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3月20日 13:21
“卷”易过劳死,“不卷”不合格:大学教授该怎么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教师面临的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和“内卷”现象。文章指出,科研压力是主要因素,它与职称晋升、学术头衔和现实利益紧密相关。青年教师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而资深教师则受KPI驱动。日常事务繁多,进一步加剧了时间碎片化。文章还分析了大学和院系在创造工作业绩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卷”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应对“内卷”的策略,包括教师的自我定位与选择,以及大学和院系行政管理者提高效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科研压力是大学教师“内卷”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职称晋升、学术头衔和物质利益,使得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研。

⏱️日常事务繁多加剧时间碎片化,除了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外,教师还需参与各种会议、申报项目、指导科创等,导致时间严重不足。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对青年教师带来巨大压力,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科研等多项考核指标,为了生存只能不断逼迫自己。

🏢大学和院系行政管理应提高效率,避免频繁变动政策,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并将教师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和科研。

原创 马臻 2025-03-18 12:05 广东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285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马臻

责任编辑|辛省志


最近,两条与大学教授有关的新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一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材料专家刘永锋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离世。刘永锋妻子发布公开信,认为他突发脑溢血与其超高强度的工作有关。

第二件事,是某知名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李力聘期考评不合格,在朋友圈发布“罪己诏”。校方对此回应,李力教授在四年前签订的特聘教授聘用合同中对科研成果有明确约定,李教授没有完成考核要求,因此聘期考核不合格;但即使考核不合格也并无严重后果,不会导致“非升即走”或“解聘”,只是薪酬有所降低。

刘永锋教授突发脑溢血是否与过劳有关,李力教授聘期考核不合格是否合理,或许见仁见智。但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网上,经常可见大学教师“英年早逝”的消息。然而,在扼腕痛惜之后,大学教师照旧忙于自己的工作,“内卷”还在加剧。这究竟是为何?

1

大学教师为什么要“卷”?

刘永锋教授让人们看到了一些大学教授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拼搏不停。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卷”?

如果大学教师只是上课就能拿到足够的薪酬,那么他们的压力不至于那么大,因为工作状态是平稳的、工作结果是可预期的。但是,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最大的变数和压力源是科研。如今,做科研不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工作的职责,更是晋升职称、获得更高级别的岗位、申请“国家杰青”等学术头衔的前提,即做科研关乎自己能否获得一些现实利益,无论这些利益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然而,科研的难度大、产出慢,且学术界的竞争很激烈——大学教师需要面对国内外同行的竞争。

做科研也并非一件单纯的事。除了做研究本身,它还涉及申请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等。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就需要在高质量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以证明自己具有做项目的“资质”,需要撰写项目申报书,需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混个脸熟”,甚至还需要四处“跑项目”,干这些事情都需要花时间,并且不一定能成功。而指导研究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学生往往想着找工作、参加课外活动,或者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甚至有心理困惑,导师只得费心费力地指导研究生,这会增加时间成本和健康成本。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压力尤其巨大。现在不少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教师在入职三年和六年的时候得通过两次关键的考核。考核的标准包括教学、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指导学生、学术影响力等。如果青年教师依托大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可以借用大课题组的仪器、研究生,也有资深教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但有可能在考核时被人诟病“科研不独立”。而如果青年教师“单打独斗”,那么科研起步慢,成果无法及时产出,通过考核会很困难。无论如何,为了“活命”,青年教师只能使劲地逼迫自己。

一旦通过“非升即走”考核,留下来了,那是不是可以“躺平”呢?完全不是。院系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考核,有一套“计算工分”的机制。教师上课、带研究生、申请到科研项目都可以纳入工分计算。教师能获得多少年终奖、在院系的“排位”、能否通过考核,都和工分的数值相关,这不仅关乎物质利益,还关乎荣辱,甚至生存。在博士生招生名额“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博导每年的招生指标也和他们的科研业绩挂钩;一旦缺乏博士生到课题组干活,导师的科研便难以为继。总之,教师始终被KPI驱使着,很难超脱。

现在,大学教师的日常事务非常多。除了上课、做科研、带研究生,还需要参加各种会议(包括座谈会、调研会、教研组会议等)、申报教学项目、做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本科生做科创项目、参加招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严重碎片化。再加上还有很多家务事需要操心,这就使自己更加应接不暇。

还有的大学老师兼做院系行政工作,成为“双肩挑”干部,这会使自己的工作压力更大。以从事院系教学管理的中层干部为例,他们需要“保底线”,确保院系教学工作平稳进行;需要“出亮点”,发动教师申报各类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参加教学比赛;还需要改革创新,不停地整出一些“新花样”,例如和外单位签合作育人协议、申报双专业。如果同时还要做科研、从事教学的话,那么自己的压力就更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布置的工作越来越多,一会儿审核评估,一会儿设计新的培养方案,这就使得工作越来越“卷”。

大学教师的“卷”,对于大学和院系创造各种工作业绩来说,是“有利”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也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催促自己不断追求新的业绩。但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未必有利。这是因为,压力太大、不注意休息,会导致健康受损。而且,做科研最好能静下心来。如果同时应对很多件事情,疲于奔命,很容易降低科研的质量。

2

能不能不“卷”?

那么,如何使大学教师不那么“卷”呢?

正如李力教授的例子。李力教授似乎就没有那么“卷”,没有拼命发论文、搞项目。结果呢?是完不成约定的工作量,考核不合格。降薪或许只是小事,但“考核不合格”这件事,对一个教授来说,是很丢面子的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难。至少,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社会、大学、院系、教师等各个方面。现在,国家强调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一些报刊也经常刊登反映大学教师“压力山大”的文章,以期能引起社会重视。但在大学公司化、工作节奏加快的当下,大学教师的内卷还是会加剧。

对于教师来说,破除内卷的关键在于“定位”和“选择”。比如,在找教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大学,而不是一味去知名的高校;在大学里,有的教师不做行政工作,也不执着于申请学术头衔,而是把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上,特别是沉醉于做科研的过程;有的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把精力转移到行政工作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科研;也有的教师多花一些时间在家庭上,哪怕科研进度慢了些。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要明白得和失是纠缠在一起的,不可能指望什么都得到。

对于大学和院系行政管理者来说,要提高行政效率。要设计好用人制度、评价体系,并保持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而不能总是“翻烧饼”、增加考核的难度。要把教师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把精力集中在最关键的事情(教学、科研)上。搞行政工作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不要摆花架子、瞎指挥,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以免增加教师负担。此外,还要多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不能光顾着“数豆子”、追求政绩。

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院系,都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付出足够多的努力;“量力而行”,就是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切合实际。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破除“内卷”的方法。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其他人都在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学教师 内卷 科研压力 非升即走 行政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