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0家企業,今年公雲預算超過10億美元,相當於臺幣3百多億元,上雲投資破億美元的企業更多達170家。這是今年FinOps年度報告第一個讓人驚訝的結果。
長年追蹤雲端費用優化的FinOps基金會,在去年11月舉辦年度FinOps(雲端財務維運)大調查,蒐集在各企業參與雲端財務管理的推動手,不只是技術主管,更多是財務或營運主管。隨後,基金會在今年2月中,發布了2025年度FinOps態勢報告(State of FinOps)。在今年度調查報告中,全球861家大型企業參加調查,多數(42%)來自北美,1成位於歐洲,更有1成企業來自亞洲。以企業規模來看,四成企業超過2萬人。這些參與今年度調查的企業,在2025年的雲端預算,加起來共690億美元,相當臺幣2.2兆元。
200人團隊專責推廣全球FinOps實踐和認證
隨著企業上雲越來越普及,FinOps雲端財務管理浪潮,大約從2020年開始受到重視。在2019年有一群探討雲端費用工具的社群,發起了FinOps專案,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參與。後來,這個專案在2020年底成了Linux基金會旗下子專案,目前有200名成員,負責推動各項FinOps標準,工具和認證推廣工作。從2020年開始,FinOps基金會每年展開全球企業的FinOps大調查,來了解企業如何控管上雲費用的經驗和做法。
FinOps基金會今年2月發表了2025年FinOps年度報告。根據調查結果,參與調查的861家企業,有31%企業今年付給公雲的費用超過5千萬美元(約臺幣1億6千萬元之多),平均一家企業雲端費用超過8千萬美元,其中2成企業一年預算更是超過了1億美元。
這個結果與我們往年CIO大調查看到的臺灣大型企業雲端預算相比,國外大型企業平均一年的公雲用量,幾乎是臺灣大型企業的20倍之高(臺灣企業約臺幣1~ 3千萬元左右),這也反映出國外大型企業對於上雲的依賴程度,遠高於臺灣,他們更需要精打細算地考慮各種FinOps作法。
優化工作負載和減少浪費是今年優先省錢方法
為了控管日益成長的雲端預算,在今年報告中,改善FinOps成效的第一優先作法是,「優化工作負載和減少浪費」,平均每兩家就有一家將此列為今年工作重點,這個比例和2024年報告的結果相當,去年,同樣有5成企業想靠優化工作負載來省錢。
其他FinOps作法依採用多寡,名列第二的是完整分配雲端預算,後續是精準預測支出、擴大FinOps治理和政策實施規模、透過組織性手段調整來改善、提高各種利用率、建立跨雲費用報表等,這些做法的採用企業也都超過了20%,值得臺灣積極上雲的企業參考。
不過,若和前一年相比,除了優化工作負載之外,上述多項作法的採用率下滑了不少,這也反映出企業推動FinOps的做法正在改變。更進一步來看,企業自己評估一年後的FinOps優先作法,可以更明顯的看到企業雲端財務維運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變。
為了控管日益成長的雲端預算,改善FinOps成效的第一優先作法是「優化工作負載和減少浪費」,平均每兩家就有一家將此列為今年工作重點。
其他FinOps作法依採用多寡,依序是完整分配雲端預算、精準預測支出、擴大FinOps治理和政策實施規模、透過組織性手段調整來改善、提高各種利用率、建立跨雲費用報表等,這些做法的採用企業也都超過了20%,值得臺灣積極上雲的企業參考。圖片來源:FinOps基金會 CC by 4.0授權
FinOps範圍從公雲跨大到混合雲,AI支出是新控管標的
企業自己預估,到了2025年底,第一優先的FinOps作法是「擴大FinOps治理和政策實施規模」,連續兩年獨占第一的「優化工作負載和減少浪費」作法則下滑成為第二優先。「成本控管範圍超越公雲」則名列第三,「完整分配雲端預算」和「精準預測支出」則是名列四、五名的雲端財務維運作法。
不同於過去兩年主要焦點是在技術面上優化工作負載,到了今年底,3成企業轉而聚焦制度面的落實,希望將現行有效的FinOps政策和治理作法,擴大到更多部門,甚至是全公司,而不只聚焦兩三項重點。
不只如此,企業FinOps團隊的控管範圍,也開始跨出了公雲,控管成本超越公雲的作法排名,在未來一年也大幅提高了五個名次。另有近2成企業未來一年要優先將AI/ML的支出,納入雲端財務管理的一環,在FinOps作法未來優先排序上,一口氣提高了4個名次。這兩項作法的重視度在未來一年大增,意味著企業FinOps管理範圍的擴大,也更多元化。為了因應更多不同型態的雲端費用,超過2成企業要導入單位經濟效益的做法,要建立統一的單位來衡量不同服務或產品的雲端成效,這個作法在未來一年的優先度,也提高了5名。而「善用自動化」作法的未來一年排名,明顯也提高了4個名次。
