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00:08 广东
1、金属铜期货近期涨价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近期铜价上涨是宏观因素与产业基本面共振的结果,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政策方面,铜作为金融属性较强的工业品,对美联储政策变化非常敏感。当前市场降息预期持续强化,CME数据显示今年预期降息次数已从去年底的1次上调至2-3次,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对降息持鸽派态度。需注意的是,5月议息会议前这一预期可能出现波动。
第二,供需基本面方面,全球冶炼产能扩张导致铜矿供应紧张。除中国外,印尼、非洲、印度等新兴国家为了延伸产业链,纷纷新建冶炼厂,引发全球抢矿现象。目前冶炼厂按现货价采购,每生产一吨电解铜亏损超1000元。即便如此,抢矿热度不减,为铜价提供长期支撑。
第三,贸易政策方面,美国加征关税预期导致区域性供需变化,短期内拉大美国铜、欧洲铜与亚洲铜之间的价差。自2月20日起,全球贸易商持续从LME亚洲仓库提货运往美国,从亚洲市场运往美国的船期大概是30-40天,导致海外LME库存持续下降。同时国内进入消费旺季,精炼铜开始去库。2月末至3月,宏观预期改善、铜矿短缺与精炼铜去库形成三重共振,推动铜价上涨。
2、如何看待接下来中短期铜价的变化趋势?
当前铜价虽然维持上涨态势,但中短期可能面临回调压力。从宏观层面来看,美国通胀的粘性仍然显著,特别是4月2日即将实施的无差别加征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水平,美联储可能仍会维持鹰派立场。需要明确的是,宏观因素对铜价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短期波动层面。 从产业基本面来看,铜矿供应端的短缺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目前尚未出现冶炼厂大规模停产或减产的情况,且今年检修计划少于往年,这为铜价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 撑。但在需求端,精炼铜面临较大压力。国内需求仅呈现季节性回暖,3月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可能低于往年。高铜价本身抑制消费,海外市场也未见明显复苏迹象。
当前去库主要是在途铜增加导致的"虚假需求",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中巴拿马型船的需求增长印证了这一猜想,因为铜运往美国都会经过巴拿马运河。预计美国地区将迎来到港集中期,可能导致全球库存重回累库状态,这将使此前支撑铜价的因素转变为压制因素。就回调幅度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从当前82000元/吨可能回调至77000元左右的第一支撑位;若跌破则可能下探73000元的第二支撑位,该位置预计将有强劲支撑。
3、铜价在短期回调后,从中长期(至今年年底)来看是否可能重回上升趋势?
从中长期产业基本面来看,铜始终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强势品种。在全球经济不出现衰退的情况下,铜价将维持强势。去年铜的年均价约在9000美元/吨,今年年初大概为9300美元/吨。在这个价位以下进行采购或做多,具有较高的胜率。 支撑铜价长期看涨的核心逻辑在于供需格局的持续改善。需求端主要来自两大增长引擎:首先是电网,根据IEA测算,中国、美国、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电力需求年增速均保持在3%以上;其次是新能
源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新能源已占到全球铜消费的20%,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这两个领域构成了铜需求的坚实基本盘。
供应端的制约更为显著。上一轮铜矿投产周期集中在2021年前后,而铜矿从投资到投产通常需要4-5年周期。受矿石品位下降、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预期中的产能释放并未如期实现,下一轮大规模的铜矿产能释放可能要等到2029年或2030年前后。至少要等到铜价企稳或资金成本下降时,才可能激发新的投资热情。因此,市场普遍认为至少在 2025-2027年期间,铜供应增长相对有限。
只要全球经济不因贸易战或地缘政治冲突陷入衰退,铜作为基本金属中最具前景的品种,其长期上升趋势不会改变。相较于其他有色金属甚至黑色系品种,铜的基本面支撑最为坚实。
4、铜的产能供应格局如何?各企业的利润情况是否相似?哪些企业可能更受益于本轮涨价?
在冶炼环节,全球产能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国内冶炼厂开工率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这种产能过剩具有较大弹性,主要受制于铜矿原料获取难度。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分配极不均衡。冶炼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经营压力,今年长协加工费平均约在 20美元/吨,远低于30-35美元/吨的盈亏平衡点。那些不得不在现货市场抢购铜矿的冶炼 厂,每生产一吨电解铜就要承受1300-1500元的亏损。
上游矿山企业无疑是本轮铜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其中,拥有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表现尤为突出。紫金矿业凭借2025年即将投产的新增铜矿产能,叠加其黄金业务的协同效应,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五矿资源同样具备资源优势,有望从铜价上涨中获益。洛阳钼业虽然新增产能有限,但也能分享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 相比之下,以铜陵有色为代表的中游冶炼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业绩可能出现明显下滑,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应对当前的经营困境。
从下游加工企业来看,普通加工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而像博威合金这样专注于高端制造的企业,因其产品应用于AI、科技等热门领域,短期内可能获得市场关注。但需要认识到,高端产能扩张往往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从技术突破到实际产能释放需要较长时间。
5、2025-2026年哪些铜矿企业将有较大的产能增量?
