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3月16日
在一个只想逃避的年代,我们还想看到怎样的现实叙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当下现实叙事的流行趋势,分析了影视剧如何通过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回应大众情绪以及呈现价值观来反映社会现实。文章指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爆款作品更侧重于凡人叙事,关注社会焦虑症结,并结合喜剧、悬疑等叙事框架。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不同圈层观众对“真实”的理解差异,以及现实主义作品在表达焦虑情绪和提供情感出口方面的作用。

👨‍👩‍👧‍👦不同圈层的凡人视角: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展现不同群体的真实生活,引发观众的共鸣。都市剧聚焦中产阶层,年代剧则展现市井生活的美好,满足观众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向往。

🤯焦虑表达:从公共到私人,从情境到概念: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呈现社会焦虑,如教育、婚姻等议题,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讨论。同时,作品也倾向于用夸张的戏剧性来冲淡严肃和沉重,以满足观众的情绪排解需求。

🌟现实出口和新的英雄:影视作品不仅要还原现实,还要给予观众冲出压抑现实的出口。通过展现生活可能性和塑造非传统的英雄形象,传递出与生活死磕的顽强精神。

🎭离地半尺的强类型呈现:现实叙事与强类型接轨,如喜剧讽刺和悬疑犯罪,能够以更轻松或更具冲击力的方式探讨严肃议题,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和讨论欲望。

从当下娱乐内容市场的大盘来看,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乍一听并不是个讨巧的概念。正如我们曾在旧文中提到过,2024年最大的短视频文化现象是「抽象」,不讲逻辑、不求因果;而作为影视故事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竖屏短剧同样成为这种大众精神状态的另一个出口,提供一种「只走脸不走心」的粗暴爽感。

如果将目光聚焦到长剧与电影领域,现实题材与悬浮爽感的二元对立长期存在。实际上,在网剧兴起的早期,市场注意力一度集中在男女频大IP改编的言情或玄幻故事上,厚重题材甚至视为小众表达。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短视频的竞争倒逼长视频内容更加注重艺术沉浸感;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发生巨变,一些关心现实的观众希望在影视作品中获得更多情感慰藉。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实主义在近两三年内呈现回潮趋势,并与不同的故事类型结合,诞生了一批受到观众认可的现实叙事类作品。2024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演讲中提到,真正能够记录时代、最大的爆款一定来自于现实主义题材。

在进入具体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厘清一些基本概念:现实主义指的是一种创作风格,源自西文「realism」,也译为写实主义;现实题材则指处理与当下有关的元素。本文中,我们的关注点并不在于狭义的风格维度,而是试图探讨更宽泛的现实叙事——即影视剧中选择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如何回应当下的大众情绪,以及呈现出怎样的价值观。

根据云合数据,2024年全年S+评级的剧集中,现实叙事仍占据相当比例,包括现代都市剧《凡人歌》、刑侦剧《我是刑警》、年代剧《小巷人家》《南来北往》,以及风格化短剧《我的阿勒泰》《新生》等。而在各大平台2025年的待播片单中,也几乎都设置了严肃文学改编、都市日常生活、女性成长等现实向单元,例如爱奇艺的「微尘剧场」和「大家剧场」。

在电影领域,社会议题往往成为叙事入口与营销焦点,涵盖女性、家暴、犯罪、疾病、死亡、老年、底层等多个方面。正如导演邵艺辉曾提到过,「融合现实主义、话题性和社会情绪的当下商业片是一种新尝试,而我们的现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不断挖掘的宝库。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总有许多让人焦虑、兴奋和好奇的议题。」

通过与影视创作者、用户调研团队以及不同观众的交流,我们试图探讨当下现实叙事的流行趋势。与社会情绪乐观饱满的十年前相比,今天的爆款作品中明显少了英雄传奇与创业奇迹,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圈层的凡人叙事,对「卷与躺」等社会焦虑症结的概念化提炼,对生活困境或是逃离或是死磕的不同路径,以及与喜剧、悬疑等叙事框架结合的类型化呈现。

 

不同圈层的凡人视角

现实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其最大魅力在于真实感所带来的共情与慰藉。然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下基层固化日益严峻的环境中,不同群体所感受到的「真实」存在巨大差异。创作者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基于自身状况选择一定的立场,将目光较多地投注到某类人群身上,自然也会吸引到特定群体来观看。

都市长剧的主角通常来自城市中产阶层,而这一群体也往往是这类作品的主要观众。过去,国产都市剧常被批评为「富人认同」,主角多为社会精英,例如《精英律师》《我的前半生》中的靳东形象。然而,近两三年来,中产阶层的滑落成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的一大主题。在《凡人歌》中,企业高管中年失业后开网约车、送快递,全职太太则转行做月嫂、卖卤货。据百度指数显示,该剧的主要受众是30至39岁的中年群体,且以男性居多。

