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3月16日
李逵还是李鬼?不能任由“车辆统筹服务”在灰色地带疯狂发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车辆安全统筹服务的合法性及相关问题。提到车险到期前接到推销,发现部分报价存在问题,引出车辆安全统筹服务。该服务机制与保险相似,但存在诸多风险,且有违法犯罪行为,官方应明确界定其合法性并加以处理。

💡车辆安全统筹服务打着保险旗号,吸引车主购买

🚫该服务并非真正保险,是车主间的互助,不正规

❌服务公司收费无数据支撑,费用使用无监管

😱存在冒充正规保险公司、侵犯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

原创 辛省志 2025-03-16 14:33 广东

▲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1929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李焱鑫


车险到期前一个多月,笔者就接到了好几个推销保险的电话。来电者都自称是某某正规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想着车险快要到期了,反正要买,就加了几个微信,让他们把报价发来看看。


现在社交网络上到处充斥着“电动汽车买保险难、买保险贵”的消息,看到他们发来的报价,感觉价格比预期中要低上不少。于是到车友群里问问,看有没有保险公司报价更低。不料,群里几个保险业务员都说,现在保险公司都规定车险只能在到期前一个月之内才能报价。那之前给我报价的几个业务员,是怎么报的呢?


这些业务员都是用个人微信号沟通的。问他们有没有企业微信账号,回答是没有。笔者主动拨打他们提及的某家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要求核实业务员身份时,得到的结果是“查无此人”。客服人员还特意提醒,现在网上有打着车险旗号的“车辆安全统筹”,不受保险监管机构监管,不要上当受骗。


其实,这些年类似的“统筹保险”实在不少,都打着“保险公司不给保,我给你保”的旗号,吸引网约车司机购买。媒体就有不少报道,称这些“统筹保险”并不是真正的保险,而是一种车主之间的“互助”,并不正规,也有很多人交了钱,但真正出了事故,却得不到赔偿。


在网上一搜,这样的情况不少。2024年11月,央视财经报道,山西李先生的车险即将到期,一位自称是“人保”车险业务员的人联络他,给了一个较低的报价。李先生交完钱才发现,只有交强险是人保的,商业险变成了“统筹”,销售方是“国昌(深圳)交通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江苏的韩先生,被一名自称是“平安车险”业务员的人联系,以价格优惠吸引他购买车险。支付了4000多元后,韩先生才发现自己买的是“平安创惠(海南)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诸城分公司”提供的“车辆统筹服务”。而当买了“统筹服务”的车辆出现交通事故需要理赔时,这些“统筹公司”往往推三阻四,甚至失联了。


理论上来说,保险其实也是一种“统筹”“互助”,向很多车主收取保险费,汇成一个大的资金池,再向其中一部分出了事故需要理赔的车主进行赔偿。乍看起来,这些车辆“统筹”服务的机制与保险基本一致。但正规的保险公司,背后有庞大的车辆理赔数据支撑,通过精算,得出保险费率,可以确保保险资金池能够在支付需要的赔偿、除去运营成本后,还能有一定利润。而且保险公司收到的保费,投资领域受到严格的监管,以保障资金安全,保险公司还要投保再保险,如果保险公司出现无法赔付的风险,会由再保险公司提供支持。


而所谓的“车辆统筹服务”公司,服务费收费标准并没有数据支撑,没有经过精算,公司把费用收上来之后,如何使用也没有监管,如果公司把钱挥霍一空,车主出险时就理赔无门。这样的报道并不少见。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曾发出风险提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并非保险业务,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不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管对象。购买此类服务,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蕴含较大风险。而根据保险行业协会的提示,如果与这些“统筹公司”发生纠纷,只能适用普通合同法处理,而不能适用保险法。如果“统筹公司”破产,车主可能无法得到理赔。


据央视财经报道,到2024年11月,像这些名为“统筹”实则变相销售违规保险的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但问题是,既然违规,为什么没有被取缔,反而愈演愈烈了呢?之前,一些“科技金融”公司提供类似于健康保险的“互助”服务,但后来被监管部门叫停。这些类似于车险的“车辆安全统筹”服务,是不是也应该一样被取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统筹公司”,都打着正规保险公司的旗号。他们给员工制作与正规保险公司一样的工牌,其“保险单”也与保险公司的正规保单非常相似,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甚至其收款二维码也打着诸如“泰康车服”等字样。其目的无疑是让车主认为他们与正规保险公司有关联,骗取车主的信任。这种冒充正规保险公司的行为,对车主来说是欺诈,是诈骗,对正规保险公司来说,则是侵犯公司形象权、商业信誉。这些无疑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严厉打击。


还有,这些“统筹公司”是从哪里获得车主的电话、汽车相关信息的?这些信息都是车主的个人信息。其信息来源,也有必要深入挖掘,看其中是否存在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的犯罪链条。而且,有不少车主一开始被欺骗,向他们发送了个人身份证、车辆行驶证等信息,这些所谓的“统筹公司”,会不会转手就对外出卖这些信息,获取非法利益?


“车辆统筹服务”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这些“车辆安全统筹”公司及其业务是否合法,官方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能任由其在灰色地带疯狂发育。如果合法,那就要纳入监管,如果不合法,就坚决取缔。对其运营过程中涉及的违法犯罪问题,要严厉打击。不能把可能的风险都让车主承担。


更多专题内容请关注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车辆安全统筹 保险 违法犯罪 监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