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3月31日 20:08
K-Pop的“粉丝经济”不灵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IFPI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韩国录制音乐产业收入十年来首次下跌,与全球音乐市场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虽然K-Pop艺人在实体专辑销量榜上表现出色,但整体市场却显现颓势,专辑销量下滑、出口增速放缓。文章深入探讨了K-Pop产业面临的挑战,包括过度依赖“粉丝经济”、艺人与公司之间的矛盾、以及同质化问题等。分析认为,K-Pop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以应对市场变化。

📉 韩国录制音乐产业收入下降:2024年韩国录制音乐产业收入下跌5.7%,是过去十年来的首次下跌,与全球音乐市场4.8%的增长形成对比。

💿 专辑销量下滑:2024年韩国本土市场专辑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9%,为2015年以来首次下降;K-Pop专辑全球出口额仅增长0.55%,增速放缓,对日本出口额下降24.7%。

💰 “粉丝经济”面临挑战:虽然K-Pop艺人在专辑销售榜上表现出色,但粉丝的支持未能完全托举整个行业。粉丝对过度消费产生疲惫感,对公司依赖粉丝购买力的做法表示不满。

💥 行业内部问题浮现:K-Pop面临同质化严重、产品形态单一、艺人与公司冲突等问题。 NewJeans与ADOR的纠纷揭示了行业在粉丝经济和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一些隐性问题。

💡 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建议K-Pop需要让艺人有更加个性化和原创性的表达,以吸引更广泛的全球听众,而不是仅仅依赖“粉丝经济”和商业化策略。

国际唱片业协会联合会IFPI早前公布的2024全球音乐报告显示,2024年,韩国录制音乐产业收入下跌了5.7%,过去十年来首次下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FPI发布的2024年全球唱片实销榜(仅统计实体和下载,不含流媒体换算)显示,排名前十的专辑,有9张来自K-Pop艺人。

看起来,过去一年里,K-Pop粉丝们对爱豆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减弱,但另一方面,“粉丝经济”也没能托举起整个K-Pop行业。

K-Pop蔫了

3月19日,IFPI公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音乐报告》。

《全球音乐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球录制音乐收入达到296亿美元,增长4.8%,连续第十年增长。IFPI监测的58个主要音乐市场中,有55个实现了增长,其中包括十大市场中的八个。

十大音乐市场中,没有实现增长的两个市场,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韩国。日本跌了0.2%,约等于持平,韩国跌了5.7%,让人大跌眼镜。

上个十年,得益于K-Pop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韩国音乐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2013年,韩国首次跻身世界前十,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第6位,并一直保持到2020年,随后被中国超越,至今排名第7。

韩国音乐市场的下跌有迹可循,数据显示,2024年,无论本土唱片销售还是全球出口,K-Pop都出现了颓势。

根据Circle Chart发布的数据,2024年韩国本土市场共售出9328万张实体专辑,而2023年为1.157亿张,2024年韩国市场前400名专辑的总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9%,2015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K-Pop专辑的全球出口增长也有所放缓。韩国海关服务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K-Pop专辑出口总额为2.91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5%。

日本、美国和中国仍是K-Pop实体专辑的三大主要出口市场,三者合计占2024年K-Pop专辑出口总额的72.8%。其中,2024年,K-Pop专辑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76.4%,而对日本的出口额则下降24.7%。

“粉丝经济”不灵了?

长期以来,K-Pop市场被认为是典型的“粉丝经济”。依靠粉丝们的强大购买力,K-Pop爱豆们在全球市场上呼风唤雨,使K-Pop成为过去十年了国际音乐市场上最成功的标签之一。

IFPI年初发布的专辑实销榜(实体和下载)显示,2024年,全球最畅销的20张专辑,有17张来自K-Pop艺人,其中,2-10全是K-Pop艺人。

这个好成绩无疑来自粉丝们真金白银的支持,尽管如此,这仍然没能抵消K-Pop的颓势,事实证明,少数艺人的粉丝撑不起大盘。

畅销艺人的数量也变少了: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本土唱片年销量超过300万张的艺人数量从2023年的11组下降至7组,年销量超过100万张的艺人数量则从26组减少至24组。

K-Pop唱片销量下滑的原因有很多,BTS和BLACKPINK等超巨的“缺席”,被认为是原因之一。

2024年的K-Pop并不缺爱豆和粉丝,缺的是能带动市场发展的“超巨”,也难怪权志龙的回归被视为K-Pop的强心针,而HYBE的财报则干脆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将要回归的BTS身上。

但粉丝消费态度的变化,或许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K-Pop的增长高度依赖粉丝的“应援式消费”,但市场发展到现在,粉丝们对此产生了疲惫感。在社交媒体上,不少K-Pop粉丝表达了对这种消费方式的不满,认为公司过度依赖粉丝购买力,而没有提供更多创新的产品和体验。

有K-Pop粉丝批评明星背后的经纪公司对粉丝提出了过多的经济要求,“粉丝们必须不断地花钱来表达他们的爱,而经纪公司则知道如何从他们身上榨取金钱。”文化评论家金亨锡甚至认为K-Pop正处在艺人和粉丝都被扭曲的商业模式剥削的局面中。

“粉丝经济”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归根到底取决于市场为粉丝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问题是,K-Pop除了依靠“粉丝经济”,好像也没有太多解决方案。

系统性危机

2024年是K-Pop问题集中爆发的一年,随着市场表现疲软,外界给K-Pop分析出了不少问题:同质化严重、产品形态单一、过于依赖粉丝经济、公司对艺人控制过严、数据造假、颁奖礼过多,等等。

在IFPI发布年度报告的同时,韩国女团NJZ(NewJeans)忙着跟厂牌ADOR打官司,这一事件被认为K-Pop问题的一大体现。

NewJeans与ADOR的纷争,表面上是关于艺人管理和控制的问题,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事件揭示了K-Pop行业在粉丝经济和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一些隐性问题:K-Pop的“粉丝经济”建立在对艺人的极致控制基础之上,并因此难免出现艺人和公司之间的冲突。

K-Pop的“粉丝经济”并非单纯依赖粉丝与艺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它的成功实际上是得益于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精密系统。

韩娱公司不仅仅是在培养和管理艺人的才艺,更是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维持粉丝对他们的忠诚与喜爱,而这一切都要围绕着市场需求和粉丝的情感周期进行精准控制。

这种模式使得K-Pop的每一项活动和产品都不能脱离商业化目标。从专辑的发行、音乐视频的制作、到综艺节目中的表现,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确保最大程度的吸引粉丝注意并持续消费。

K-Pop艺人因此能在短期内能够快速拉动市场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也逐渐让K-Pop过于依赖同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策略,而难以突破创新的困境。

韩娱巨头们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大航海”,将K-Pop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推出全球化团体,但一些韩国业内人士认为,K-Pop更需要的改变可能是让艺人有更加个性化和原创性的表达,这样才能吸引更广泛的全球听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ID:takoff),作者:易拾,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K-Pop 音乐产业 粉丝经济 专辑销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