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3月26日 13:09
头部车企智驾部门裁员30%,雇佣兵式招聘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汽车行业内卷背景下,某头部车企智驾部门裁员事件引发的关于企业用人模式变革的思考。文章指出,企业正从传统的长期雇佣模式转向“雇佣兵”模式,即按项目或短期目标雇佣员工。同时,文章分析了新员工融入期延长、职业倦怠期缩短的趋势,导致员工有效业绩产出期缩短,人才市场呈现短期化特征。最后,文章强调了设计更灵敏的激励机制,才能维系奋斗者与企业的长期关系。

😮 车企裁员事件揭示了企业用人思路的转变,从传统的长期雇佣模式转向“雇佣兵”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更倾向于按项目或短期目标雇佣员工,而非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 人才市场的变化体现在新员工融入期延长和职业倦怠期缩短。新员工融入期增长至12.1个月,而职业倦怠期则在缩短,导致员工的有效业绩产出期缩短,雇佣关系进入“短期时代”。

💡 企业需要设计更灵敏的激励机制,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这种机制能够精准、及时地反馈员工的价值贡献,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维系奋斗者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 雇佣兵模式引发了对创新能力的思考。缺乏创意型员工的深度融入,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一种方式,维系奋斗者和自己的雇佣关系,例如设计“类合伙人”的组织模式。

汽车产业竞争激烈,卷价格、卷产品、卷公关、卷流量已经是常态,而为了生存发展,大厂们卷组织的动作也从来没有停下。

近日,网传某头部车企更是下达“最强裁员令”,且直接将最核心的智驾部门裁员30%,手起刀落,让人目瞪口呆。

一、上岸先斩意中人?

该企业于前不久才发布了其研发成功的智驾系统,而如今就传出了裁员智驾部门的消息,难免让人联想到“上岸先斩意中人”。

经相关媒体证实,该企业早在2023年就在智驾上悄然发力,投入了4000多名研发人员,组建了3支团队进行赛马。三支团队采取了无双休、无春节的方式全力冲刺,这才有了该大厂三套高、中、低版本智驾系统的量产上线。

据悉,此次裁员的是三个团队中的低阶智驾团队,与此同时,该大厂的中高阶智驾团队依然在招聘。

在经济寒冬里,裁员屡屡发生,并不稀奇,但这个事件却很典型,它体现了企业在用人思路上的明显变化——雇佣兵模式。

以前的说法是,90后、00后员工相对实际,不接受企业的PUA,习惯于计算投产比,看回报当牛马,绝不付出超过工资的努力。但另一方面,在传统用人思路里执着的企业却要员工先投入超额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对公司的归属感,再给予足额的回报。这样一来,双方就僵住了,谁都不舒服,于是劳资矛盾时有发生,双方都屡有抱怨。

但新生代员工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企业必须得让自己“自洽”。这个大厂的做法可能体现了某些企业的思路——既然员工普遍不会对公司产生归属感,那我们就谈谈生意,我作为甲方给出交付标准,你们作为乙方来推动项目,最后,按标准验收,我们之间的雇佣关系也自由灵活。

换言之,这家企业在招聘智驾团队时,就把这个项目做了一个“内包”,找的就是能把产品做出来的雇佣兵团队。而这个低阶产品上线后,模型已经搭建完毕,剩下的就是用数据来喂养、迭代模型,以及一些日常的运、维、应急工作,完全不需要开发期里的大规模团队。

残酷的是,这家企业在招聘这些智驾员工时,可能就已经算好了让他们离职的日期。相当于大家谈了一场“有保质期的恋爱”。

员工算投产比,企业也算投产比,员工短期选择,企业也短期选择。这算是魔法打败魔法吗?推演棋局应该是这个路数,但怎么听来,都有点冰冷的感觉。

二、人才短期时代

为了说明人才市场的变化,这里要引入穆胜咨询的一套指标公式。员工有效业绩产出期,即员工产出正常绩效的周期,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衡量

