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25日 02:11
[今日要闻] 为人才“架梯” 为科研“松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江苏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设立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旨在激发科研活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文章详细介绍了三大中心在青年人才培养、科研自主权、跨学科协同攻关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展现了江苏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强调了对标国际、建设一流学术生态的决心,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 青年拔尖人才专属赛道:江苏省为青年科研人员开辟“攀登项目”专属赛道,三大中心可单列申报指标,打破了过去对申请者的资历限制,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杜灵杰教授获得了300万元资助。

💡 赋予科研探索更多自主权:三大中心在科研选题、队伍建设、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决定研究选题,直接经费支出不受具体科目比例和金额的限制,简化了科研流程,许文盈教授等青年教师因此受益。

🤝 加强有组织协同攻关:三大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例如,物理中心由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同现代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协同攻关;应用数学中心汇集来自多个学科的科研团队,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 探索基础研究与产业结合:江苏省积极探索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例如,合成生物中心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共建,并在常州建立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难题攻关。

——江苏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纪实

【改革进行时】

    ◎本报记者 金 凤

    “如果不是‘攀登项目’雪中送炭,我目前的研究可能无法开展。”3月23日,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向科技日报记者说起微观量子结构探测项目,不禁感慨万千。

    2023年,江苏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即在基础研究领域布局18项主要任务,出台20条支持政策。新设的江苏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三大中心”)作为江苏基础研究“改革试验田”,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在三大中心,像杜灵杰这样尚未承担过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也拥有申请基础研究拔尖人才项目的机会。中心确立研究方向后,科学家可以自主确定选题,科研直接经费支出不受具体科目比例和金额的限制。同时,科研活动也打破行政边界,实现了不同学校、学院、学科团队的跨界组合,协同开展科研攻关。

    改革风正劲,创新潮更涌。一系列创新务实之举,为江苏基础研究注入新动能。

    开辟青年拔尖人才专属赛道

    去年3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杜灵杰和团队“沉潜”5年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这是自引力子概念被提出以来,首次在实验中发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

    杜灵杰倍感欣慰的同时,也陷入焦虑:“项目经费只剩下十几万元,后续研究面临困境。”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2024年度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其中的“攀登项目”为青年拔尖人才开辟了专属赛道,重点支持探索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不仅如此,三大中心还享有单列申报指标。经物理中心推荐,杜灵杰获得300万元资助,解了燃眉之急。

    过去,通常情况下,“攀登项目”的申请者,须具备承担过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经历。但三大中心打破常规,为此前未承担过相关项目的杜灵杰亮起绿灯。

    今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有了进一步创新,首增“探索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原则上被推荐人不超过35周岁。同时,物理中心和应用数学中心申报省杰出青年和省优秀青年项目的名额,不再设限。

    “青年科研人员潜力巨大,但在成长早期,往往是最需要获得资助的。”江苏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郦雅芳说,“这些举措,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给基础研究人员长期稳定支持,江苏省也在持续加码探索。自2024年起,江苏省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项目的数量均达到100项,较2022年翻了一番;省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金额也从每项15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

    赋予科研探索更多自主权

    最近,应用数学中心领衔科学家之一、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曹进德正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研究。他们一边围绕运筹控制论、微分方程等数学科学理论自主探索,一边致力于从源头解决交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在该中心的五大研究方向中,他主要牵头大规模复杂优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目前,常见的研究模式是项目获得立项后,科研人员再围绕项目目标去展开研究。”应用数学中心执行主任、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虞文武介绍,在应用数学中心,这一模式被打破——研究方向确定后,科研人员可围绕这些方向自主探索,不再有具体项目的局限。

    “科研选题的实施也并非天马行空,中心每年会组织外审专家一起进行研究评议。”虞文武说,“评议标准不是看发表了几篇论文、写了多少代码,而是看研究进展是否有序推进并能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三大中心在科研任务选题、队伍建设、项目实施以及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首席科学家负责中心的科研组织工作,牵头开展研究方向选择、具体任务凝练等工作。

    物理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强认为:“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决定研究选题,享有充分自主权,这对集中攻关基础前沿问题很有意义。”

    在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同时,三大中心也采取灵活的“综合预算”管理机制。预算中的直接经费支出不设具体科目比例和金额限制,项目负责人可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调整全部科目的经费支出。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许文盈等3名青年教师,去年获得应用数学中心50万至1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现在我不用再单独编制项目预算,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支出设备费、差旅费、劳务费、学术交流费,节省了不少精力,可以专心做研究。”许文盈说。

    加强有组织协同攻关

    “物理+人工智能”“物理+新能源”“数学+通信”“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在三大中心,传统的学科“孤岛”被打破,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成为新的科研范式。

    物理中心执行主任王伯根介绍,该中心打破学院壁垒,围绕“拓扑理论”“拓扑材料”“拓扑器件及应用”三大方向,由南京大学具有学科优势的物理学院同现代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协同攻关。这种跨学院的合作模式,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合力。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跨学科研究不仅拓展了数学的应用边界,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合成生物中心则由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应汉杰、黄和、陈坚领衔,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共建。中心引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等顶尖学者,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并推行“赛马制”,激励科研人员探索不同技术路线。

    在寻找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上,各中心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作为合成生物中心的建设单位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在常州建立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黄和告诉记者:“研究院不仅能够转化中心的基础研究成果,还能将产业界的实际难题反馈给中心的科研团队进行攻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江苏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光辉表示:“我们将把握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标国际领先,推动三大基础科学中心能级跃升,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努力营造开放、合作、竞争、包容的一流学术生态,根植‘从0到1’原创力策源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江苏 基础研究 体制机制改革 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