。
ima此前的功能围绕笔记展开。用户在AI问答、浏览网页、阅读文档时,都可以点击底部的「记笔记」按键,随时随地记录想法,并将之收藏到知识库中。
而在3月7日上线「知识库广场」、3月27日又上线了「知识号」功能后,ima看起来不再只是想做一款记笔记的软件,而是更像一个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一样的内容平台——知识号对应公众号,知识库广场则像是微信公众号列表。
可能为了激发用户更多地将个人知识库发布到公开市场,ima给每位用户的个人知识库存储空间只有30G,但如果这些内容发布到知识广场后,就不再占用个人空间。
目前,在ima知识库广场上,名为《法律知识库-共享》的知识库已经有超过7000人加入,但大多数知识库的加入人数仅有三位数。
ima的「AI+」和微信的「+AI」:腾讯内部的AI赛马?
Ima的进化过程和如今的形态很容易让人想到微信。事实上,后者最开始也只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上线一年后,微信团队才开始内测公众号功能,并随后使之成为微信App的一部分。因为公众号功能的加入,微信实现了从工具向内容平台的转变,并就此主导了长文章市场长达10年。2020年上线的视频号,进一步拓展了微信平台的内容形态和规模。
实际上,ima想做的事——用AI辅助人类更好地生产、交易和查询内容,微信也想做。不过它的做法更类似于「微信+AI」,比如公众号+智能客服、微信+AI搜索,而不像ima那样进一步介入用户的内容生产这一从0到1的环节。
今年1月,公众号开始小范围灰度测试一个叫「智能回复」的功能,公众号作者在后台打开「智能回复」按钮后,AI就能依据公众号的历史发表文章,回答用户在前台的提问。除了默认搜索公众号上发表过的所有文章,创作者也可以新建知识库作为补充。这项功能相当于给每个公众号上线了一个智能客服。所有AI回复都会带有「智能回复」的标记,方便用户区分。
紧接着的2月,微信又开始灰度测试「AI搜索」功能,试图让用户可以跨公众号地从沉积内容中获取信息。
这些做法看起来有助于激活微信公众号中沉淀了10年以上的大量内容,但是否能激活公众号创作者和用户的阅读热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用户对微信公众号的热情下滑已经是个持续数年的老问题,假如有用户热情更高或增速更快的新平台,创作者就会转移。
而且,作为一款AI原生应用,ima的内容生产和发布流程比微信公众号短得多。在ima内,用户可以完成内容生产(通过AI问答、搜索和笔记编辑工具)、存储、发布和查询的全部工作。而在微信公众号,这些工作需要用户调用不同的App分别完成。
ima可能是腾讯内部最有望挑战微信公众号的AI原生应用了。这个由QQ浏览器团队孵化的产品此前属于腾讯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今年2月随着QQ浏览器和搜狗输入法等产品一起转入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在此之前,腾讯已将元宝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转入CSIG,负责人由原TEG副总裁、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蒋杰(Zeus)换为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吴祖榕是从0到1孵化腾讯会议的主要角色之一。
一系列架构调整意味着,包括ima、元宝等AI原生应用在腾讯的战略地位已被提升,而CSIG已成为腾讯投资C端AI应用的主阵地。
目前,ima和微信公众号并未打通,ima无法自动抓取公众号内容,而是需要用户手动复制单篇链接加入知识库。
不过,不管成为下一代内容生产和消费平台的是ima还是微信,它们都是腾讯旗下的。
但是,ima不是微信公众号的唯一挑战者
目前,除了ima之外,市面上还有多款「AI知识库」产品,包括Flowith、闪念、得到的get笔记、slax note、youmind等。
以Flowith为例,其最初版本是一个以AI搜索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和管理工具。其中AI搜索所产出的内容形态不是普通的文字或文档,而是像一个画布式的文件,形态上像一个思维导图,只不过没有像ima那样专门为用户提供一个类似Word的文档编辑器。
今年1月发布的2.0版本中,Flowith增加了一个名为「知识花园」的模块,功能与ima的「知识库广场」类似,也是为了让用户将其知识库分享到公开市场,给其他用户阅读或购买。
flowith的AI问答页面,如果打开「KNOWLEDGE BASE」模式,就可以选择基于所有知识库或某一个知识库的内容回答。
Flowith创始人倪正民设想的场景是,当一个投资人需要向他的客户展示自己的背景时,他可以打开Flowith,其中的个人知识库里既有这位投资人的过往文章,还有视频,此外,Flowith可以随时随地生成思维导图式的展示文档。
Flowith于去年4月开始公测,创立Flowith之前,倪正民创立过创新教育平台X ACADEMY未来学院,也推出过社交产品App Realm等。
和ima目前的免费模式不同,Flowith已开启付费交易。用户可以付费购买其他人的知识库,付费的知识库定价主要为0.5至3美元之间。
flowith的「知识花园」界面。用户已经加入的知识库内容显示在下方,也可以通过上传文件或导入链接加入新知识。
「知识花园解决的是创作者最根本的「认知饥饿」。倪正民说,通过结构化知识的沉淀与市场交换,创作能从「空中楼阁」转化为「根系扎实的认知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