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启资本 03月14日
创业15年,他送机器人全球上岗 | 云启实干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擎朗智能作为具身AI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业务已覆盖全球600+城市和地区。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带领团队克服“水土不服”,打磨适应不同市场的特定需求,在多重变化中锁定并捕捉市场机遇。擎朗智能从餐饮场景入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对能力。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深入研究,擎朗智能采取“一国一策”的策略,对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成功进入多个国家市场。未来,擎朗智能将继续研发更智能、更聪明的具身服务机器人,推动服务型机器人在更多场景中普及。

💡擎朗智能从餐饮场景入手,通过分析餐饮市场规模庞大且需求刚性,将复杂的高科技设备简化,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2016年,擎朗智能制造的第一款真实可跑的无人配送机器人T1问世,从0-1开创了全球首个餐饮配送机器人行业。

🌍擎朗智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市场对机器人替代劳动的需求并不强烈,因此调整策略,将重点聚焦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洛杉矶、德国杜塞尔多夫、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和中国香港等地。

🤖擎朗智能采取“一国一策”的出海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市场特点,对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例如,针对日本餐馆面积普遍较小的情况,设计了一款更加小巧玲珑的机器人T8,迅速在日本畅销。

⚙️擎朗智能认为,服务型机器人未来的全球市场潜力巨大。机器人运行的核心是算法,算法源于数据积累。中国市场在数据和算法,以及对场景的深入实践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拥有强大的工业供应链和人才优势。

田佳玮 2025-03-14 11:31 北京

从餐厅里的“机器人服务员”,到酒店里的“机器人清洁工”,如今服务机器人在我们生活中愈加常见。云启早期被投「擎朗智能」是具身AI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企业,在产品深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擎朗智能也从2020年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目前全球业务已覆盖全球600+城市和地区。


然而送机器人全球上岗并非易事。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打磨适应不同市场的特定需求?如何在多重变化中锁定并捕捉市场机遇?本期「云启实干派」带来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和团队的全球化创业故事。

本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

原标题《在“老”去的世界里,这家公司送机器人全球上岗》

作者:田佳玮


 梦想实现前是“妄想”


“这个机器人身上,有我写的代码!”擎朗智能公司的一名女工程师有一次到国外旅行,就餐时发现,送餐的机器人是自家公司的产品。她当时兴奋地对同伴说出上面这句话。

提起自家的机器人,李通的兴奋不亚于这名女工程师。要选出最爱的一款机器人,他着实感到为难。“每一款我都亲自参与了设计,每一个都很喜欢。”而这一切,在十多年前,都还是天马行空的幻想。

时间倒回到2010年,这个早在读书时就和伙伴们一起研究机器人的工科男,带着一腔热爱,创立了擎朗智能,打算大干一场。他一心只想做机器人,但具体要做什么类型的机器人尚并不清楚,彼时的机器人市场也是一片空白。“去工商注册的时候,人家都搞不清我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李通直言。


当时,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主要用于科研,实验室里的一台移动机器人成本高达40万元。整个行业仍处于机器人发展的波谷,根本没有人相信服务机器人能够成功,但李通天马行空地想,能否让机器人走进生活,先从帮助人类做一些高频繁重的工作开始。


“送餐员每天楼上楼下送餐,工作重复且辛苦,这让我想到从餐饮场景入手。”经过分析,餐饮市场规模庞大且需求刚性,虽然当时仍被视为低端场景,但却是一个复杂的应用场景,可以积累技术数据,有值得尝试的机会。于是,李通决定做服务机器人,把复杂的高科技设备简化,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



2013年,擎朗智能开始制造服务型机器人。2015年,人工智能行业开始喷涌爆发,深度学习开始规模化落地,AI智能化时代正式到来。技术的进步为擎朗智能的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持。“当时,微软的同事打电话告诉我,行业即将迎来爆发。深度学习框架的规模化落地让许多原本无法实现的功能成为可能,也让理论真正走进了实际生活。”


我们现在看到的机器人能在复杂且人流密集的环境中高效运行,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传统机器人大多在无人工厂中工作,因为它们难以应对人类的干扰,尤其是小孩——他们可能会抱住机器人甚至想爬上去,堪称机器人的“天敌”。但新技术的应用让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应对能力大幅提升。例如,机器人可以通过环视摄像头观察周围人流,并预判不同对象的行为。如果是普通工作人员或者客人,机器人会判断对方不太可能干扰自己;但如果是一个小孩毫无预兆地快速冲过来,机器人就会提前减速并避让。通过这种轨迹预测和判断,擎朗智能的服务机器人实现了既高速又安全的运行。


