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01日
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未来要把世界交给机器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全球人口减少的大背景下,人类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指出,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力和消费者群体将萎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文章认为,人类需要构建不依赖人口增长的新经济体系,并提出了从“诞生经济”向“造物经济”过渡的观点,即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体来驱动经济发展,以延续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进步。最终,人类将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意义的活动,而将生产性任务交给机器完成。

📉 全球人口减少趋势:文章指出,全球生育率下降,人口萎缩已成定局,这与过去千年来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认为,尽管有各种尝试提振生育率,但效果甚微,人口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

🤖 从“诞生经济”到“造物经济”: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正从依赖生物生育的“诞生经济”转向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体驱动的“造物经济”。这种转变意味着经济增长将不再依赖人口数量,而是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 人类的角色转变:在“造物经济”中,人类的角色将发生转变。人类将不再专注于生产性工作,而是专注于创作、探索、创新等“不具生产性”的活动。生产性任务将由机器承担,从而让人类能够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 人类与合成体的共生关系:作者强调,人类与合成体之间将形成高度共生的关系。人类将围绕合成体的需求构建经济,并通过它们的工作来驱动发展。最终,这一切都将服务于人类定义的进步与成功。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摘要: 未来几十年,全球人口将开始减少。到那时,参与劳动能消费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我们正制造数以百万计的AI、机器人与智能体——它们不仅能生产新事物和旧东西,还将参与消费,以全新方式延续经济增长。这是一场从生出来到造出来之间的经济交接。文章来自编译。

人类上一次经历全球人口逐年减少大约是一千年前。近千年来,我们始终生活在人口膨胀与增速加快之中。但未来几十年,地球的年死亡人数将首次超过出生人数——这是千年来未曾有过的逆转。这个趋势乍看之下似乎难以置信,因为表面上并没有转向的迹象。如下图所示,人口曲线仍呈上升趋势。

过去2000年的全球人口数量

尽管人类生育率数十年持续下降,但这种情况一开始仅出现在发达国家身上,其他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生育率。不过自十年前起,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开始出现生育率下滑的现象。如今证据表明,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且降速远超预期。生育曲线正加速俯冲。

1998-2022年间的全球平均生育率

生育率的关键指标是置换水平(2.1)。如果总生育率低于置换水平,人口就会逐步减少。2025年,除以色列外,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均低于替代水平,且逐年下降。东亚多国生育率远低于替代水平,以及出现了人口萎缩。几乎所有国家在快速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生育率都呈单向的下跌趋势。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跌破置换水平后还能回升的——就像黑洞一样。

自2000年以来,对全球的人口预测其实每年都是高估的,因为人们不愿相信生育率会持续暴跌。联合国年复一年预测生育率将回升,但事实却是跌幅加剧。吊诡的是,官方仍预期全球生育率能重新回到置换水平。

官方的预测是全球人口会在约四十年后开始减少,但我认为只需二十年——最早可能会在2040年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的大聪明对人口减少拍手称快,却没意识到我们缺乏恢复或止跌的机制。他们相信人口降至“可持续规模”后会趋于稳定——这与联合国的“人口将自然回升”的幻想如出一辙。但迄今所有提振生育率的尝试(住房补贴、托育政策、育儿津贴甚至给新生儿发放7.5万美元补贴)均告失败。或许这些福利需放大十倍、百倍才能逆转趋势。否则人口将持续萎缩至归零——除非出现未知变量。

即便能让生育率下降减缓,人类也将踏入全新领域。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几乎没什么进步;过去900年,寿命、安全、福祉的提升无不与人口增长相伴相生。进步曲线与人口曲线高度相关且互为因果:进步让更多孩子存活、更多老人长寿,进而推动更大的进步。

但那是过去,如今突变将至:本世纪未来几十年,人类将进入在人口减少的情况提升生活水平并取得进步的新范式。每一年,我们都需要以更少人口实现更高水平、更多选择、更优产品、更大创新;每一年,潜在客户群都在缩减、劳动力池都在萎缩、国家人口将会减半、小镇逐渐空心化。

全球的资本主义体系的靠增长才能存活——市场、劳动力、资本乃至万物的扩张驱动着进步。但本世纪下半叶,人口增长将归零。人类要想维持生活水平提升,就必须构建不依赖人口增长的经济体系。我们对此毫无头绪,或许需将“增长”重新定义为“质变”而非“量增”,可能需引入全民基本收入(UBI)等经济创新。

人类发展到因为嫌“麻烦”而不再生育,同时又创造出数百万虚拟体、数十亿人工心智、数万亿机器人与无数智能体的历史时刻,这绝不是什么巧合。实际上,这是一种交接——从生物生育的旧范式转向人工制造的新纪元。我们正从“诞生世界”过渡到“造物世界”。

“诞生经济”由人类注意力、欲望、偏见、劳动、态度与消费驱动;“造物经济”(人造经济)则由人工心智、机器注意力、合成劳动力、虚拟需求与制造欲望驱动。这种经济的大多数产物将由机器而非人类消费;大多数通信发生在机器之间;大多数材料被机器人用来服务其他机器人;大多数思考由AI替其他AI完成;大多数媒体内容由虚拟化身相互生成。部分智能体或将获得自主性——经济学家罗宾·汉森称之为“消费型自主虚拟体”(ems)。我的ems或我的智能体观看的视频会比我多百万倍,在它们帮助下,我观看的内容质量也会提升百万倍。

最终,人类仍是这套体系的主要受益者。我们创造机器合成经济,是为延续自身生活进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是邀请了数万亿合成智能体进入我们的领地,好让我们的王国得以延续。一开始我们或许会因经济活动里面这些合成体的消耗占比日增而困扰,但人类终将明白:这个庞大的经济基底,正是为服务残存的少量人类而存在。

人类在经济中的角色是从事所有“不具生产性”的事务:创作艺术和音乐、仅凭兴趣制造疯狂事物、探索现实边界、(在天才机器的协助下)发现新思想、试错、发明未知的欲望、以与机器不同的方式创新,以及——同病相怜、与朋友共餐等——那些宇宙间最重要的事。

将经济交接给合成体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类专注于一觉醒来就很想干的事情。不应有人被迫从事自认在浪费才能的工作。凡需效率的岗位皆应由机器人承担,人类应投身于低效领域:艺术、探索、发明、创新、闲谈、冒险与陪伴。所有生产性杂务应交由数十亿AI处理。

因此,人类当前要务是:在未来几十年生物的数量开始萎缩时,以足够智能、足够韧性、足够毅力且经道德训练的合成体、机器人与智能体,在地球上重新“繁衍生息”,让它们适时接管经济,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不是用机器人来取代在世或未出生的人类,它们替代的是那些永不会出生的人类。我们与合成体及ems的关系将是高度共生的:我们将围绕它们的需求构建经济,通过它们的劳动驱动发展,对它们的工作给予奖励——但这一切终将服务于人类定义的进步与成功。

译者:boxi。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口减少 人工智能 经济转型 造物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