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Sienna 2025-03-24 17:41 上海
2025年,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红书正在成为 AI 创业的“最小试验田”。
2025年,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红书正在成为 AI 创业的“最小试验田”。
当 Manus 在以小红书为主的各大平台一夜爆火,当 Flowith 被数千用户自发安利,当 StressWatch 通过记录情绪压力成为白领的“数字解忧角”……
这些看似小众的产品,竟然都在小红书完成了从0到1的冷启动,悄悄火了起来。
「十字路口」曾采访多位独立开发者,其中一位是凭借”胃之书 App” 在小红书破圈的赵纯想。那是他第一次接受深度采访,聊得非常坦诚。不少用户听了那期播客后,都表示深受启发。
最近,赵纯想又推出了第二款 AI 产品,虽然功能和第一款完全不同,但有一点却出奇一致——他依然选择小红书作为重点宣传阵地。
推文链接:「胃之书」开发者赵纯想:像写小说一样创造;创造的创,不是创业的创
上周,在上海的 AI Hacker House,我们遇到了“魂旅 APP”的创始人海玮。他在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和开发经历时,让我们意识到,独立开发者们的经验和故事,或许能帮助更多 AI 从业者和想入行的朋友。
之前我们聊过小红书在 AI 领域的传播力(不刷小红书,真的会与AI的世界脱节吗?),更多是说它如何帮 AI 产品做推广,比如用户自发分享和 ChatGPT 谈恋爱的故事、或制作 AI 软件教程。
但最近我们发现:新一代 AI 创业者开始在小红书“轻装上阵”!
他们 build in public (展示从0到1的开发过程),邀请小红书用户参与内测,收获第一波热度和下载量。
这让人忍不住好奇:小红书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新一代 AI 产品把它当成主战场?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成功案例中。
今天,我们就以陌生人闹钟、魂旅和Flowith为例,看看是创始人们如何通过小红书”小而美“创业的。
1. 产品即内容:赵纯想的“陌生人闹钟”
赵纯想开发的第二个 APP ——陌生人闹钟,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即内容”案例。这款 APP 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陌生人之间的语音互动,帮助用户克服赖床问题。
和过去一样,赵纯想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广告推广方式,而是直接在小红书上”出道”,展示其使用场景和方法。
功能展示:赵纯想通过小红书笔记,详细演示了如何设置闹钟、如何与陌生人互动,甚至分享了用户的有趣反馈。这种直观的内容形式,不仅降低了用户的理解门槛,还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
赵纯想在小红书发布的产品“出道”帖
用户评论即需求池:在笔记评论区,用户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例如增加闹钟铃声选择、优化语音匹配算法等。这些反馈直接成为产品迭代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内容→需求→产品”的闭环。
2.共创式开发:魂旅的旅行规划工具
“魂旅”是一款 AI 旅行电台APP,其开发过程同样体现了“反馈即迭代”的理念。
极简首版,快速试水:魂旅的首版仅提供核心功能,用户只需输入想去的旅行地,选择一种出行工具(房车、摩托等),就可以召唤一个“灵魂分身”代替正在上班的自己去旅游。这种极简的设计,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快速验证了市场需求。
用户反馈驱动产品进化:在小红书平台上,用户通过评论或私信提出改进建议,例如聆听当地 FM 电台、生成旅行日志等功能。根据这些反馈,魂旅开发者逐步完善了产品功能,形成了“用户需求 → 产品迭代 → 用户满意”的正向循环。
3. 社区即市场:Flowith 通过小红书精准吸引
Flowith 是一款基于画布和节点的 AI 内容生成工具,它打破了传统聊天式 AI 的线性交互模式,采用多线程、发散式的节点式交互,还能团队协作、共同修改。
官号与个人号深度参与互动:Flowith 的设计团队在小红书上开设了官方账号,分享产品亮点、使用教程和用户案例。团队成员还用个人号与用户互动,回复用户发布的使用心得,解答疑问、收集反馈。双重运营,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广泛传播和用户互动的深度参与。
CEO个人小红书号和Flowith官方小红书号
用户分享(UGC)的超高可信度:用户在小红书上自发发布使用体验、教程,例如,Flowith 帮助他们写出逻辑严密的文献综述,甚至完成复杂的项目任务。这些真实的用户故事成为了 Flowith 最有力的推广素材。
从赵纯想的“陌生人闹钟”到“魂旅”,再到 Flowith,这些案例都印证了一个趋势:AI 创业正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驱动”。
而小红书凭借其独特的社区生态,成为了连接创意与用户的最短路径。
这种“轻装上阵”的模式,不仅让 AI 创业者能够快速验证市场需求,还通过社区的深度互动,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用户生态。
AI + 小红书,如何重构创业逻辑?
1. 技术平权:从“代码垄断”到“人人可开发”
Cursor 等 AI 编程工具的出现,让独立开发者即使不懂代码也能实现核心功能。
工具门槛的降低,让“创意者”和“开发者”的身份开始重叠。小红书上的很多案例,主导者往往是设计师、博主等非技术背景的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
2. 需求爆炸:中国用户的“超细分时代”
中国 14 亿人口的消费需求,正在被 AI 切割成无数个极其细分的场景:
垂直到“癖好”:比如专为 P 人(MBTI 中的感知型人格)设计的计划软件,或者为小众音乐爱好者打造的社交软件;
具体到“动作”:比如记录冰箱库存、记录每分每秒的心理状态,甚至陌生人语音闹钟叫醒服务……
传统企业难以覆盖的长尾需求,正被 AI + 独立开发者以极低成本捕捉。
没有单一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这些小众产品,却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癖好”和“动作”的需要,从而推动了市场供给的多样化发展。
3. 小红书生态:低成本验证与用户驱动的创新循环
低成本品牌塑造:AI 工具的技术壁垒降低后,品牌竞争已从技术转向内容。小红书凭借其友好的算法机制使得中小创作者受益,让“100 个铁粉理论”在 AI 领域重现——小众品牌也能通过精准触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去中心化传播模式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还为精准营销开辟了新可能。
用户共创文化:评论区常见“求加 XX 功能”“如果 XX 就更好了”的留言,开发者借此快速调整方向,形成“用爱发电→用户买单→反哺开发”的正循环;
4. 资本逻辑嬗变:从“规模崇拜”到“敏捷投资”
一级市场开始关注“小而美”的项目。
传统风投看 DAU、留存率,而 AI 小微产品凭超细分场景,可能以 10 万用户实现获得可观利润,形成飞轮、坐上牌桌。
过去,VC 们赌下一个滴滴,现在开始有 VC 认为:投资 100 个“旅魂”,说不定有一个能长成下一个 Manus。
总结
小红书的魔力,在于它让创业变得轻盈。
从“陌生人闹钟”到“魂旅”,再到 Flowith,开发者们从具体的需求出发,在小红书找到第一批“用户”(或许也可以称为:产品的共创者)。这种“小而美”的模式,降低了门槛,也让创新更贴近生活。
AI 创业的未来,或许不再只是技术的比拼,而是对生活场景的深刻理解,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捕捉。
小红书,像一个小小的试验田,让创意落地、生长,最终开花结果。
每一个在这里诞生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创新,可以很贴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