从观众的评论来看,有人认为《凡人歌》真实生动,「编剧上过班」;但也有人指出,该剧依然是「精英」视角,因为主角那伟仍拥有一套价值约千万的房产,因此不能算作真正的「凡人」。

实际上,市场与用户研究机构玖久咨询指出,打造《蜗居》《三十而已》式的全民爆款都市剧变得越来越难,核心原因在于观众对“理想生活”的定义产生分化。 

尤其在房产、职场、教育、医疗等现实主义剧集重点刻画的领域,大众价值观正从标准答案时代走向多元时代:上一辈人看《蜗居》或许会对主角的房贷困境感同身受,而今天的年轻人逐渐不再把买大房子当作人生的必选项;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卷进名校-卷进名企-卷到职场高位赚大钱"线性剧本,伴随着年轻人对卷的反思,也在逐渐丧失吸引力。

除了代际的认知差异,不同性别、地域的观众也在产生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于是,如今的都市剧再难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叙事模板“激发各类观众对主角的深刻共情、满足各类观众对看理想生活的渴望,尤其面对兼具摇摆、迷茫、抽象、焦虑等等复杂情绪的年轻观众,都市剧创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许多生活在都市的年轻观众来说,李漠正在成为当下最具认知度的青年导演之一,他尤其擅长描绘都市年轻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我在他乡挺好的》展现了大城市漂泊中的友情;《装腔启示录》刻画了都市人自我保护、不愿尝试和相信爱情的心态;《180天重启计划》则描绘了东亚典型的亲情关系。

在电影领域,一批创作者选择了更加普世化的底层叙事。在《八角笼中》,失意的中年男人向腾辉通过教授拳击,将当地无人照料的穷孩子培养成才。而在《雄狮少年》系列中,第一部的主角阿娟是广东小县城的留守儿童。到了第二部,阿娟为了给父亲治病来到上海,成为沪漂小镇青年中的一员。

对于被主流叙事忽略的下沉老年群体,老年霸总短剧的流行正是基于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生痛点,例如被原生家庭剥削,辛勤操劳一辈子,却被儿女忽视。

需要强调的是,立场偏移会带来表达主题的模糊性。《逆行人生》遭遇票房滑铁卢,这个故事最大的问题是在「中产滑落」与「底层困境」之间没有站稳立场。观众看海报可能以为是要讲快递员群体的生存处境,但实际上它讲的是中产滑落并重新寻找人生力量的故事。

还有一类具有现实精神但非现实背景的故事——年代剧——满足了观众对「市井生活」的美好向往。

从《人世间》到《小巷人家》《六姊妹》,相较于早年《大宅门》《闯关东》,新一批年代剧的叙事主体从传奇英雄转向普通家庭,平民视角下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带来的治愈体验成为关键词。正如网友评论所写:「没有苦大仇深的时代悲悯,而是专注于普通人家里的温情。」

基于对国民心态的长期观察,玖久咨询发现,「幸福标准的回退」成为当下大量用户的选择,也是让年代剧爆款频出的关键。伴随世俗意义的成功不断被解构,人们意识到幸福不止是来自升职加薪、大平层豪车,更倾向于寻找发自本心的纯粹快乐。对应在年代剧中(以及近年流行的千禧年梦核文化),人们卸下不必要的欲望负担,回归"有饭吃、有衣穿、有家人挚友在身旁"的原始满足,找到平凡、微小但安心的幸福感。 

焦虑表达:从公共到私人,从情境到概念

在擅长现实向创作的编剧袁子弹看来,「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主义」,社会思潮每年都在持续发生变化。回顾九年前的成名作《欢乐颂》,袁子弹认为这部女性群像剧大爆的前提是经济飞速增长下,人们对上升通道充满遐想。剧中,不同家庭背景的五位女性聚在一起,建立起跨越「阶级」的友谊,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彼时,袁子弹自己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对剧中人物的处境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她坦言:「如果换到现在写,很可能不如当时。」

对现实社会思潮和情绪的回应是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最重要内核,也是其现实感的真正来源。上一个阶段,这种回应在大部分时候具有极强的即时性,并往往指向相对明确的话题,以足够有代入感的具体情境,引发更广泛的大众讨论。

选取了教育这一都市家长普遍的焦虑感来源,涵盖高考、出国等数个具体细分议题,柠萌影业的「小系列」是其中的代表,也连续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重成功。在柠萌的另一部剧《三十而已》中,童瑶饰演的顾佳在太太们聚会时,面对清一色的爱马仕,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包藏到了身后。这一画面在播出后引发了巨大反响,至今仍然被视为名场面之一。此外,作为柠萌近两年现实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医疗剧《问心》因为对医生职场状态和医患关系的真实表现受到很多好评。

