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04月01日 20:02
“氢能第一膜”再冲上市,东岳氢能IPO上演“闪电重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东岳氢能,氢能材料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在IPO之路上遭遇波折。尽管技术领先,但股权结构、募投项目合规性以及行业困境都对其上市构成挑战。公司曾多次冲击资本市场未果,近期更换券商并重新启动辅导备案,引发市场关注。文章深入分析了东岳氢能的股权演变、创始人张建宏的创业历程,以及氢能行业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其未来上市的可能性。

🚀 东岳氢能是氢能核心材料领域的技术独角兽,专注于氢燃料电池质子膜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拥有国内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

🔄 公司IPO之路充满波折,曾多次尝试科创板上市,但因股权结构、实控人变更、募投项目合规性等问题而受阻。

🧐 东岳氢能的股权结构复杂,股东众多,且股权演变与母公司东岳集团的控制权争夺密切相关,创始人张建宏重新成为实际控制人,但股权结构仍存在不确定性。

💡 氢能行业面临多重挑战,投资周期长、政策审批严、业绩亏损、应收账款占比高等因素增加了上市难度,已上市的氢能企业也面临困境。

01

3月11日,据证监会官网显示,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岳氢能”)的上市辅导状态由“辅导备案”变更为“撤回辅导备案”。这意味着着这家氢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再度折戟于IPO辅导阶段。

然而,仅仅一天后,东岳氢能便闪电般地重新在山东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并将辅导券商从中信建投更换为中信证券。这一番操作,不由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感到疑惑。

资料显示,东岳氢能是氢能核心材料领域的技术独角兽企业,成立于2017年12月,位于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是东岳集团“氟、硅、膜、氢”四大核心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岳氢能依托东岳集团在氟硅材料领域的深厚积淀,专注于氢能核心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主营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质子膜、水电解制氢膜、液流电池膜等。其中,质子交换膜生产线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生产线,可满足全国市场60%的需求,曾被称为”氢能第一膜”。

2022年,东岳氢能被山东省认定为“独角兽”企业,估值达到68.04亿元。2025年2月,公司启动了300万m²/a全氟质子膜及配套化学品项目,总投资5.6亿元,计划2028年投产。项目涵盖液流电池膜、燃料电池膜、水电解制氢膜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氢能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尽管东岳氢能在技术上处于行业领先,但其IPO之路却充满波折。从2020年首次启动科创板IPO,到2025年再度重启辅导备案,五年间三次冲击资本市场均未成功

东岳氢能的IPO之路始于2020年10月,当时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科创板IPO辅导协议,试图依托其在质子交换膜领域的技术优势登陆科创板。但2022年5月完成首轮辅导后,由于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破产重整导致实控人变更,上市计划被迫搁置。

随后,2023年9月,东岳氢能重启IPO辅导,但仅一年后,又因股权结构变动和募投项目合规性问题再度折戟。

据天眼查显示,2024年9月,东岳氢能创始人张建宏将其持有的北京旭日、淄博景氢硕两家股东合计约36%的出资份额转让给张珂,使得张珂的出资金额达到了37.0553%,成为东岳氢能当时的实际控制人,当时各大媒体纷纷表示张建宏要从中“退隐”。

但奇怪的是,根据最新辅导备案显示,张建宏控制东岳未来氢能35.50% 的表决权,是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其中张建宏通过北京旭日、齐鲁基石创投、淄博晓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控制东岳氢能22.02%、9.81%和 3.67%的股份。

这样和此前2024年9月张建宏将股份转给张珂相对比,就显得有点不一致了。也有可能是之后双方又进行了股权转换,天眼查还没来得及更新,或是其他的原因,这其中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东岳氢能的股权结构一直是其IPO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公司目前共有41位股东,股权十分分散。

此外,东岳氢能的股权演变与母公司东岳集团的控制权争夺密切相关。2007年东岳集团上市前,新华联控股的傅军取代创始人张建宏成为实控人,东岳集团也借着新华联控股的力量成功港股上市

但2020年后,新华联控股因债务危机破产重整,傅军退出东岳集团的掌控,创始人张建宏逐步重掌话语权。

02

资料显示,东岳氢能背后的东岳集团由张建宏在1987年创立,创始人张建宏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定的科技创新理念,带领东岳集团在氟硅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一路从一家乡镇化工企业发展成为现在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

1986年,张建宏发现济南化工厂拆除的两台旧转炉生产的“无水氟化氢”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将设备运回桓台,创建了东岳集团的前身——济南化工厂桓台分厂。1999年,他促成东岳集团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成功研发出新型环保制冷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02年,东岳集团建成中国第一套单体年产3000吨聚四氟乙烯装置,奠定了其在“塑料王”领域的领先地位。2006年,张建宏果断上马有机硅项目,目前东岳集团的有机硅产能已跻身国内前三强。

此外,张建宏的科技创新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响应上。2003年,他组织团队攻克氯碱离子膜这一世界级科技难题,彻底解除了中国氯碱工业的产业安全威胁。2010年,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出高性能燃料电池质子膜,成为全球为数不多为量产氢燃料电池车提供膜材料的企业之一。

在这发展过程中,东岳集团于2007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并且在2006年还成立了山东东岳有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岳硅材”),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有机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树脂、气相白炭黑以及有机硅中间体等。

目前东岳集团通过子公司间接控股东岳硅材77%的股份。

并且东岳硅材早在2020年3月,通过分拆上市的方法,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据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9月东岳硅材的营收分别为67.34亿元、48.01亿亿元、40.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111亿元、-2.711亿元、8859万元。2023整体业绩可以说符合这几年硅业的发展。

而母公司东岳集团2024年表现还不错,2024年东岳集团营业收入为141.8亿元,同比下降2.15%;但净利润为8.108亿元,同比增长14.55亿元,营收减少,但净利润在增加。

也就是说,截止到目前,张建宏一手创办的“东岳系”已经有了两家上市公司了,倘若东岳氢能能够成功上市,那么“东岳系”将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东岳氢能除了自身股权原因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上市的因素。据中信建投2024年7月披露的第三期辅导报告显示,东岳氢能募投项目存在环评手续未办理完毕的硬伤,因此募投项目合规性问题也是其IPO受阻的重要原因。

此外,当前氢能行业发展急需资金支持,且氢能产业投资周期长、政策审批严,相应的投资回报在短期内很难看得到,因此导致很多氢能企业业绩很难看,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并且有着应收账款占比高、资产负债率高的特点,而A股对上市企业要求很高。

另外,目前已上市的氢能企业也身处困境,急需资金支持,如此前氢能第一股亿华通。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氢能企业因为自身难以达到A股上市要求,被迫选择港股上市。因此本次东岳氢能能否克服自身股权频繁变动以及行业自身难点,最后能否成功在A股上市还需要观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柯阳明,编辑:杨锐,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东岳氢能 IPO 氢能 股权结构 张建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