新员工融入期,也就是从新员工入职公司到可创造合理业绩之前的时长,可以视为员工的“预热时间”,也可类比游戏中发大招之前的“前摇时间”。

员工进入公司,开始了解公司、理解岗位、尝试贡献,有一个预热的过程很正常。事实上,企业通过各类培训、带教来让员工快速融入,就是在尝试将新员工融入期压缩到最短。可别小看了企业这段时间的浪费,一是企业人工成本照付,但没有收获应该得到的绩效;二是员工在融入期如果无法有效产出,就可能主动或被动流失,这又导致了招聘成本上升。

穆胜咨询的《2024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显示,新员工融入期逐年上涨,已经增长至12.1个月,达到近四年的最高。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寒冬影响了员工心理的稳定性,导致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进入状态。

图1:新员工融入期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2024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所谓“员工职业倦怠期”,是员工从入职到进入摸鱼划水状态的时长,可以视为员工的“保质期”。事实上,绝大部分员工都会从“热血沸腾”阶段进入“职场混子”阶段。

当员工产生倦怠状态后,可能马上离职,也可能会拖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TA的心已经不在岗位或公司里了,自然也不可能产生正常绩效。很多企业裁员也是依据员工是否产生绩效,认为既然该员工没有产出或是效率低下,那还不如裁掉来得痛快,这样对大家都好。事实上,大多数企业的裁员除了考虑经济寒冬,更是在主动进行人才汰换,顾忌的就是“员工职业倦怠”的状态。

“员工职业倦怠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浮躁程度。我们调研数据的结论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职业倦怠期在2024年已经处于2.8年的相对低点,而这项数据在2020年一度达到3年。

图2:员工职业倦怠期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2024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结合员工职业倦怠期和新员工融入期两个指标,我们可以发现员工有效业绩产出期在迅速缩短。2024年,这项指标已经来到了1.8年,处于相对低点。事实上,从2022年开始,这项数据已经下落到一个稳定的量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判断,企业当前雇佣一个员工,能获得他有效业绩的时间不到两年,雇佣关系似乎已经进入了“短期时代”。

图3:员工有效业绩产出期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三、拷问激励机制

考虑当下人才的业绩输出规律,可以预见的是,这家车企采用的雇佣兵模式不会成为孤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跟进。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创意型员工在企业的深度融入,会有那种深度的创新产生吗?

这个问题根本不用争辩,创新的规律就是如此,核爆级的创新一是依赖人才的专业知识,二是依赖人才融入企业后,对于内部产品和外部客户两类环境的理解。所以,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来维系真正的奋斗者和自己的雇佣关系。

唯一的一种方式,就是设计让他们变成“类合伙人”的组织模式,如果把这个问题想得更简单一点,就是要为他们设计“更灵敏的激励机制”。

在过去,大企业几乎都是实施了类终身雇佣制,员工在企业会有很长一段职业生涯,他们为了获得晋升加薪,自然愿意首先投入真诚。于是,企业采用“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的模式是相对合理的,即使绩效考核考不出差距,按照职级对应的工资来发钱,员工也是接受的。实在觉得工资低了,没有体现自己的贡献,那就继续多做点贡献,努力争取晋升呗。

而现在,一个员工只有不到2年的有效业绩产出期,企业还怎么给人家画大饼?显然,企业必须要让自己的激励机制变得异常敏感,能够精准、及时反馈员工的价值贡献。

换个角度想,如果企业的激励机制真的做到了这种程度,有能力的奋斗者分到远远高于过去固薪的回报,他们有什么理由进入倦怠?如果这群人不进入倦怠,企业就完全没有必要解聘人家嘛,良将难寻呀,再去招聘不折腾吗?

不仅如此,如果企业的激励机制真的做到了这种程度,没能力的划水者又怎么可能有生存空间。他们混日子拿不到回报,自然只有溜走,去那种激励机制糊涂、可以继续混日子的企业,都不用企业自己去裁员。

这个时代很冰冷,但企业的热情不应该用在与员工说教上,用自己热情设计好激励机制,才能有奋斗者同舟共济。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汽车行业 裁员 雇佣兵模式 激励机制 人才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