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龙 2025-03-30 14:34 北京
小红书上看到的一个扎心故事,咱们身边那些被时代大潮卷进去的优秀普通人。
小弟出身于江西农村,17年硕士毕业来杭州阿里工作。那时候的互联网是全盛时期,两年升一级,到21年升到P7,对未来憧憬无限。二十八九岁在江西农村老家早已是不得不结婚的年纪,因此梭哈了自己97万的存款,爸妈的全部家当合计18万,还借了公司20万一共135万余首付了未科某楼盘75平的两房。因为从来没接触过如此巨大的财务数字,快六万一平,贷款总额315万,个人部分3.75%,商业部分利息5.5%,每个月还贷21000。如今快四年过去了,这个小区同户型一看只值3万7一平,总价亏了190万。更要命的是2.1万的房贷第一期有1.2万是利息,四年下来利息都付了50万。
如果那个首付没有进楼市,存银行里,算上后面的降息平均一年按三个点计算,四年利息也有14万。房子加利息差总共亏了254万。254万,相当于4年白干。而现在大厂的工作环境每天上班都像吃了💩一样难受,但却不得不忍受这一切,还要担心随时到来的大礼包。突然觉得自己在城中村租房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每个月600块,用的都是房东的东西。买房后置办家具就花了十万,家里的物业费都抵得上之前三分之一的房租了。在我这个穷孩子眼里每周末疯狂吃喝消费一个月都花不到三千块。买房生娃后,每个月40K的薪资一分不剩。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买房生娃真的是现代社会的两座大山,活得好累好累。
主角是江西农村出来的小伙子,2017年硕士毕业就进了阿里。那时候互联网还是黄金年代,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写字楼亮到半夜,地铁里都是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他两年升一级,21年到了P7,听着挺光鲜吧?每月工资条上四万多的数字,放哪儿都算高收入。可就是这样的"人生赢家",现在每天上班像上坟,下班看着房贷账单发愣。
农村孩子特别容易掉进这个坑。二十八九岁在老家人眼里早该成家立业,县城相亲市场上没套房子根本进不了场。他算过账的,97万存款加上父母棺材本18万,再借公司20万,凑出135万首付。75方的房子,单价冲到六万——现在想想都魔幻,但当时所有人都在说未科要涨到十万。签贷款合同那天手都在抖,315万的贷款,公积金那部分3.75%看着还行,商贷5.5%的利息像把钝刀子。
四年过去,同户型房价腰斩到三万七。这事儿最残忍的地方在于,你以为自己在为未来投资,结果连当下都赔进去了。每个月两万一的房贷,前几年还的全是利息,四年光利息就扔进去50万。要是当初没买房,首付存银行哪怕按3%算,四年也有14万利息。房价跌190万加利息差64万,算盘一打254万灰飞烟灭。
数字冰冷,但生活更刺骨。以前在城中村租房,六百块能住得挺好,房东的旧沙发旧空调用着也不心疼。买房后光置办家具就花了十万,物业费每个月七百多,赶上之前三分之一的房租。最讽刺的是现在每天通勤两小时住着"豪宅",反而怀念起租房时走路上班的时光。
互联网人的焦虑像定时炸弹。以前觉得P7是护身符,现在看就是个镀金枷锁。每天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周报,35岁危机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着。以前周末吃顿火锅能开心好几天,现在带娃去趟商场,随便买点东西两千就没了。四万的月薪听着唬人,其实到账当天就被房贷、奶粉钱、物业费瓜分干净。
最让我难受的是他说"突然觉得租房的日子最幸福"。这话太真实了。咱们这代人被教育要买房安家,结果房子成了最沉重的枷锁。开发商画的大饼,中介说的稀缺性,丈母娘要的安全感,裹挟着人往坑里跳。等真的跳进去才发现,所谓的资产不过是纸面富贵,利息才是真正的吞金兽。
这事儿还有个隐秘的伤口——对父母的愧疚。江西农村攒18万得多难?可能是卖粮食、打零工、省吃俭用半辈子的积蓄。现在全砸在跌价的混凝土里,连个响儿都没听见。传统观念里"出息了就该反哺家庭",结果反而把全家拖进债务漩涡。
我认识好几个这样的朋友。有阿里的、网易的、华为的,前些年都在未科、奥体高位接盘。有个哥们更绝,21年摇号抢到红盘,现在同小区法拍房比他买入价低三百万。这些人白天在工位上演着都市精英,晚上回家对着月供账单失眠。时代红利没吃上,时代铁拳挨得结结实实。
也不是说买房都错。但这个故事提醒咱们,别被焦虑绑架着做决定。开发商和银行合伙设计的三十年还贷游戏,本质上是用青春换砖头。租房未必丢人,背贷未必光荣。可惜人在局中时,周围全是推你上车的声音。
现在这哥们还在硬扛。房子没法抛,割肉离场亏得更多。工作不敢辞,35岁出去可能连现在一半工资都拿不到。他说感觉自己像仓鼠跑滚轮,明明已经筋疲力尽,但停下来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这话让我想起《骆驼祥子》里的样子,攒钱买车-车被抢-再攒钱-再被抢,时代的灰尘落在个人头上都是山。
说到底,我们都是被浪潮推着走的人。互联网高薪神话、房价永远涨的信仰、中产生活的标准模板,这些曾经坚固的东西都在崩塌。故事里的254万学费太贵,但至少给后来者提个醒:别把杠杆拉满,别赌上全部身家,留点余地给人生转弯。毕竟比起房子涨价,自由呼吸的权利更珍贵。
写完这些字,我转头看看自己租的房子。空调是房东二十年前装的,制冷时像拖拉机在响。但至少我知道,哪天干得不开心了,随时能拎着行李箱换个城市重新开始。这种随时下车的自由,可能才是对抗不确定时代最好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