亲缘关系和家庭问题也是国产现实题材影视剧经常涉猎的话题,婚姻议题因为其普遍性是被书写的主要对象。

谈到现实叙事与偶像剧的关键差别,袁子弹指出,偶像剧侧重于呈现梦幻爱情的诞生,而现实主义都市剧则更倾向于展现爱情的「真相」,即那些数不清的失望与争执,直至爱的消逝。

以她的近期作品为例,《小夫妻》试图探讨当代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关系,丈夫失业后,妻子顶起经济压力,同时也要夺取话语权;《好运家》则聚焦婚姻瓦解的时代,讲述一家六口人全都离过婚或正在离婚。

外部环境压力下,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焦虑呈现的承受阈值在不断降低,真实情境还原带来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不再富有吸引力,甚至成为他们想要逃离的一部分。

袁子弹是《凡人歌》的剧本编审,这部同样以「中产滑落」为背景的作品,获得了与《逆行人生》相反的好口碑和收视成绩。当她拿到剧本时,立刻感到眼前一亮。这部作品虽然属于家庭伦理剧范畴,但其叙事主题聚焦于「躺与卷」的社会生存困境,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非常契合当下的时代情绪。

剧中呈现了三组人物:大哥大嫂是互相扶持的普通夫妻,而另外两组人物则更具高概念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碰撞。沈磊与谢美蓝,一个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意义感,一个不甘心现状、渴望实现阶层跨越;那隽与李晓悦,一个是「卷王」卷出心理疾病,一个则坚决拒绝加班。最终,这两对人物都分道扬镳。

概念标签能够为观众提供解释复杂困境的支点。近年来,一些学术圈的研究者成为公众眼中的文化偶像,引领着舆论场的话题,都源于复杂境遇下,更多人希望从外部获得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解释。例如,人类学学者项飙将「内卷」这一农业概念引入当下劳动市场和青年生活现状的描述中,迅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影视作品则承担着诠释与演绎的功能,通过故事这一媒介,让观众找到共情与讨论的空间。

另一方面,在具体情节设置上,《凡人歌》不断呈现出夸张的戏剧性反转。例如,大哥那俊的事业危机源于老板突然决定出家,留下老婆与小舅子掌管公司;弟弟那隽的公司为了监管员工摸鱼,甚至给厕所装上了计时器。

近两年,一批现实题材作品呈现出类似的特质:相较于写实记录时代的惨烈真相,更倾向于用相对浮夸的娱乐性来「冲淡」严肃和沉重,追求强戏剧性和快节奏。究其原因,在当下这个充满压抑情绪的时代,大部分观众在影视作品中追求的是一种情绪的排解。

塑造反面角色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一角曾经因为对极品父母的凝练刻画成为全民讨论的经典,和剧集最大的看点,《欢乐颂5》中,观众注意力也都集中在何悯鸿这个「极品室友」身上。一个变化是,相较于亲情等无法轻易切断的原生关系,亲密关系中的「反派」形象因为其私人性和可选择性在近两年受到更多热议,并伴随着更多概念的大众化。

在《玫瑰的故事》中,林更新饰演的方协文被塑造成一个自卑敏感且具有控制欲的角色,「北京到底有谁啊?」成为网友们痛骂的年度荧幕对象之一。

不仅是剧集,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在某种程度上才是去年最成功的现实主义现象级爆款。节目中的三对婚姻关系中,杨子、留几手、麦琳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对另一半的操纵、支配和剥削性一面。

伴随着综艺大爆,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词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自觉深陷「有毒关系」的网友对号入座,痛骂节目嘉宾以发泄情绪,同时也反思自身关系中的问题。

现实出口和新的英雄

玖久咨询分享,在价值观走向多元的当下,「展现生活可能性」的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解构必然伴随着新生,当人们认清「我不想过那样的生活」、努力探索理想的自我和人生。

因此,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离职、「要饭」、返乡、挑战100种职业等内容,都在满足人们对多元生活路径的好奇。

一定程度上,影视作品对现实议题的呈现不能只停留在还原,无论是给予解决方法,还是提供情绪宣泄,都是给予观众一个冲出压抑现实的出口。曾经有影视公司文学策划向我们表示,《逆行人生》遇到的票房和口碑危机,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其一丧到底,看不到任何反击和逆袭。

我们曾关注过「县城」正逐渐走进大众舆论场的中心。「县城婆罗门」一词的出现,在社交媒体语境中展现出桃花源般的县城面貌,它是大城市高压、内卷、孤独的反面,是人情味和松弛感,是都市青年逃离北上广的情感寄托。

过去两三年间,影视剧中的县城叙事被染上了一层颇具理想主义的童话色彩。

《我的阿勒泰》中,文秀带着满身伤痕,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奶奶朝夕相处,在牧区生活中逐渐体会到了自然与生命的美好,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去有风的地方》中,刘亦菲在闺蜜意外离世后,辞职前往大理,在田园风光的生活中重拾宁静和温暖;《故乡,别来无恙》讲述了曾经一起长大的四个女孩,因各自的人生转折重聚故乡成都,「每个人各领到一个完美男友」;《走走停停》中,失意编剧中年返乡,与父母和妹妹重新相处,终于拍出了人生电影。

县城美学兴起的背后,是大都市里迷茫的青年一代的厌倦,想要逃避,而又很难真正行动,于是可以在故事中踏上温情旅途。

在更加普世化的大众叙事中,当生活困难重重,主人公如何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理想?换句话说,人们始终需要精神榜样,但什么才是最合时宜的英雄主义?

