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31日
[人 才] 张玉波:“半路出家”的“蜜蜂博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生态学博士张玉波辞去科研工作,扎根四川平武县,化身养蜂人,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结合之路。他通过改进养蜂技术、培训蜂农,显著提升了蜂群存活率,并带领村民增收。张玉波的实践打破了“高学历=留城市”的传统观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帮助村民改善了生活,也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张玉波博士辞职后,选择在四川平武县金丰村养蜂,将学术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旨在通过养蜂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打破了“高学历=留城市”的刻板路径。

🍯张玉波发现传统“棒棒巢”蜂箱影响蜜蜂存活率,遂将其改为竖式格子蜂箱,提高了蜂蜜产量,并在村民中推广新技术。这一改变显著提升了蜂群的存活率,并带动村民增收。

👨‍🏫张玉波每年都会为村民免费培训养蜂技术,已培训蜂农100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300多万元。他还开发了智慧蜂场应用程序,提高了养蜂管理的效率,计划打造综合性基地,推动蜂蜜线上销售,助力乡村振兴。

🐼平武县是全球野生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张玉波的实践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也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支持。

    ◎刘 侠  本报记者 滕继濮

    清晨,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寒意。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的猫熊谷家庭农场内,身着休闲装的张玉波按照惯例,开始了每天的第一项工作。他打开蜜蜂箱观察窗,仔细观察蜜蜂进出蜂箱的频率,以此判断当天蜜源地的天气状况。蜜蜂们在他身边嗡嗡地围绕着,仿佛对他毫无戒备。

    2019年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辞职后,张玉波便一头扎进了平武县的山沟里。从生态学博士“摇身”变为山村养蜂人,他的选择体现了知识分子将学术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担当——通过养蜂这一“小切口”,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大课题”,打破了“高学历=留城市”的刻板路径。

    为何来到平武县?如何帮助村民提高蜂群存活率?近日,张玉波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讲述自己带领村民们开启“甜蜜事业”的故事。

    开启与蜜蜂“打交道”的人生

    平武县栖息着全球超六分之一的野生大熊猫,被称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2006年,彼时已接触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多年的张玉波,决定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

    在当地开展科研调查的过程中,张玉波得知,村民们以往靠打猎为生,现在大多靠养蜂维持生计。但养蜂风险高,因此经济收入也极不稳定。

    村民们的经历让张玉波陷入沉思,“大熊猫的保护固然是生态学问题,但也是经济学问题,只有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的保护才会落到实处。”他说。

    这一思考为他后续返乡创业的决定埋下了种子。

    2018年的一天,在北京工作的张玉波接到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打来的电话。他告诉张玉波,村民养殖的蜂群减少了80%,且存活率普遍下降。“你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呢?”唐正华心急如焚。

    了解到村民的困难,张玉波迅速帮忙查阅和搜集了养蜂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寄给唐正华。但对方收到后又打来电话:“小张啊,资料很好,但我们看不懂啊。”这件事让张玉波萌生了辞职到平武县养蜂的想法。

    一年后,张玉波回到金丰村,流转了一片地,建起猫熊谷家庭农场,开启了与蜜蜂“打交道”的人生。从被蜜蜂蜇进医院,到让蜜蜂熟悉他的味道,与蜜蜂成为“朋友”,在无数次的试验中,张玉波的养蜂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培训蜂农带动农户增收

    在自己养蜂入了门后,张玉波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解决村民们养殖的蜂群存活率低这一问题?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张玉波终于发现,造成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原来是村民们使用的传统“棒棒巢”蜂箱。“这种横式的木桶箱或木板箱,在割蜜时需割下整个蜂巢,这会破坏蜂王和幼虫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蜜蜂的存活率。”张玉波说。

    找到原因后,张玉波将传统蜂箱改成一格一格的竖式蜂箱。在格子蜂箱首次开箱取蜜的那天,村民们6点就起床赶到现场看“稀奇”。当时,仅开了2个格子,竟取出12公斤的纯净成熟巢蜜,产量是传统“棒棒巢”蜂箱的2倍。许多现场观望的村民当即决定学习此项新技术。

    来到金丰村的5年间,张玉波每年都会给村民免费培训养蜂方法,带领村民们科学养蜂。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蜜蜂博士”。

    去年12月,智慧蜂场应用程序在猫熊谷家庭农场完成测试。“你看,有蜂箱清理、新建蜂群、蜂箱加格等9大类管理功能,对于养蜂人来说,可以提高日常管理的效率。”张玉波向记者介绍,以前给蜂箱减格都要挨个查看,工作量大还难免有疏漏。如今每个蜂箱都有二维码,养蜂人只需点开小程序,每个蜂箱的信息就一目了然,方便及时处理。

    目前,张玉波已先后组织大规模培训30余次,免费培训当地蜂农100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300多万元。“未来,我计划将小山村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带领村民开通蜂蜜线上销售渠道,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玉波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养蜂人 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 科技兴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