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3月21日 08:07
香港航空起火备降,之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香港航空HX115航班因行李架内行李冒烟并出现明火紧急备降福州,凸显了锂电池在航空安全中的潜在风险。文章分析了事件处置的专业性,强调了锂电池的安全隐患,并呼吁旅客重视安全规定,避免携带违规充电宝。文章还介绍了锂电池的应急处置程序,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的建议,呼吁行业重新审视锂电池的管理规定。

🚨 锂电池的风险:文章指出,锂电池在摩擦或碰撞中容易产生高温、火花,一旦起火,常用的灭火器也难以奏效,只能起到隔离作用。充电宝作为超大容量的锂电池,更易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航空公司禁止托运。

✈️ 应急处置程序:文章详细介绍了飞机上发现锂电池起火时的应急处置程序,包括查明原因、报告机长、实施灭火、冷却降温等步骤,强调了乘务员应采取的专业措施。

⚠️ 旅客的侥幸心理:文章批评了旅客对安全规定的漠视,例如在飞机上偷偷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或携带“三无”充电宝的行为。文章呼吁旅客提高安全意识,制止违规行为。

🔥 案例警示:文章引用了韩国釜山航空充电宝自燃引发火灾的案例,强调了一个几十块钱的充电宝可能烧毁一架飞机,带来的真实而可怕的后果。

今天,香港航空由杭州飞往香港的HX115航班,疑似因行李架内的行李冒烟并出现明火,香港航空机组人员及时做出决策,乘务员第一时间做出处置,并稳定旅客情绪,同时立即联系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进行备降。

先简评一下港航的处置,据我了解,这次的火情最早由一位旅客发现,在他告知乘务员后,乘务组立刻启动了应急程序,及时进行处置,而飞行机组也迅速决策,立刻选择备降,处置可谓是十分专业。

更重要的是,在飞机平安着陆之后,港航又专门派了一架飞机飞到福州接旅客,这种不计成本地为旅客着想,实在令人触动。

据我的小道消息,香港航空董事长将在香港机场迎接旅客的平安归来。

说回正题——除了充电宝和其他类型的锂电池,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会出现明火。

但是千万不要觉得,你的充电宝符合民航关于额定容量的要求,可以带上飞机,就一定安全。因为锂是极不稳定的金属,含锂的电池或者充电宝在摩擦或者碰撞中很容易产生高温、火花。

锂电池一旦起火,目前常用的灭火器也束手无策,只能起到隔离火势的作用,等到锂全都消耗,火势才能熄灭。

所以国际民航组织一直规定“锂电池应该作为手提行李且要做好防护措施携带登机”,而充电宝相当于超大容量的锂电池,更易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各航空公司都是禁止托运的。

一旦锂电池在空中起火,我们机组能做的、必须做的,就如今天港航机组做的一样:迅速处置、决策备降。

但其实,在我们现在日常乘坐航班、或者执行航班时,我们都能亲眼看到依然有很多旅客存在侥幸心理,漠视安全规定,特别是当国内民航空中手机解禁后,个别旅客在飞机上偷偷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或携带“三无”充电宝企图混过安检的行为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其他乘客带来安全隐患。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乘务人员在从事工作时,不可能监控到所有旅客的行为,如果你作为一名普通旅客,发现身边的人正在使用充电宝,你有没有勇气制止这种行为?或者向我们的工作人员举报?

这跟小偷小摸无关,跟不文明行为无关,这可真真是关乎到飞机上每一位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充电宝这个东西最容易令人产生侥幸心理,并不是说你在飞机上使用充电宝一定会发生危险,但是,充电宝本就不稳定,飞机客舱的环境又特殊,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使用会极大的提升发生危险的概率,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成年人不可能不懂。

在全世界范围内,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远的不说,今年1月28日,韩国釜山航空一架准备飞往香港的航班上,在准备起飞的过程中,充电宝自燃并引发火灾,机体在火灾中被严重烧毁。

火灾发生后,机上旅客及机组共计176人全部通过滑梯紧急撤离。

事故发生后,多项线索表明可能是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起火导致火灾的发生。韩国国土交通部从3月1日起强化关于旅客携带充电宝搭乘飞机的相关规定和管制措施。

一个几十块的充电宝,烧掉一架几个亿的飞机,这听起来是天方夜谭,却又无比真实可怕。

既然聊到这,那就顺便带大家复习一下“锂电池应急处置程序”。

当飞机上发现锂电池起火,首先第一步,我们要查明原因、明确信息。这时,我们要查明物体,确认烟雾或明火由锂电池引发;在现场评估时,要立刻掌握事件发生的位置、现象,涉及到的人员,然后需要维持客舱秩序,安抚旅客,必要时进行人员疏散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被爆燃烧伤,不建议在发现冒烟或起火的任何迹象时立刻打开涉及到的行李。

第二步,报告机长,保持通讯畅通。作为乘务员,要停下手里的一切工作,立刻向机长汇报,一定要让机长第一时间知道客舱里的这个突发状况。

第三步,实施灭火。按照灭火程序实施处置,包括:使用防护式呼吸装置、转移旅客、准备冷却用容器、随时向机长和其他组员通报情况。

如火势过大,需要为旅客提供湿毛巾捂住口鼻——如果没有那么多湿毛巾,用水将旅客衣袖打湿,指导旅客捂住口鼻呼吸。

同时不要忘记,防止烟雾弥漫至驾驶舱,不要再打开驾驶舱门,与驾驶舱通信以内话系统为主。

第四步,在有效实施灭火程序后,冷却降温

用水或其他不可燃液体对锂电池设备或相关行李进行淋洒降温,监测其是否有再次复燃的迹象,如果再次冒烟或起火,重复灭火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拿起或移动设备;不要将装置盖住或对其包裹;不要使用冰或干冰冷却装置。

第五步,冷却十到十五分钟后,才可进行移动。使用适当的容器,在容器中装入足够的水或其他不可燃液体,将装备完全浸入其中,将容器固定,防止溢出,在剩余的飞行时间中对装置及周围指派专人进行监控。

第六步,落地后的处置。

每一次锂电池引发的空中险情,都在用最尖锐的方式叩问航空安全的底线。正如香港航空HX115航班的成功处置所展现的,机组人员的专业能力固然能化解危机,但这场与风险的博弈始终在刀尖上起舞。

这些年来血的教训反复印证:锂电池既是现代生活的“能源心脏”,也是悬在航空安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国际民航组织通过《危险品运输技术细则》构筑起防线,要求锂电池必须随身携带并做好防护,但旅客的侥幸心理仍如暗流涌动。

这些行为背后,是对锂电池热失控速度的致命低估:一块20000mAh的充电宝,足以在90秒内让客舱充满氰化氢等剧毒气体,而灭火器只能扑灭表面火焰,无法阻止电池内部的链式反应

航空公司不断完善应急处置程序,但这些措施本质上都是在为锂电池质量和旅客的疏忽“兜底”。但真正的安全,不应建立在对“完美善后”的期待上。

充电宝,对出门在外的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重要,我也一样,但未来有没有这个可能,行业意识到与其在应急处置上精益求精,不如从源头重构规则:让所有锂电池彻底消失在登机口

毕竟,在三万英尺高空,没有哪个应急程序能百分百对冲人性的侥幸。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香港航空 锂电池 航空安全 充电宝 应急处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