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梁正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核心内容:
▶中国企业的突破式创新是当前全球科技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中国现象”。
▶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独特场景需求的驱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从现实需求看,中国庞大的市场为创新提供了良好实验田。“市场牵引技术”的模式,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形成规模化优势。
-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和消费群体。
-家电专利的涌现,人形机器人工厂和人工心脏的自主研发,正是基于国内医疗、制造业的刚性需求孵化出的成果。
新华全媒头条·两会特别报道|凝心聚力开新局——2025年全国两会巡礼(5)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进行奔跑展示(2025年2月24日摄)。新华社图
▶从发展阶段看,中国企业已从“追赶者”转向“引领者”。
-过去,中国创新更多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
-如今,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在各自赛道上不断突破技术前沿。
-这种转变得益于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崛起。
-他们成长于中国工业化和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期,技术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并存。
-例如,王兴兴、梁文锋等创业者更关注技术本身的价值,而非单纯追逐短期利润。
-这种“长期主义”思维,正是突破式创新的核心动力。
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的杭州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新华社图
▶从生态体系看,中国创新正形成“内生+全球化”的双循环模式。
-一方面,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海量科学工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吸纳全球顶尖人才和嵌入全球产业链,快速进行技术迭代。
-中国创新的优势并非仅靠单一要素,而是技术、资本、市场与政策的协同产物。
-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正是电池技术突破、政策补贴、消费升级和产业链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正视短板,理性看待突破的边界。
-尽管中国在应用端创新表现亮眼,但底层技术(如芯片、工业软件)仍依赖进口,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中国企业仍需在保持市场敏感度的同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耐心投入,避免陷入“浅层次创新”陷阱。

■主持人:刘迪 本报记者
■嘉 宾:
单晓光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刘志阳 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团队首席专家

审核|梁正 鲁俊群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来源 |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