去年至今,爆款影视剧中诞生了一批非传统的英雄形象,传递出「与生活死磕」的顽强精神,带来振奋人心的情绪感染力。

《热辣滚烫》结尾,拳击比赛没有赢,当早在女主角站上擂台之前,就在磨砺的过程中收获了强大的自我内核,同时,在戏外,贾玲本人也上演了一出励志的减肥真人秀。《山花烂漫时》的故事对于不同阶层的观众都有指引价值,张桂梅校长凭信仰的力量建好一座女校,让一批批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之中,人们不再相信《中国合伙人》那样的造富神话,「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代表的不是逆天改命,而是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出自己的路。春节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逆袭故事在网络上被相提并论,他们是从上而下都喜闻乐见的「新时代中国梦」代表。

离地半尺的强类型呈现

近年来,现实叙事与强类型接轨成为影视创作的一大趋势。从市场表现来看,喜剧讽刺和悬疑犯罪这两类现实题材作品尤其受到市场认可。

喜剧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轻松探讨严肃议题的方式。《年会不能停!》将职场议题与脱口秀、新喜剧相结合,以荒诞的方式讽刺了互联网企业的职场官僚主义,替广大社畜打工人出了一口「恶气」。

导演董润年曾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喜剧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创作者与观众的桥梁,「通过让观众放松,我们可以打开他们的心防,进而表达我们真正想探讨的问题。尤其是脱口秀,它能更直接地传递观点。」

喜剧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类型之一,具有极高的大盘友好度。开心麻花的暑期爆款《抓娃娃》把东亚教育的恐怖控制欲隐藏在「装穷」的戏剧框架中。《好东西》中频繁出现的脱口秀式金句,也使这部女性题材电影充满了轻盈治愈的特质。

悬疑犯罪类作品则凭借极端情景的人性善恶故事,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态与讨论欲望。

对于创作者而言,社会热点时间是天然的故事灵感来源。例如,申奥执导的《受益人》《孤注一掷》和《新生》分别围绕骗保、网络诈骗和利用信息差进行诈骗展开。

根据玖久咨询的观察,当下观众普遍希望通过刺激性的影视内容来逃避现实压力,尤其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悬疑类作品,如刑警、狱警、法医等特殊职业的真实经历,更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紧张感。

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素材还能为作品提供更动人的细节质感。例如,《边水往事》改编自同名非虚构故事,以东南亚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地域;《我是刑警》则取材于多个真实刑事大案,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警方查看监控等琐碎过程。 

近年来,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作品面临着严格的审查环境,也常被批评为批判性不足,回避社会关键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悬疑类型作品通过「离地半尺」的表现手法,能够承载更具人性灰度的锐利表达。

《狂飙》塑造了近年来影视剧中最成功的反派主角高启强,让疫情之后的观众得以抒发压抑的情绪;《漫长的季节》和《平原上的摩西》则通过跨越时空的陈年旧案,传递出对逝去黄金年代的挽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喜剧与悬疑之外,现实叙事近年来还与更多类型相结合。其在时代背景上穿越古今,在古装和年代剧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女性情感故事中。阿里大文娱星河工作室负责人鄢蓓认为,《惜花芷》中「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决定全力以赴」的女性群像是创作团队希望表达的现代女性内心观点;西嘻影业创始人杨晓培则提到,《六姊妹》中敢爱敢恨的老三何家艺是一个很具备当下精神的女性。

甚至包括通常被视为幻想题材的科幻。例如,伪纪录片风格的软科幻作品《宇宙探索编辑部》讲述了一位落魄杂志主编的心灵执念。导演郭帆也曾向我们透露,相比全景式的科幻史诗,那些情感充沛、表现力丰富且与现实紧密关联的作品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

无论何种具体表现形式,现实叙事最大的魅力在于从「与我有关」的视角出发,回应时代情绪。

在这个充满压抑情绪的时代,创作者从现实中寻找表达冲动,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观众群体则从多元的影像作品中照见自身的「痛点」,在故事中获得情绪排解,再重新回到生活的旋涡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新声Pro,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现实叙事 影视创作 社会情绪 凡人视角 焦虑表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