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4月03日 02:37
[清明特刊] 献身国防铸核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缅怀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他的一生致力于国家核武器事业,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研制,再到核军控研究,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文章讲述了宋家树在艰苦环境下,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保障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大突破。他不仅为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精神将激励着后辈继续前行。

💥1964年,宋家树院士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西北,负责核武器关键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成功。

🚀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宋家树院士又承担了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任务。面对一穷二白的研究基础,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成功制造出合格的热核材料部件,为1966年中国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宋家树院士又转向了核军控研究领域。他将核武器攻关时的经验应用于控制核武器,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全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平的追求。

🌱宋家树院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利益奔波,他的事业不会止步。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更多青年手中,他们将继续沿着他的脚步,为守护国家安全不断前进。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

    ◎本报记者 都 芃

    清明到了,浙江安吉的山想必已绿了许久。如今您终于可以伴着青山绿水安静地休息了。

    从东北雪原到大漠戈壁,从攻关核武器到从事核军控,7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为了祖国的利益,您总在不停地奔波。

    1964年,正是原子弹研制的紧要关头,国家一声召唤,您义无反顾地奔赴大西北,负责组织核武器关键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工作。

    3400多米的海拔、含氧量不足的空气、不到100摄氏度就开的水……您吃着煮不熟的饭,吹着西北凌厉的风,带着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您就如期拿出了合格产品,保障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您一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从此有了“核盾牌”!

    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让您喜极而泣,但留给您欢庆的时间却没有多少。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任务很快又安排给了您。

    这绝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关于热核材料,您知道的知识一点也不比别人多。但一穷二白的研究基础没有吓退您。抓住一个可能的突破口,您带着团队又开始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个个理论问题被摸清、一个个技术难题被突破,您带着团队从零起步,做出了合格的热核材料部件。1966年,大漠深处的第一次热核试验成功,中国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为了国家需要,您又一次闯入一个此前无人涉足的领域——军控研究。从研制核武器到控制核武器,对于看似矛盾的职业生涯转向,您曾经这样解释,“在参加核武器攻关时,我们信奉的首先是保卫国家安全,但更长远的目标就是永远不要使用它和最终消灭它”。

    2024年6月30日,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您的事业不会就此止步,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更多青年手中。他们将继续沿着您的脚步,为守护国家安全不断前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宋家树 核武器 科学家 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