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探讨了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对“大道理”兴趣下降,转而关注自身“小道理”的现象。作者通过对霸凌事件、饭圈文化等案例的分析,指出这种趋势可能导致社会进步的停滞。文章最后呼吁人们保持对“大道理”的关注,借鉴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构建更公正的社会。
🧐 面对社会热点,公众对“大道理”的兴趣下降,更倾向于关注自身所处阶层、身份的“小道理”。这种转变在自媒体时代尤为明显,为了迎合受众,自媒体更倾向于放大特定群体的观点,而非追求公正客观的评价。
👑 作者以饭圈文化为例,指出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浪漫化解读,例如将秦始皇美化为“阿政哥哥”。这种过度美化的背后,是对历史真相的忽视,以及对自身“小道理”的执着,这种行为也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读。
⚖️ 作者引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强调在构建正义社会时,应暂时抛开个人身份和立场,以公正的视角探讨“大道理”。这有助于形成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保障所有人的权益。
🤔 沉溺于“小道理”可能导致社会进步的停滞,甚至无法维护自身所关心的利益。作者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大道理”的重要性,培养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关注,才能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原创 小西cicero 2024-03-21 20:24 上海
大道理、“阿政哥哥”与无知之幕各位好,昨天久违的做了一场直播,跟读者一聊三个小时,有点伤元气,今天休息一下。


各位好,昨天久违的做了一场直播,跟读者一聊三个小时,有点伤元气,今天休息一下。随便聊聊天。昨天的《聊几部能帮你更深反思邯郸杀人案的作品》一文,讲了一些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读者愿意看,也有读者不喜欢。比如有个留言让我印象什么,那位读者说“我是一个学龄孩子的母亲,我不想听大道理,我就想让自家孩子不受欺负。”老实说,获得这样的留言我倒挺委屈的,因为在之前的《全国的霸凌者,都在等着看这三个人渣的下场》一文中,我已经谈过了我对霸凌问题的解决思维——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把注意力从重罚惩戒孩子冒犯权威和“集体利益”的滥刑主义中稍微挪出一部分经历来,用于惩戒不良少年对弱势孩子的侵犯,甚至应该出台一部《反校园霸凌法》,逼着学校重视“反霸凌”这项目前看来不能体现校领导政绩的工作。可是呼吁教育改革,推动立法这些事情,光讲小道理是搞不成的,到头来还是必须要谈到一些大道理,才能够实现。如果你那么拒斥“讲大道理”以及大道理背后推动社会进步所需做的努力。那你对这个新闻的唯一有效反应只能是另一个留言所说的那样:“能不能赶紧毙了这三个小崽子,看着相关新闻我就心烦。”——虽然这留言话说的很糙,但它的确反应了很多人对此类问题的本能态度,把凶犯一杀了事,就结束了,不然还能怎么着呢?不过说起来,在公号上写文这几年,我经常收到如下句式的留言——“我是个xxx,我只关心xxx。”我发现公众对“大道理”的兴趣确实在这些年里直线下降了,人们不再关心那些给所有人实现公平正义的“大道理”,而只在乎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工作乃至性别的“小道理”、“小主张”。比如我最近在视频号上尝试二次创业,有位UP主就跟我传授过心得——视频要想做的火,目标受众你首先要搞清楚,中老年你就讲养生、家里有孩子的你就聊育儿、青年女性你就聊时尚、聊独立,实在一无所有的穷D丝你再聊大国崛起……这个心法其实我也知道,而且据我观察,眼下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自媒体,不仅聊的话题时分裂的,而且他们各自也会把观点拉到极致。比如面向年轻女孩谈婚恋的那种号,它一定会主张彩礼必须要,男方不给简直就是丧尽天良。而面向给不起彩礼的男性用户的那种号,则会编各种“打脸拜金女”的小段子,取悦自身受众。而一个主要受众为医生的号,谈医患矛盾时最好的叙述方式则莫过于把患者说成医闹……总之,在进入视频时代之后,多数自媒体都在更加卖力的挠自己流量受众的痒痒。这一点跟传统媒体时代的逻辑是很不同的,若干年前,当媒体的主流还是报纸和电视时,一个评论员写文论事的基本要求还是要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观感,做公正的评价——也就是所谓的“讲大道理”。但现在互联网发表观点,想获得流量的逻辑已经完全变了,你把不同阶层、身份各自所持的“小道理”讲到极端,才能赢得喝彩和流量。所以就像那位读者讲的,大家不关心“大道理”了,大家只沉迷在自己阶层、年龄、身份框定的那些小道理、小叙事当中。连看俄乌战争这种远在国外的战事,很多人想的也不是侵略和反侵略孰是孰非的问题,而只想“谁赢对我有好处”,然后再框定立场。而这种先定自己的身份,然后再去找自己心仪的“小道理”的“新潮”思维,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衍生思潮。它们有些看起来反而很大气。比如我知道这几年在饭圈里,秦始皇逐渐成了个很红的IP。很多小女生对着这位千古一帝犯花痴,管他叫“阿政哥哥”。在她们的描述中,秦始皇的形象也不再是那个挺着大肚腩的小老头,而变成了身高一米九八、帅的风华绝代、对臣下狠辣果决、对爱人柔情万种、还有女权主义前卫思想的霸道总裁。
她们说这种画像是丑化……
而这些饭圈女孩们呢,不消说,穿越回去一定是她们“阿政哥哥”的挚爱。所以秦始皇对别人怎么样无所谓,能对穿越回去的她们好就可以了——这就是这些小公主们的逻辑。这个想法犯的很美好,可惜我却不能感冒,因为我不幸看过一本书,它叫《秦谜》。
在这本书中作者李开元先生用详尽的历史考证和严谨的逻辑推演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并给与了解答: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只有“始皇帝”却没有“始皇后”呢?秦始皇的正室皇后为什么于史无载?李开元先生认为,其实这个“始皇后”本来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她应该是卷入到了秦朝的权力斗争中,最终不仅被处死,而且被始皇帝下了“记忆诅咒”——一切有关她的记载都被抹杀掉了,于是留下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历史空位。如果这个历史猜测是真的,那请问如今这些粉他的“小公主”们还愿意穿越回去,当她们阿政哥哥的挚爱么?你不仅不配活着而且不配被历史记载啊!秦始皇是对爱妻家?大暖男?别闹了,他老婆咋死的现在都说不清。因为史记里说的清楚,秦始皇死后,所有没生育的妃嫔都是直接被埋在地宫里陪葬的。而“只有生孩子才能有资格在丈夫死后活命”,这又是一个能把所有小公主们气一跟头的“直男癌逻辑”。再退一万步讲,你怎么确定你真穿越回两千年以前,投胎就一定能投成能让秦始皇明媒正娶的小公主而不是孟姜女呢?