2016年,擎朗智能制造的第一款真实可跑的无人配送机器人T1问世,从0-1开创了全球首个餐饮配送机器人行业。2018年,T1实现量产并建立全球首条餐饮服务机器人量产产线,服务机器人开始正式销售,在瞄准餐厅这一场景后,擎朗智能很快拿到海底捞的一大笔机器人订单——也是第一个大客户。擎朗助力海底捞打造了全球首家智慧餐厅,这家餐厅至今仍在使用8台迭代至最新款的擎朗机器人。“在用餐高峰期,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4个传菜员,而一台机器人一个月的平均成本为2000~3000元,约为人工的一半。”


李通一直认为自己是拥有梦想和热爱的研发人员,能成为把机器人卖向世界的企业家,是乘了时代的东风。随着AI技术的规模化爆发,研发人才的价值被广泛认可,迎来了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机会。“我们做机器人,不是因为机器人行业火热,而是出于真正的热爱。能看到我的热爱和兴趣真真实实地落地,非常梦幻。”


送机器人出去打工


擎朗智能在中国成为增速与市占率第一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后,李通把目光转向海外。


刚开始时,擎朗智能采取的策略是“全线铺开”。在全球化进程中,公司发现,在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市场,机器人替代劳动的需求并不强烈,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接受度较低。


当时,曾有一位在印度生活了10年的同事建议李通开拓印度市场,但尝试一年后只卖出几台。“最后,他的一个印度朋友看不下去了,买了一台机器人作为儿子的生日礼物,放在自家别墅里。”


出海尝试碰壁后,李通不得不调整策略,将重点聚焦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洛杉矶、德国杜塞尔多夫、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和中国香港,在这些地方设立全资公司,布局数据节点、业务、运营服务和供应链。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机器人终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回报也更可观。但进入这些国家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门槛和更严格的标准,消费者对机器人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有更高的要求,市场教育的难度也更大,而这一点,在李通看来,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最大的难点。

在他看来,出海的核心是要本地化,因此,擎朗智能的出海策略是“一国一策”。“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不像中国的单一大市场,是不互通的。每个国家都需要自己的策略,有独立的市场方案和交易系统,以应对不互通的市场需求。”

例如,日韩地区的消费者从小接触《哆啦A梦》等作品,对机器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然而,在欧美地区,科幻电影里常见的剧情是,机器人是外来物种,会毁灭人类。再如,在法国,法文单词长度较长,无法在机器人的屏幕上完全显示,需要对屏幕进行改造。中东市场则有独特的偏好,阿拉伯人喜欢绿色机器人,并要求使用阿拉伯语交流,甚至还提出机器人能不能一起参与每天的朝拜……这就意味着,每次进入新的区域,都需要重新教育市场并调整产品,这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擎朗智能曾有一款在中国卖得很火的送餐机器人,到日本却卖不动。实地考察之后,李通才发现,日本的餐馆面积普遍较小,因此,在中国制造的体积相对较大的机器人无法在店内顺畅通行。基于此,擎朗智能将原来的机器人进行了改造,设计了一款打着领结、看上去更加小巧玲珑的机器人T8,迅速在日本畅销,拿到了日本Good Design奖项,还受邀“加盟”当红综艺节目,也多次在当地电视剧里“参演”。

通用机器人一定能实现

“智”造服务型机器人,中国有何优势?服务型机器人未来的全球市场潜力如何?这是李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机器人运行的核心是算法,算法源于数据积累。海量应用场景不断积累数据,优化算法,进而推动产品改进,形成增长飞轮。李通分析,服务型机器人第一阶段要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移动问题,第二阶段要拓展应用场景,实现更智能、更通用的服务。数据和算法,以及对场景的深入实践,是除成本外的关键因素。中国市场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另外,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供应链,尤其是珠三角的机电供应链,能够支持服务机器人的开发和生产。最后是人才优势。中国工程师在数学和AI领域表现出色,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许多电影和动画中都曾描绘像哆啦A梦那样的机器人伙伴,但要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技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李通期望,机器人不仅能成为人类的伙伴,还能像哆啦A梦帮助大雄那样,助力人类的成长与发展。

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机器人大多是专用机器人,即为特定场景或任务而设计,无法同时完成多种功能。例如,配送机器人能送餐,但不能拖地。这种专用机器人的优点是针对特定任务性能出色,但也只针对特定任务。这使得机器人公司需要不断设计新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随着大模型的不断发展,擎朗智能也正在研发更智能、更聪明的具身服务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将在通用性和专用性之间找到平衡,在更多场景中普及。技术迭代对场景和数据的要求很高,这是当前的一大挑战。以具身智能为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产品的多场景、多任务广泛应用。

对此,擎朗智能的策略是,先在商用场景测试和推广,再逐步拓展到更广泛的场景,类似于个人电脑从商用到民用的普及过程。产品迭代方向包括深化AI技术应用,以及快速复制和推广服务型产品到更多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李通认为通用机器人一定能实现,但需要时间,需要多一些耐心。“乐观情境下,或许我们这代人就会迎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自然人和人造人共存的世界,一个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共存的世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擎朗智能 服务机器人 全球化 AI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