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03月25日 20:07
安锐生物丁强:MNC并购是很多美国Biotech的终极目标,中国公司应在逆境中利用好本土优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基于IPO早知道消息,总结了在2025年“南浔论健”医药行业投资峰会上,安锐生物CEO丁强博士分享的中美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现状及中国下一代biotech的发展之路。文章对比了欧美Biotech的生命周期与中国Biotech的困境,指出中国Biotech面临境内外融资受阻、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尽管如此,文章也强调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利用本土资源,如成本优势、本土人才、CRO/CDMO能力提升等,实现发展。

🤔 欧美Biotech主要依赖IPO和并购退出,并购是主要方式。美国并购市场活跃,而IPO市场表现低迷。Biotech通常在6-8年内完成并购,未并购的可能面临清算。

📉 中国Biotech面临境内外融资受阻,缺乏明确退出通道。国内投资人投资意愿降低,估值高于美国市场,导致融资困难。尽管海外授权交易存在,但成功案例较少,且面临复杂的境外架构和税务问题。

💡 中国Biotech可利用成本优势与本土资源。中国临床前研发费用和临床试验费用远低于欧美,研发效率高。中国企业应更快速、以更低成本推进临床POC,以获取更高的项目价值。

🤝 美国Biotech由资本主动孵化,投资人掌控公司,愿意承担失败风险。美国投资人持续投入支持公司3-4年,推动新药进入临床POC阶段,之后进行并购或上市。交易方面,美国Biotech更多基于技术平台或非主力项目进行交易。

🚀 中国Biotech的未来在于整合本土资源。中国企业需要投资人有耐心的持续投入,支持项目到临床POC阶段。国家政策改革,支持本土市场发展,将促进Biotech的健康发展。

据IPO早知道消息,2025年“南浔论健”医药行业投资峰会于3月21日在湖州南浔召开,本次大会由幂方健康基金、赛赋医药主办,湖州南浔人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安锐生物是幂方健康基金pre-A和A轮投资的biotech,公司CEO丁强博士在大会上分享了中美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国的下一代biotech如何在新周期的挑战中发展。 

欧美Biotech的生命周期

欧美生物医药公司的退出通道主要依靠IPO和M&A(并购),但最近3年美股IPO市场表现低迷,2022-2024年美国仅有17、13和19个biotech IPO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而其中大部分公司上市后破发,甚至很多公司市值已低于现金价值。 

相比之下,美国并购市场却一直保持活跃,交易的金额、数量在低迷市场下还显著上升。长期来看,并购其实是欧美市场biotech(包括已上市公司)主要的退出方式。 

丁强表示,在欧美市场,被MNC并购被大多数biotech视为终极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biotech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近二十年,成功的biotech无论上市与否,基本都在6 - 8年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并购;没有实现并购的公司,即便已经上市,随着时间推移也面临很多内部或外部的危机,最终可能走向清算消亡。 

中国Biotech现状:境内外融资受阻,国内资本与人才流动缓慢

从中国biotech的发展模式看,创始团队通常自发成立biotech,以自己的项目或从高校实验室、CRO、小型失败公司等获取的IP寻求风险投资。它们的融资金额通常较小但频度较高,呈现出 “小步快跑” 的特点。即使在前一阶段资本非常充裕时,biotech的首轮融资金额也有限。 

如今随着中国biotech在境内外IPO的通道近乎关闭,缺乏明确的退出通道,国内投资人的投资意愿显著降低,相关基金也面临退出的巨大压力,更加耐心不足。目前多数中国公司的估值仍高于美国市场,导致不被境外投资者认可,或企业被迫进行down round(估值下调)融资。 

尽管中国biotech项目海外授权或并购交易数量看似可观,但相对于中国公司总量而言,真正能实现出海的公司还是很少。许多公司以生存为目标,通过出售自己最领先的管线换取资金,然而每次出售这样的项目实际上是在给公司减值,因为欧美市场看重的是公司的upside(增值空间),而非现金价值。因此,公司每卖出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新的项目很快推进到相似的下一个里程碑,公司自身的估值是在降低的。 

此外,MNC和欧美的biopharma一般倾向于与中国biotech集团公司中的美国子公司进行交易,这迫使中国公司不得不搭建包含美国子公司的境外架构,会涉及到复杂的IP转移和定价问题;同时,在红筹架构下中国biotech在获利分配时又面临很高的税务成本,因此与税务成本低的纯欧美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处于劣势。 

更严峻的是,海外投资人显然对中国公司、创始人存在信任缺失,加上地缘政治因素,所以他们也更倾向于用NewCo模式来隔离风险,回归到欧美大资本来主导的biotech发展模式,这也是现在NewCo流行起来的原因。也有一些中国公司试图通过“去中国化”的方式在美国融资,把自己包装得更像美国公司去上市,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成功走通这一路径。 

目前许多中国的biotech已经陷入弹尽粮绝或者项目无价值的困境,但这些公司又很难清算,同时造成人才难以流动,剩余资金也难以返还给投资人。 

美国Biotech对比:以非主力管线交易,资本接受失败清算风险 

再看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美国biotech大多由资本主动孵化,公司多由投资人信任的、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运营,因此投资人从一开始就掌控公司,愿意投入大额资金(大几千万到上亿美元的mega round在首轮融资中较为普遍)。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接受失败风险。 

美国投资人通常能持续投入与支持公司3 - 4年,推动1 - 2款新药进入临床POC(概念验证)阶段,之后进行并购或上市,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美国IPO的门槛相对较低,对优质公司来说是一种可及的选择。 

在交易方面,美国biotech的对外授权也很普遍,但它们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平台与MNC合作,或是以优先级低的项目进行交易,换取非稀释性资金支持自己主力项目的开发。这和中国biotech不得 不卖掉自己最主力、最靠前的管线很不一样。 

另外,因为美国投资人能接受失败清算,很多biotech在主力项目失败后,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成功推进,公司这时会主动清算,并将现金返还投资人,资本与人才又继续流动起来。 

中国Biotech的未来:成本优势与本土资源整合

丁强表示,虽然处于困境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仍然可以抓住一些机会。下一代biotech公司应该也必须扎根中国,充分利用中国最优质的资源。 

首先,过去五年,中国大型CRO/CDMO公司能力大幅提升,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过去20年间,海归研发人员回国后,培养的大量本土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能力并不亚于欧美业内的资深技术人员,并且他们工作更加努力! 

同时,中国的临床前研发费用是欧美的25-40%,临床试验的费用是欧美的20-30%,而且中国研发效率高至少一倍。因此中国企业可以更快速、以更低成本来推进获得临床POC,这是项目价值体现和放大的时间点。ADC领域的大量交易就是很好的案例,这些管线的主体数据来自中国。而美国由于病人入组速度慢、花费高,少量美国病人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对中国数据的一种验证和背书,美国投资人和MNC已经开始逐渐接受这样的模式。 

中国公司在与欧美公司交易时,只要科学严谨和数据质量过硬,语言表达或经验不足等因素并不会成为阻碍,优质项目依然能够顺利推进并达成交易。 

当然,中国企业更需要投资人有耐心的持续投入,比如能够支持2个项目做到临床POC,这个阶段也是企业做出海授权交易或者公司(资产)并购为投资人提供最大回报的时刻。

同样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改革,如果本土市场可以更好地支持biotech的发展,更多biotech开发的产品有机会在中国上市后赚钱,那么产品的中国权益也会更值钱,并且有转让给国内大型药企的机会,国内生物医药市场也有望高效流动起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作者:罗宾 ,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Biotech 中国生物医药 融资 并购 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