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03月27日 19:34
汽车产业上游跨界人形机器人:技术复用的东风吹到哪一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商如何通过技术复用和产业生态构建,跨界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些供应商利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客户资源和量产经验,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旨在抓住新兴产业机遇,实现业务增长。文章分析了技术协同、生态绑定、降本增效等关键因素,并指出了跨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标准化难题和成本控制,以及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 技术复用是关键: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商将其在电机、热管理、传感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形成技术协同效应,降低布局成本。

🤝 生态构建至关重要:供应商依托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量产经验,快速绑定人形机器人厂商,构建生态壁垒,从而在产业化初期建立先发优势。

💰 降本增效是核心挑战: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初期,降本压力显现,供应商需掌控生产规模和成本,以应对中游变化,避免供需失衡。

🤔 标准化问题待解: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明确的行业标准,标准化难题将一定程度制约发展,供应商需积极应对,寻求突破。

跨界的背后是从技术能力--产业生态的递进逻辑。技术复用解决了“能不能做”;产业生态解决了“如何持续赚钱”。这条路径不仅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上游,也为其他高端制造产业上游跨界转型提供了参考框架。

当车企坐上具身智能牌桌时,其上游供应商也正在主动“跨界”,快速抢占具身智能供应链卡位。

例如,从“特斯拉概念股”进化成“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三花智控,早在2023年,就曾明确表示对机器人产业链布局的态度:“将为公司未来5-10年提供新的高附加值增长点”。2025年1月,作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随着马斯克宣布擎天柱将量产,叠加其凭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使之市值重回千亿大关。

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等诸多主流车企的供应商华依科技,也对外表示,目前已与多个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展了业务交流与合作;广汽集团、理想汽车等车企的供应商禾川科技布局更为激进,不仅其自研的人形机器人部件、组件目前已实现小批量订单,还亲自下场成立人形机器人子公司,并于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了游龙01“YOLO”人形机器人,和华为展开合作。

图片来源:禾川科技官网

这并不是一次“蹭热点式”的跨界布局,而是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业务延伸。

其一,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电机、热管理、传感器等)向机器人场景迁移,能形成技术协同效应,降低布局成本,实现“技术复用”;其二,依托于多年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量产经验,能降低信任成本快速绑定人形机器人厂商,构建生态壁垒

这两大方向体现了从技术能力--产业生态的递进逻辑。技术复用解决了“能不能做”;产业生态解决了“如何持续赚钱”。这条路径不仅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上游,也为其他高端制造产业上游跨界转型提供了参考框架。

以底层技术通用性打破业务边界,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初期建立先发优势,甚至跳出“供应身份”,不做追随者,一场属于上游的“排位赛”已经打响。

借势转身,技术+经验做基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作为新能源产业上游,供应商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并不代表其“不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或者是“弃车从机”,而是一次借势布局的主动出击,将其视为新增长曲线。

数据是最真实的反馈,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1-12月新能源汽车零售1,089.9万辆,同比增长40.7%。从上游来看,以三花智控为例,其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5.63亿元,同比增长8.36%;归母净利润为23.02亿元,同比增长6.59%。

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上游供应商也将持续保证增长曲线。但随着人形机器人东风到来,叠加车企纷纷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技术相通和产业前景的双重助力下给上游打开了新窗口

此外,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其产业链仍处于早期阶段,想要早日完成产业化落地,不仅需要“原生机器人产业链”同样需要吸纳外部优秀且成熟的产业解决方案。而汽车产业链正是最佳范本之一,毕竟,在“三电”技术、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积累,能够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中信建投也曾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充分利用汽车产业链优势,实现品类拓展,竞争力外溢。

除了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上游所积累的量产能力及经验,使其能降低量产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快速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第一批玩家。

以华依科技为例,其核心业务分为四大类,测试服务、智驾类产品、测试设备制造以及高精度惯导研发,生产IMU(传感器模块),该技术和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相似,这也为华依科技日后转型奠定了基础。2023年6月,华依科技曾在互动平台表示,其人形机器人用IMU尚处于前瞻性研发阶段,还未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图片来源:华依科技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华依科技已经和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旨在对人形机器人柔性控制的核心部件-六维力传感器进行业务合作。经过一年多研发后,华依科技已经开始和人形机器人厂商展开业务合作。

技术优势让华依科技抓住了新发展机遇,相比之下更典型的例子或许在于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二者均为特斯拉供应商,拓普集团从2016年开始进入特斯拉的供应链,主要供应底盘系统相关部件,并已成为特斯拉底盘系统的核心供应商。2017年8月,三花智控通过收购三花汽零打入特斯拉供应链,为特斯拉的Model X、Model S、Model 3等车型提供电子膨胀阀、水冷板、油冷器及油泵等关键零部件。

作为特斯拉供应商,二者不仅具备技术优势和量产经验,还有望率先迎来规模化需求和盈利兑现。根据拓普集团2023年年报,其研发的机器人电驱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经多次向客户送样,获得客户认可及好评,项目进展迅速。

此后拓普集团频频提到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并表明“公司电驱系统正式投产并开始交付产品,已形成智能汽车和电驱的双产业发展模式。在拓普集团看来,每台机器人需要数十个运动执行器,单机价值约数万元人民币,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布局机器人的电驱执行器,该赛道是面向人类未来的百万亿级别的赛道,发展前景广阔”。

