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有行的大部分用户都有投资习惯,因此,提到储蓄险,许多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收益低。
低吗?
如果对标的是权益类资产的长期收益,确实有点低。可我接触的用户朋友中,投保过储蓄险的人并不在少数。
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储蓄险呢?
锁定利率?
这是近年来保险销售中常见的话术,也是许多人选择储蓄险的原因。
其核心逻辑是:房价下跌,股市低迷,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的收益持续走低,未来低利率或将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投保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可以锁定当前相对较高的利率,锁定未来的收益,是理财的好手段。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确实有正面案例。比如,我司有位同事之前买了预定利率 4.025% 的储蓄险,如今来看,确实香得很。
再看近些的例子,即便是 3.5% 或 3.0% 预定利率的储蓄险,在当下环境下,也是一笔确定且可观的收益。
那么,我们应该为了「锁定利率」去买储蓄险吗?
未必。
关于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话题,在第 226 期黑板报文章《定存利率已到 1 字头,低利率环境如何投资?》中有所讨论:
我们也不能走向利率下行周期的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许多人在谈到中国利率的下行周期时,会简单认为这样的趋势将会永远持续下去,一头奔向零利率的结局。这样的想法通常简化了中间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忽略了在更大维度层面利率周期的往复波动,把当下的状态当成了永远。
尽管销售人员能拿出不少证据支持「利率长期下行」的观点,但市场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投资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未来无人知晓,市场无法预测。我不知道利率是否会持续下行,但我知道,如果仅凭「强烈的收益预期」去买储蓄险,一旦市场走势不符预期,可能会失望。
当然,如果你能接受一定的波动,在储蓄险里的一部分分红险有机会匹配这种无法预测的环境。它们可以提供一部分保证的利率,可锁住部分确定的利益。同时每年会有不确定的分红,市场向好时,也有机会分享到更高的回报。
成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理解和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并学会与之共处。
但确定性,依然是我们渴求的东西。
确定性
很多人投保储蓄险,正是为了「确定性」。
第一层确定性,是收益和时间的确定。什么时候能拿到多少钱,保险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
当然也有人质疑,保险真的「确定」吗?会不会有一天保险合同的承诺也无法兑现,甚至保险法本身都发生变化呢?
毕竟,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先例。日本就曾因经济环境变化,政府强制干预保险利率调整,影响了部分保单的收益。
有极端压力测试的思维是好的,世界上没有 100% 确定的事情。风险之所以被称为风险,就是因为它可以突破我们的想象。但在我们可选的范围内,保险依然是相对稳健的选择。
第二层确定性,来自储蓄险的低流动性。提前退保会有损失,除非万不得已,人们很少会因为短期用钱而动用这笔资金。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专款专用的效果,让资金用途更加明确。
此外,保险的权属清晰,在复杂的家庭结构或特定法律环境下,保险金的归属明确,不易引发纠纷,同时具备一定的资产隔离功能。
比如一些家庭的资产状况较为复杂,企业资金与家庭资金容易混同,可给家人合理配置一些储蓄险来实现一定的隔离。再比如,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微妙,也可以通过设置指定受益人来分配身故保险金的领取人、领取份额。更常见的还有如在婚前交完储蓄险的保费,婚后不去动用,实现离婚时有可能不被分割的用途,为家庭财务安排提供更多确定性。
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确定性是昂贵的。想要确定性,就需要付出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收益。
买基金 vs 买保险
财富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是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一个一个探索的大脑。人们创造的价值,再来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是来包装、分配这些收益,基金、保险都是如此。
当我们买基金时,基金公司会把我们的钱投向各种标的,盈亏自负,基金公司则从中收取管理费。
当我们买保险时,保险公司同样会把我们的钱投向各种标的,但无论赚了还是亏了,风险都由保险公司承担,我们只拿到合同约定的确定收益。
旱涝保收,但天花板也低。
为什么有人愿意让渡收益,选择储蓄险呢?