目前全球铜矿供应处于本轮扩产周期的尾声阶段,主要依靠现有项目的爬产提升产量。从全球范围来看,头部矿企如力拓(Rio Tinto)、泰克资源(Teck Resources)和必和必拓(BHP)等将维持相对稳定的产量。
而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家企业:紫金矿业将迎来关键爬产期,其卡莫阿铜矿三期项目已完成建设,预计2025年可增加约8万吨产量。同时,塞尔维亚紫金矿业通过技改可提升约 3万吨产能。因此,紫金矿业的海外矿业有望从2024年的107万吨产量提升至2025年的115-116万吨水平,增量约8-9万吨。从国内来看,紫金矿业黑龙江多宝山大概有5000吨的增量。总体来看,紫金矿业增量为10万吨左右, 五矿资源旗下多个项目将同步放量。拉斯邦巴斯铜矿随着运营稳定,预计可从2024年的32万吨提升至2025年的38万吨左右,增幅约 6万吨。新收购的刚果金Kinsevere矿经过技改后,产能有望从4.5万吨提升至6.6万吨。此 外,还有一个项目约产生1.7万吨的爬坡增量。综合计算,五矿资源2025年海外项目将贡献约10万吨的增量。相比之下,洛阳钼业的海外矿山几乎没有增量。
中国黄金国际的甲玛铜矿在解决尾矿问题后,产能将从2024年的4.5万吨恢复至6.2万吨的正常水平,并在2025年有望通过技改提升至8.7万吨,总体有4万吨左右的增量。
6、国际铝价的涨价趋势及中长期持续性如何?
铝作为有色金属中基本面第二健康的品种(仅次于铜),当前呈现上涨趋势,这一趋势在中长期有望持续。支撑铝价的核心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新能源革命带来的结构性需求增长是长期驱动力。在光伏领域,铝制支架对钢架的替代趋势明显;储能电池的电极材料需求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推动高端铝材需求。
其次,供应端约束日益凸显。国内电解铝产能已触及4500万吨的天花板,新项目仅限于产能置换而非扩张。海外产能则受制于地缘政治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电解铝进口呈现亏损状态,这使得国内市场更具自主性,供需平衡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在产能锁定的情况 下,只要需求保持健康增长,铝市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第三,铜铝替代效应开始显现。历史经验表明,当铜铝比价超过4:1时,铝对铜的替代就会加速。去年铜价突破11000美元时,光伏和风电行业在线缆等领域已经出现实质性的替代案例。当前铜价高企的环境下,这种替代效应可能进一步强化,推动铝价跟随上涨。
7、哪些铝企今年可能会有更好的业务表现?
铝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且盈利空间主要在电解铝环节。在当前铝行业格局下,企业表现主要取决于铝价走势。国内主要铝企如中国铝业、中国宏桥、云铝股份、南山铝业、神火股份和天山铝业等,由于行业特性,整体表现将较为趋同。这些企业目前生产每吨电解铝的盈利水平维持在3000元左右,在铝价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很难出现爆发性增长,但具备长期发展潜力。
其中,华通线缆表现较好,该公司正在实施产能出海战略,在安哥拉投建12万吨电解铝项目。该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极低的能源成本——据称当地电价仅为0.01-0.02美元/千瓦时,远低于国内水平。
8、在当前宏观趋势和产业态势下,哪些品种可能像铜铝一样具备涨价逻辑?
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在全球央行持续购金和美联储潜在降息预期的支撑下,仍具备配置价值,不过其高位波动风险需要警惕。白银则因其较强的工业属性,与光伏等新能源行业挂钩,但行业增速放缓使得其上涨持续性存疑,加之市场透明度较低,风险较大。
基本金属方面,铜和铝依然是最具潜力的品种。在全球经济没有出现明显衰退的情况下,铜的长期逻辑在于矿山供应短缺;铝则受益于电解铝产能增量受限。一般来说,铜的爆发力强于铝。
锌面临着较为明确的供应过剩局面。国内黑色系转型不景气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态势,虽然近期锌价出现反弹,但长期来看仍维持看空判断。铅市场呈现出独特的结构性特征,主要由国内蓄电池巨头天能和超威等企业主导。锡价近期表现活跃,但其走势高度依赖缅甸佤邦等主要产区的供应情况。国内锡原料主要来自缅甸矿和印尼锭,虽然刚果金的供应格局对全球市场有影响,但对国内直接影响有限。国内的镍主要依赖印尼进口,随着印尼成立国家矿业 部,该国对镍价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镍的基本面同样面临过剩压力,主要下游不锈钢、硫酸镍和合金等领域需求疲软。
9、刚果金的铜产量在全球占比如何?该国的武装冲突是否会影响全球铜产量?
刚果金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铜生产国,其铜产量约占全球总供应量的30%-35%。就当前的武装冲突对生产的影响而言,从实际观察来看,主要矿业运营区的生产活动仍然保持正常运转。目前来看,没有影响到铜的供应情况,但是具体情况还要需跟踪国际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