为此,拓普集团拟50亿元投资机器人电驱系统基地,加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三花智控也表示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相关零部件,但尚未对外透露合作方。三花智控还曾与绿的谐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三花墨西哥工业园共同出资设立合资企业,主要研发谐波减速器,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

以技术为垫脚石,叠加量产经验,新能源汽车上游已经掀开转型人形机器人领域一角,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从零部件到全面开花‍‍

部分上游供应商已经跳出原有供应模式,从单纯零部件供应演变到产品供应再到亲自下场。身份的转变不仅在于技术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长期看好。

以自动驾驶激光雷达(LiDAR)环境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速腾聚创为例,激光雷达产品占据了速腾聚创80%的营收。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1—9月的排名,速腾聚创市场份额超过35%,属于装机量排名第一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眼睛”,其发挥的功能和底层技术与人形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所呼唤的具有共同之处。因此,本就在激光雷达站稳脚跟的速腾聚创具有落地的先发优势。据了解,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秧BOT》节目,登台的宇树科技H1机器人,其头部就搭载了速腾聚创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Helios。

速腾聚创2024年Q3财报显示,已为全球超过2600家机器人客户提供服务,覆盖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并与多家行业机器人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定义产品,新产品组合已成功开发并且获得了六位数的订单。

速腾聚创想要分走的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的“视觉”蛋糕,还将逐步打造通用的机器人‘移动’和‘操作’能力。在速腾聚创看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其有底气快速转到具身智能领域,速腾聚创副总裁魏根平还曾说到,随着未来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方向发展,机器人行业将成为速腾聚创未来重要的增长引擎。

2025年CES,速腾聚创第二代灵巧手亮相,拥有20个自由度,最大负载达到5kg,能够复刻人手的精细动作,可以使用电动螺丝刀、力度精准适中地拿起鸡蛋、靠精确的位置控制捡起螺丝钉等。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官方微信公众号

从单一技术到提供末端执行器(灵巧手),再到打造机器人通用零部件开发平台,速腾聚创已经躬身入局,以技术赋能产业,跳出供应商身份,同上下游共建。

相比之下禾川科技的布局更下一城,禾川科技主要产品为伺服系统,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禾川科技在国内通用伺服市场的整体占有率约4.4%,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二。禾川科技董事长王项彬层曾透露,2023年上半年,其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事业部,主要产品包括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编码器、位置传感器等。

2024年5月28日,禾川科技发布了Hu-MDB系列无框力矩电机,并宣布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几个月后禾川科技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已经与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已与海外客户建立联系并探讨合作机会。”

但禾川科技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末禾川科技在WRC上展出通用型人形机器人“YOLO”游龙01,由禾川科技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禾川科技提供核心部件。据禾川科技表示,该机器人身体部件90%为禾川科技自制,包括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无框力矩电机、驱控单元、灵巧手等,整体还在研发阶段。

作为上游跨界禾川科技走的较为激进,但从2024年末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宣布量产节奏来看,禾川科技的进程较为缓慢。

从商业发展视角来看,跳出单纯供应商发展思路,透露出不做跟随者的决心,掌握更多发展主动权。但产业上游距离终端较远,很难接触到真实场景的真实需求。于上游而言,技术发展本身并不是桎梏,如何同需求同频共振才是核心课题。

驰骋“车机”双赛道的挑战

这场跨界的最大价值在于产业链协同与生态绑定

首先,依托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量产经验,绑定头部机器人厂商,构建生态壁垒。具体表现为,利用原有车企客户关系(如特斯拉),优先进入其机器人供应链;将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如压铸、精密加工)移植至机器人部件,降低成本。

此外,还有选择联合研发模式与高校、AI公司合作开发“硬件+算法”融合方案,例如禾川科技和浙江大学,产学研结合下发挥双方最大优势,共建竞争力。

而这本质指向了,通过生态绑定和量产优势,在机器人产业化初期建立先发优势,形成“车-机双赛道”的护城河。

虽然跨界布局充满诸多机遇,但人形机器人毕竟和汽车生产存在“次元壁”,单纯的技术平移很难走出长期主义的故事,只有解决人形机器人在生产环节真正的痛点才能走到决胜局。

首先,虽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仍处于早期,但中游整机厂已经释放出“降本”的信号。部分灵巧手厂商的成本在2024年迎来明显下降趋势,机器人厂商对外官宣的售价也一降再降。中游的发展趋势,倒逼上游不仅要具备生产能力还要拿出降本能力,以应对中游变化。

刚刚布局就迎来降本趋势,这背后考量的是上游对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本的把控,以免陷入扩大产能摊成本导致供大于求或者是控制产能导致成本较高难形成成本优势的局面。

其次,人形机器人和汽车或者是工业机器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尚未有一套明确的、达成共识的行业标准。标准化难题将一定程度制约发展脚步。

虽然机器人并不是个新鲜事,但具身智能概念距今不过两三年的光景,于任何参与者而言,踏入的都是一片无人之境。从0-1挑战往往大于机遇。想要持续驰骋双赛道,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该拿出更多底牌了。毕竟,2025年量产需求增多后,或许将迎来抢占先机者强者恒强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吕鑫燚,编辑:狄鑫彤,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 技术复用 产业生态 跨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