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27日
[要 闻]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向智能化跃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生态环境监测从手工发展到智能监测,建成全球最大监测网络。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DeepSeek等已初步应用,新技术不断推进,未来将更关注群众身边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历经发展,正迈向智能监测

📄印发相关方案,标志监测数智化转型开始

💻DeepSeek等技术应用,提高监测效率效果

👨‍👩‍👧‍👦未来将新增群众身边支流小河监测

    科技日报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李禾)“经过50多年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已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正向智能监测跃升。我们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努力讲清楚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及时发现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等问题。”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通过科技赋能,监测将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灵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脑”,更好地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蒋火华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建成了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数说”美丽中国新画卷。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更迭,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蒋火华说,目前,DeepSeek已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此外,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将降低70%以上;让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等,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将节约50%以上;实时传输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两栖爬行动物雷达相机等新型智能设备的信息,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自动化监测,识别准确率超过85%。

    “近日,我部联合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蒋火华说,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我们将更加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蒋火华说,“十五五”期间,将新增监测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点位跟着群众走、数据围着民生转,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可感可及。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生态环境监测 数智化转型 DeepSeek 群众身边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