那在迷妹们眼中,孟姜女算不算不识抬举呢?
“亲王扫六合”的那个战争过程可是很残酷的,秦军可不讲什么日内瓦公约、战俘优待,又要有效消耗敌国战力,一般都是“坑之”了事:东晋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给秦朝侵略战争的杀人数量做过一个粗略计算。“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有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也就是说,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使得天下人口折损了三分之二。如果皇甫谧的估算是真的,那就是说,你投胎在那个年头,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直接就被你家“阿政哥哥”干掉了。到那个时候,再争论你家阿政哥哥到底是身高一米九八的大帅比还是大肚子油腻中年男、是你们幻想中的玉树临风还是史记说的“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外星人长相,对你屁用都没有。
当然这种花痴型人格也不是“小公主”们才会犯,以前我接触过的一些男性明粉也是如此,读了本《回到明朝当王爷》之类的书,就对大明生活向往的不得了,恨不得赶紧找个泥头车穿越回去。我经常调戏这样的哥们,我说:你们就是真穿越回去,也多半不是《回到明朝当王爷》,而是《回到明朝当太监》。因为我大明虽然“亲亲之恩最盛”,但王爷一共能有几个啊?你也配姓朱。但太监的指标是很富裕的,仅在紫禁城里就“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你真穿越回去,投胎成王爷的概率远不如太监大。你凭什么还非得站在王爷的立场上怀念大明呢?把自己想象成秦始皇独宠的宠妃,或者大明吃香喝辣的王爷,进而得出始皇帝真好、“我大明”真好的结论。这样的YY虽然看上去格局很宏大,但它都是站在极小投胎概率基础上的,这是小道理。对一个古代王朝正确的评价,是你先别假定自己一定能投胎成宠妃和王爷,就随机盲投,然后想想你在这种背景下有多大概率能过上称心如意的好日子,这才是“大道理”。当然我知道,如果这样一说,可能对中国古代史的这粉那粉、这饭那饭就都没有了,因为大家都清楚,中国古代帝制王朝的大多数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是被“阿政哥哥”们当韭菜割的。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除非你脑髓里生了什么受虐狂的贵恙,一定会赞同,还是生在现代最好——好歹当今世界,主权在民是个任何国家都不可否认的共识。投胎的风险虽然也很大,但没那么大了。可是保持这样的社会,并让它越来越好,需要的依然是要讲“大道理”,如果每个人都只沉溺在自己身份、年龄、阶层的“小道理”,当私民而非公民,那这个社会是无从进步的。我想起罗尔斯的《正义论》这本书,在该书中,罗尔斯在探讨什么是正义,实现社会的正义时,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他说达成一个社会正义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每个人的眼前先遮盖上一层“无知之幕”,不告诉你你在这个社会中到底会出生在一个什么阶层、是男是女、是英俊还是丑陋、贫穷还是富有、聪明还是愚蠢、有权有势还是一文不名。然后这个时候让大家来自由讨论,构建一个怎样的社会才是“正义”的。
罗尔斯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最终达成一致要建立的社会,一定是有社会保障兜底、但同时又奖励天赋与勤奋的、一定是惩治邪恶,但同时又不至于滥刑的。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会被分配的到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无从“用屁股决定脑袋”,想赌一把自己的运气,但又担心万一分配的角色不好,一辈子过得很惨。所以这个社会一定是最正义的,等讨论好这样的正义社会,再把无知之幕拉开,再去生活,所有人都可能过上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弱者得到可兜底的庇护、强者得到不过分的奖赏的幸福生活。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要丧失暂时抛下自己的身份与立场,谈论“大道理”的好奇心与能力。所以,我其实挺无奈看到“你讨论这个有屁用,我是个xxx,我只在乎xxx”这类留言的。我觉得这种想法的存在,恰恰是我们连我们常常连自己宣称“只在乎”的那些事都无法维护的原因。当然,只带入自己个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只考虑自己立场的人,其实还算好写的。那些强行给自己一个YY立场,一口一个“我家阿政哥哥”的患者……本文4000字,随笔一篇,感谢读完,为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多谢。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