換句話說,這群重度依賴公雲的企業,今年FinOps實踐開始要從點、線,逐漸往「面」的策略來擴大發展。從企業未來一年FinOps作法的排名變化,更能觀察到企業上雲成本管理思維的改變,同時也會需要更多自動化機制工具的輔助,來支援更複雜的FinOps挑戰。
未來一年,高達6成企業也要控管SaaS費用
在2025年報告中,也比較了企業FinOps團隊現在和未來兩年的管理範圍變化,除了公雲,還需要管理哪些額外的科技費用。現在FinOps團隊除了公雲費用之外,有4成企業FinOps還要多管SaaS服務,尤其是業務部門所用的各種雲端服務,另有28%企業要多負責授權管理,也有24%企業FinOps不只管公雲,還要管私雲的開銷,甚至有2成2企業FinOps連資料中心的花費都要納管。
這個從公雲、私雲、授權到資料中心什麼基礎架構費用都要管的態勢,現在只有1~2成企業如此,但是一年後,根據今年FinOps報告調查,高達65%企業FinOps團隊要多管SaaS支出,近半數則要監管各種授權(從去年的28%,增加到今年的49%),而將資料中心納入雲端財務管理的企業,也從去年的22%,一年後將增加到36%。
企業的「雲端」財務控管範圍,不只要面臨混合公雲、私雲、資料中心等多樣化的環境成本管理,還多了一項新興科技浪潮帶來的成本壓力,也就是AI費用的管理,尤其是GAI技術。
目前最新、最強大的GAI技術仍以SaaS服務提供的形式居多,像是OpenAI、微軟、Google、Anthropic等GAI技術領頭羊,最新的技術多半只在公雲上提供,許多大型企業為了更早使用最新的GAI技術而積極上雲,臺灣不少大型企業也是如此,為了擁抱GAI才開始積極擁抱公雲。公雲上的AI費用,成了企業雲端財務管理的新課題。
在FinOps基金會2024年調查報告中就揭露,雲端支出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企業,約半數在2023年底開始意識到雲端AI費用暴增的壓力,雲端支出較低的其餘企業,則還沒有明顯的負擔,多數企業會鼓勵員工多用、多嘗試GAI的策略,而較少主動開始控管這類花費。
根據FinOps調查,企業未來一年的AI投資,非金融產業中,近9成企業用來購買公雲AI產品,也有6成採用SaaS形式的AI服務,只有2成企業用來投資自家私雲或資料中心內的AI軟硬體。而金融業則有近4成企業未來一年要加碼私有雲或自有機房的AI投資,金融業FinOps團隊比其他產業,更需要管理本地端基礎架構的財務。AI費用分散投資到不同形式的基礎架構環境中,正是FinOps團隊需要將納管範圍,擴大到混合雲、機房的重要原因。圖片來源:FinOps基金會 CC by 4.0授權
2026年,超過9成企業FinOps也會納管AI費用
根據FinOps基金會調查,在2024年時已有31%企業的FinOps團隊需要同時管理AI費用,這個比例到了2025年翻了一倍,今年有63%企業要求FinOps納管AI費用,甚至調查發現,明年,2026年將高達96%企業的FinOps都需要管理AI費用。這個數據暴增,反映出企業積極想用AI的態勢。
目前主流的GAI技術和產品多透過雲端服務形式提供,根據FinOps調查,企業未來一年的AI投資,超過9成企業用來購買公雲AI產品,也有近7成採用SaaS形式的AI服務,只有3成企業用來投資自家私雲或資料中心內的AI軟硬體。AI費用分散投資到不同形式的基礎架構環境中,這正是FinOps團隊需要將納管範圍,擴大到混合雲、機房的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尤其是金融業,3到4成的金融業者未來一年要加碼私有雲或自有機房的AI投資,金融業FinOps團隊比其他產業,更需要管理本地端基礎架構的財務。
不過,雖然越來越多企業願意投資AI,但不是所有企業都開始對AI支出精打細算,今年只有7%企業,將AI費用納入FinOps優先控管目標。到了明年,AI預算成了多數企業雲端財務管理日常任務時,也只有1成多的企業預估需要特別優先控管這類支出。
為了達成上述這些FinOps優先作法,4成企業認為,爭取老闆的支持是關鍵,但這個比例比去年下滑9%,反而是認為需要更多FinOps投資和工具的企業,從2024年度調查中的20%,到了2025年度,增加到34%,另外也有2成2企業認為需要強化FinOps的能力,這個比力比去年也多了9%。FinOps基金會觀察,隨著越來越多企業主已經認可FinOps思維,FinOps團隊需要特別說服老闆的企業比往年減少了,但是,隨著FinOps實施範圍和規模的擴大,FinOps團隊的焦點轉向如何提高生產力和資源調度,需要強化更多FinOps工具和能力提升,來因應日益增加的FinOps工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