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的个人提升,可能只是给迷茫的生活找一份安慰。】
hi,我是 Ray。
最近接了几个咨询,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热衷于个人成长的朋友们,都超级喜欢买课。
课程内容五花八门,时间管理、心灵疗愈、财富自由...
看上去好像很有用,但最后的结果都是:
• 买了,但没时间看;
• 看了,但不知道如何用;
• 堆得越多,心里越焦虑。
缺少明确目标的动作,只会给生活增加更多的混乱,你的评价标准,不过是外部强行给予的框架。
「个人提升」是个伪命题很多人的个人成长,不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害怕落后于别人」。
每次在朋友圈看到的好书,你都会买;
成长博主都在冥想,于是你也开始早起花 1 个小时学习。
这种恐惧被称为“社会比较陷阱”:
我们常常不是在追求真正的自我提升,而是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成功。
最终,你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
但做了却发现毫无成效,既没有让你做赚到钱,也没有让你身体更健康,于是你变得更加不安。
读书多不等于见识广,每天打卡也不等于在持续进步,做很多事也不等于变得更好。
把购买当行动,把形式当结果,我们总是被认知偏差所操控,极易沉浸在“虚假的满足感”当中。
但这一切,真的对你有用吗?判断是否有用,首先需要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宏大的愿景,生活的目标无非就是赚更多一些的钱;
所以,个人成长,就应该只去做那些能帮助你赚钱的事。
个人成长,围绕生存,围绕解决问题
要想摆脱无效成长,首先要意识到,一切学习,一切行为,都应该帮助你赚更多的钱。
赚钱的背后是解决问题,有效个人成长的核心,是找到那些阻碍你发展的问题,并且以解决它为核心,来规划自己的行动。
所以,你得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是收入不足,就把精力放在学会高价值技能;
如果是精力透支,就重点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学会好好休息;
不要被流行的“成长模板”迷惑,真正的提升从来不是“做所有人都在做的事”,而是解决自己的痛点。
确定好问题之后,你会发现你能找到成百上千种解决方案。
所以,确定优先级,是个人成长中第二重要的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聪明的人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与其把时间分散在各种无效提升上,不如集中精力做几件真正重要的事:
• 选一两本与面临的问题相关的书,精读并实践,而不是囤一堆朋友圈的推荐书籍;
• 上一门可以直接提升职业能力的课,而不是花钱买那些“情绪疗愈”的心理安慰。
别为成长而成长,一定要记住“为什么”。
你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
不是更优秀、不是更完美,而是——更自由。
自由到底是什么?
是当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你不必被金钱束缚、不必被他人眼光绑架;
是当所有的声音涌向你时,你依然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召唤。
个人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味迎合这个世界的规则,而是挣脱一个又一个的牢笼;
那些牢笼,可能是外界的期待,可能是内心的恐惧,也可能是消费主义的幻象。
成长,是拆下这些枷锁的过程,做你自己的英雄,把自己从被定义的人生中解救出来,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它绝不是让你为了打卡而打卡,为了攀比而进步;它不需要复杂的形式,也没必要被焦虑驱动。
成长,不是累积,而是精简——剥去那些非必要的虚饰,留下最真实的自我;
成长,不是外在的努力,而是内在的觉醒——从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回到成为内心真实的自己;
成长,不是变成谁,而是回归本源,活出那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模样。
所以,当你下一次疲惫、迷茫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成长?”
当你找到那个答案,就会发现:
成长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追逐,而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