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悄然成为车企争夺未来话语权的“新引擎”。
当地时间3月18日,美国AI人形机器人公司Apptronik宣布完成4.03亿美元A轮融资,谷歌、奔驰、Japan Post Capital等巨头成为其战略投资者。其中,奔驰以数千万欧元注资,旨在加速其全球生产网络的智能化转型。
1+1>2
据悉,Apptronik的明星产品Apollo人形机器人,已在奔驰匈牙利工厂完成初步验证。这款身高1.73米、载重25公斤的机器人,凭借32个执行器和独特的控制架构,成功将零部件配送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32%。未来,Apollo将承担零件检查、产线供料等任务,甚至协助高精度装配。
对于奔驰而言,投资Apptronik并非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对未来制造模式的战略布局。
首先,技术层面的融合更具突破性。奔驰将自身在传感器、车辆控制系统的积累,与Apptronik的AI算法相结合,共同开发出工厂专用避障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实现毫米级环境感知,确保机器人在密集的产线中安全穿梭。此外,奔驰的自动驾驶技术被迁移至Apollo的路径规划系统,使其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类人的决策能力。面对突发情况,机器人能够自主调整路线,而非僵直“死机”。
其次,商业生态的扩展同样令人瞩目。Apptronik通过奔驰全球30余座工厂获得海量场景数据,这些数据成为训练AI模型的重要资源,推动机器人快速迭代。而奔驰则借助Apollo塑造科技先锋形象,计划将其引入4S店承担基础维保,甚至作为“科技大使”进驻品牌体验店。
这种双向赋能揭示出新制造范式的内核:车企提供场景与数据,科技公司贡献技术,二者共同孵化下一代智能生产力工具。
人形机器人军备赛打响
放眼业界,奔驰的布局并非先例。全球汽车产业正掀起一场激烈的人形机器人竞赛。
在中国,小鹏汽车的自研人形机器人Iron已在其广州工厂参与P7+车型生产。这款拥有62个自由度的机器人,能够完成精密线束装配,其搭载的鹰眼视觉系统可实现720°无死角环境感知;长安汽车在2024年11月15日宣布,未来五年投入500亿元布局人机交互技术,计划2027年前推出量产机器人;奇瑞汽车的Mornine机器人更已走出工厂,在马来西亚4S店承担销售咨询,通过多模态感知系统与顾客自然互动。
国际车企的卡位同样迅猛。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已能完成车门抛光等精细作业,现代集团通过收购波士顿动力获得足式机器人技术,宝马则与Figure合作测试仓储机器人。据高盛统计,全球已有近20家主流车企以自研或合作方式入局,203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80亿美元。
这场竞赛的背后,是对汽车业两大挑战的回应:首先,愈演愈烈的人力困局。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30年欧洲汽车业将面临30%的技工缺口,重复性岗位招工难已成常态。
在奔驰匈牙利工厂,Apollo机器人将夜班人力需求削减近三分之一,这种可24小时连续作业的“数字劳动力”正在成为刚需。其次,电动化转型的柔性生产挑战。大众MEB平台工厂因设备无法兼容SSP新平台,被迫投入数十亿欧元改造的教训,暴露出传统重型机械的僵化弊端。而Apollo这类通用机器人通过更换夹具和算法,即可快速适配新车型生产线,使改造成本降低40%。
当小鹏Iron机器人在总装线上精准安装电路,当特斯拉Optimus学习车辆质检手势,行业已清晰看见未来图景——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科幻概念,而是破解人力短缺、提升制造柔性的现实解决方案。
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替代人力,更在于重塑生产逻辑:通过AI自主优化流程、通过数据闭环持续进化,最终实现“越用越聪明”的制造系统。
智能化“快进”时代开启
人形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汽车制造业的边界。这场变革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进化与生产关系重构的双重奏。
传统机械臂虽能高效完成焊接、喷涂等固定工序,但其局限性始终存在——无法感知环境变化、难以适应灵活需求。而Apollo这类人形机器人,则借助3D激光雷达、多模态感知系统和强化学习算法,正在突破这些桎梏。
如在奔驰柏林工厂的测试中,机器人不仅能按预设路线配送零件,还能在货架临时调整时自主重建地图;当工人突然进入作业区域,其动态避障系统能在0.1秒内冻结动作。这种类人化的环境交互能力,使得机器人从“隔离在护栏后的工具”进化为“可与人类并肩的同事”。
更富想象力的是,当Apollo在4S店掌握换机油技能,当Mornine机器人能向顾客讲解自动驾驶原理,汽车业的“制造-服务”链条正在被重新缝合。
可见,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对“制造权”的重新定义。那些能率先将人形机器人深度整合进生产体系的车企,不仅将获得效率跃升的短期红利,更将掌握制定智能工厂标准的话语权。
正如Apptronik首席执行官Jeff Cardenas所言:“我们正在创造的不仅是机器,而是新一代劳动力量。”当机器人学会思考、适应与进化,汽车制造业的竞争维度将从“钢铁巨兽”的比拼,转向“硅基生命”的较量。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奔驰与Apptronik的合作犹如一针催化剂。它进一步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切实可行的生产力革命。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未来十年,人机协作模式或将像当年的流水线一样,成为汽车制造业的新常态。而那些固守传统制造逻辑的车企,恐将在智能化浪潮中失去船舵——因为这一次,变革的速度不是由人类的学习曲线决定,而是由机器的迭代效率书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观察Autoobserver”,作者:陈秀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