一种可能是,风险偏好极低,完全无法接受负收益,因此愿意拿出一部分资金,换取稳定性。
另一种可能是,在某些场景下,对确定性的需求远远超过了收益率。
我司投研组有一位姐姐,是投资领域的高手,家里的钱都由她打理,长期收益很不错。一次聊天时,她提到自己买了高额的储蓄险,惊得我下巴差点掉地上。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家里的钱我管着,我很放心。但我们家族没有长寿基因,我一直在想,万一有一天我不在了,我们家的钱谁来管,怎么管?买点保险安心些。」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朋友,她有投资的习惯,但依然给女儿买了高额的教育金。我问她原因,她说:「我年纪不小才生了这个孩子,内心很没有安全感。我想,不管未来发生什么,这笔钱一定是她的,足够她完成学业,这让我能睡得踏实。」
作为一个一毕业就从事投资相关工作的人,曾经的我并不理解这种选择。但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慢慢懂了。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牵挂,有了羁绊,也就有了更多比收益率,比钱远远重要的东西。
或许是父母的养老,或许是子女的教育,或许是希望好好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成为所爱之人的负担。
有哪些储蓄险的选择,适合什么场景
这里主要介绍险种特点及匹配的场景,先不涉及分红型产品及具体的产品选择。
增额终身寿险
增额终身寿,本质是保障期限为终身、保额与现金价值会持续增长的寿险产品。当被保险人身故或者全残时,保险公司会依照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
但大多数人买它并不是为了保障,而是为了存钱。
这里要提到 「现金价值」 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保单所具有的价值,具体而言,是当我们打算退保时,保险公司退还给我们的金额。在增额寿险中,现金价值会按照一定利率持续增长。通常 5 - 10 年后会超过已交保费,形成可灵活支取的 “资金池”。有资金需求时,可通过退保或减保领取现金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把增额寿险理解为一个特殊账户。每年向这个账户存入一定资金,账户里现在、未来会有多少资金一目了然。有需求时则可以从中取钱,部分取,或者一次性全取都可以。
图片来源:齐欣
如果需要确定性高的「一笔钱」,以应对不定期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增额寿险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年金
可以把年金险想象成一个长期的储蓄罐,先往里存钱,到约定时间再定期定额取钱。
投保年金险的核心目的是为未来储备稳定的现金流,无论是领取时间、频率还是金额,都在投保时明确约定。一旦达到领取条件,被保险人便能按时领取,确保资金稳定增长并按期发放,如同一份固定收入。
图片来源:齐欣
如果想给自己或家人发一笔持续的、稳定的「工资」,年金险则较为合适。
投资储蓄险的风险是什么?
前面我们聊了很多保险与确定性,但这是否意味着选择储蓄险就没有风险呢?当然不是。
提到风险,很多人首先想到通货膨胀,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可以选择通过分红型产品或合理的资产配置来应对。真正容易被忽略的,是储蓄险的长期性。
无论是增额寿险还是年金险,都属于长期资金规划,需要时间来积累现金价值,实现预期收益。前期现金价值通常低于已缴保费,若提前退保,可能会造成本金损失。因此,务必确保这笔资金是短期内不会动用的闲置资金。
此外,保费压力也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曾有朋友在收入预期较高时大额投保,结果收入下滑,保费成了沉重负担。因此,在投保前,一定要评估自己的持续缴费能力。如果未来收入不太稳定,建议不要选太长的缴费期,免得影响正常生活。
储蓄险可以提供确定性,但前提是,我们能承受它的“不确定性”。
我需要投资储蓄险吗?
回答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
刚接触四笔钱时,我一直有个疑问:我的储蓄率明明不低,为什么存不下「稳钱」?
后来终于想通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只需要为自己负责,生活没什么压力,说白了,我不需要稳钱。加上风险偏好高,储蓄自然都流向了长钱。
但是随着身上的责任重了,需要考虑的事情多了,才发现有可供周转的钱的重要性。也是从去年开始,我才有稳钱。
《金钱心理学》中,作者写到「人们做的与金钱相关的每个决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些决定是他们在掌握了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然后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认知框架后做出的。」如果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很难理解他人的投资决策,甚至我们很难理解未来的自己的投资决策。
所以,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我们要不要买储蓄险。
而是因为看到了很多偏见,很多倾向投资的人,听到储蓄险就嗤之以鼻,很多倾向保险的人,听到投资就直呼要亏、骗子。
工具就是工具,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们不应因个人偏好而束缚自己。若有需求,那就合理利用;要是没有需求,也千万别因产品热度高,或是周围人都在购买,就盲目跟风。
投资也好,保险也好,永远服务于生活。
法律声明 本文所载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本文所涉保险对比/试算/报价比价等内容均来自保险机构自营平台齐欣云服,有知有行力求本文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有知有行提示您,保险配置方案请您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判断,或预约专属保险顾问进行咨询。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所述内容的任何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请注明出处。转载前请与有知有行取得联系并经同意,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