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热帖 04月03日 07:56
语言是如何篡改人们思想的?劳工节为啥被翻译成劳动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社会中一些常见观念的翻译、理解与实践,并与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从“人权高于主权”到“五一劳动节”的翻译差异,揭示了对劳动、权益认知的不同。文章还分析了工作时长、慈善捐款、养老观念等问题,指出语言的微妙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强调了东西方文化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 翻译的差异影响认知:文章指出,将“人权高于主权”改为“人权高于政权”更为准确,而“五一劳工节”被翻译成“五一劳动节”,这种差异影响了人们对劳动和权益的理解。前者强调了劳动者的权益,而后者则侧重于颂扬劳动本身。

⏰ 工作时长的对比:文章提到,中国普遍存在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多班倒的工作制度,而西方国家对工作时长有严格限制。欧盟禁止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生产的商品进入,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

💰 慈善捐款与个人意愿:文章提到了中国企业通过短信扣费方式进行慈善捐款的现象,以及人们对捐款去向的担忧。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自愿捐款,而不是被强制或道德绑架。

👴 养老观念的差异:文章对比了中西方对养老的态度。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养育孩子是为了养老,而西方则更注重孩子的自主意愿和独立性。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上的不同。

人权高于主权,很多时候都听过,其实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人权高于政权,更夸张的是我们把五一劳工节翻译成五一劳动节,从小的教育理念就是五一要劳动,劳动最光荣!如此翻译远比节日的表象更为复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和态度。

1886年5月1日,美国35万工人发动大规模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争取每天只工作8小时,并说道我们已厌倦每天长时间的劳作,换来的只是勉强糊口的工钱,我们要求每天工作8小时,有更多时间去闻闻花香、晒晒太阳、陪陪家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有了每周双休,每天工作8小时的概念,因为这是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基本要求,但是否落实该组织不做后续调查。目前我们普遍存在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两班或三班倒的工作制度,这在西方国家来说,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最近欧盟出台新规,禁止每天超过8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商品进入欧盟。

我们翻译成劳动节,一字之差就把纪念工人维护自身权益的节日,弄成了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悄然地把节日的核心意义从纪念工人抗争,强调劳动者的权益,转向了颂扬劳动本身。在学校过劳动节的共识就是这一天要打扫卫生,要去劳动!而不是放开心的休息,就算没安排劳动,老师也会布置很多作业,这样的结果已经偏离了劳工节的初衷。

还比如把下降翻译成负增长,把贫困人口称为待富人群,把裁员包装成优化,我们国家把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国企几大运营商、石油化工等每天盈利多少个亿,当人民遭受某种自然灾害时候,它们就会发短信给你,叫你回复短信数字,以扣话费的方式向灾区献爱心,所以不要认为一分钱每捐就是没爱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有的人想着这时候应该是国家回馈人民的时候,有的人担心自己捐的钱,进了某些人的私人口袋。

百善孝为先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而西方崇尚的是让孩子从内心,自愿地对自己好,就算对自己不好,也不会去责骂孩子不孝,明白自己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中国人的思想就是我生孩子就是要给我养老的,不然我生你干嘛?如此再分析,这就是为了自私的自己啊!养孩子是为了给自己养老,其它啥也不是,想想看,这种观念是不是有问题?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翻译 劳动 文化差异 价值观 养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