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本科期间,可以说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如果把“看完”要求降低点,我好像本科唯一读过的一本书是《活着》。当本科毕业后,等待研究生开学的那个暑假,我买了个 Kindle4,带很多物理键盘的 Kindle,在这个 Kindle 里面我看完了罗永浩《我的奋斗》。
可能也就从这时候开始,我才有那么一点点看书的习惯。
读研究生时,研一课程很少,宿舍同学们下午都不知道忙什么去了,经常性就我自己在宿舍呆着。那段时间我很抑郁,没什么课,就算有课我也不喜欢上课。我不知道干什么,天天在宿舍窝着,打英雄联盟,大概玩了不到一个月,我突然间意识到我再这样下去,和本科期间有什么区别?反而本科同学已经开始工作,人家挣着钱,我花着家里的钱打游戏,这不行。
我才刻意改变自己开始看书。研一上学期这段时间,我拿着那个破旧的物理键盘 Kindle 把路遥大部分小说都看完了。恰好那段时间有部《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同学们都在追,只有我在追《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晚上他们在和女朋友谈情说爱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看书。
后来独自一人创北京,开始从事体验设计工作,这段时间看书有些功利性,看的都是专业书籍,我记得 2015 年秋天,窝在床上一下午,把之前很有名的设计博主“希健”的书看完,后来好像他被爆出过不好的花边新闻,慢慢看不到他的消息。不过他那本书我看完以后还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他那一组 icon 画的真好,那时候我在一家很小的创业公司,他已经从腾讯出来了。羡慕的不行。
在 2016 年左右,《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大火,我追电视剧追上瘾了,但是电视剧更新太慢,我受不了电视剧的进度,只好看书。在和同学合作的房子沙发上,我从中午躺到晚上,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微信读书这个 App。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周末上午都习惯性的打开微信读书看一会书。
现在,好像不看书,已经让我感觉很空虚,flomo 也不知道记录什么,我为了保证每天都能在 flomo 上记录输出,所以我坚持每日阅读。我对自己提过一个要求,看完书以后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把书核心观点记录下来,要不然过几天这书看完就忘了。2024 年记录 8w6 字,2025 年记录 2w6 字,这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已经记录了 10w 字,十年说不定就是 100 万字,按照一本书 15w 字来算,我坚持 10 年差不多能写 6 本书呢。
讲了这么多,给看书上上价值。
人民日报曾写过:“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由他身边的人决定。因为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慢慢被环境所改变。周围流行什么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
你不读书,就很少能思考,这样的话你就天天沉浸在人际关系、家里长短中,难以从生活中跳出来。我之前看过一本书《30 岁开挂人生 7 步法》中写到:你遇到的任何问题,总能在书里找到答案。你想开一个咖啡馆,那你就先去读 20 本咖啡馆的书;你想会理财,那你就去读 20 本理财书籍,你看完这些书以后再做决策,绝对看待同一件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你读过的书就像是你喝过的牛奶,吃过的饭,一点点在潜移默化中推着你成长,改变你的认知,甚至改变你的气质。
现在是 2025 年 3 月份,第一季度马上要结束了,还有 3 个季度,从现在开始读书吧。
推荐给大家我阅读过几本书,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穷查理宝典》
《纳瓦尔宝典》
《把时间当作朋友》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在峡江的转弯处》
《一生的旅程》
《知行合一王阳明》
《富爸爸穷爸爸》
《活法》
《小米创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