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履新金茂总裁不足两个月的陶天海在北京喝了顿大酒,座中多是旧人,是他在金茂华东做总经理时就认识的哥们兄弟,特意八方来聚庆祝陶总上位。
在央企做到陶天海这个级别,人事任命有严格的考核和博弈。但在“中国摩根”宁高宁治下,它在保持央企属性的同时,“无限接近市场化”。这意味着陶在后续人事安排上有更多权限、更大的腾挪空间。
陶当时虽然还兼任华东区首,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华东作为金茂最重要的区域,必须有人顶上。
当时的武汉总经理李克良上调华东本已是内定,但世间事总是计划不如变化。5月31号,金茂突然一纸公告,李从瑞光速卸任,只在董事长任上待了33天。曾是李董办公室主任的李克良最终调回金茂总部负责投资发展部。
杭州公司总经理关翀成为金茂新的华东区首。陶总展示了对区域完美的掌控,中化集团则给予了用人不疑、举贤不避亲的度量,又昭示出变革决心。
Double Win!
2023年金茂的这波人事调整只是公司变化的开始,从李陶配、到张陶配,再到成为金茂董事长,陶天海在不到2年间完成了自己在金茂的骐骥一跃。
到点卸任的老董事长张增根,原本就被看作董事长的过渡人选。按照中化传统,金茂董事长都来自中化集团空降。熟悉金茂的朋友说:
“在确认陶天海接班前,中化原本要派集团党组秘书、董事会秘书曾晓渝接任,最终没成。”
李从瑞扶正开启了金茂自己贡献董事长的新秩序,陶天海成为这一变化的最大受益人。顺藤摸瓜,金茂总裁的位置又空出来了,老金茂、高级副总裁张辉也许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01
李从瑞的黯然退场,实属意外。
金茂总裁任上磨剑十年,且打破了中化集团空降董事长的传统后,所有人都看好他能在金茂走得更远。
从销售额不过210亿的方兴地产,到销售额超过2300亿的中国金茂,金茂府做到一套产品打天下,李从瑞绝对功不可没。
而行业渡劫和企业渡劫一起到来时,所有游走在模糊地带的动作,都会被视为变形,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
关于李被去职的原因众说纷纭,其实也就集中在两点:
一个是在非常时期,说了不该说的话。很巧合的是,这话被传出去了。业绩做得再好,在大是大非面前经不住考验,这显然不是合格的央企干部。李董的言论风波甚至引发了连锁效应:原来的华南区首魏浙、集团投发部门一把手卢世雄,都被视为口无遮拦的牺牲品,当然,这两个金茂老人在自己的位子上的表现也是一言难尽。
另一个原因也比较奇葩,事发西南区域。
时任区首带着成都、昆明、贵阳等几个城市总经理去华东大区“学先进”,在苏州和当地同事聚会时,贵阳总经理在酒店出事了。后续的募捐、赔偿工作据说李董亲自过问,也电话请示过集团。但后续相关部门在宣布李的处理结果时,提到了两点,一是这事儿的处理意见没有书面请示集团,属于专断;二是当时一顿饭居然花了1.6万,人均超标了。
这个意外事件的后续影响当然也有,区首变成了闲职顾问,时任苏州总经理吴进,从后来的华北总经理降职为副总经理。
这两点当然可能只是表面原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但李董确乎变成了从瑞,搬离了自己的办公室,回到了中化总部。朋友说在地铁一号线上见到过他,背着双肩包,像极了你我身边的中年打工人。这里必须插播一句,万科的郁总也搬离了董事长办公室,到了距离茶水间更近的一处。
这种形式上的羞辱实属不必。
02
陶天海的火箭式蹿升掺杂了诸多意外因素,但他在金茂华东的履历确是响当当。
金茂在华东进了17个城市,业绩表现都不俗。比如上海大宁金茂府,土地价格超过百亿,最终销售单价最高到十几万,比肩静安区;2021年华东合约销售额过千亿,贡献集团近一半业绩。
这就是打铁还需自己硬。不少老金茂说:他是干事的人,经营思路很市场化。
陶原非金茂总裁的第一顺位,他的PK对象是金茂高级副总裁宋镠毅。
李从瑞、宋镠毅和CFO江南,一度被称作金茂三驾马车,如今天翻地覆,江南去了中化资本,乔晓洁取而代之;宋则去了物业,距中枢渐远,据说提出过离职但没走成。
“他稳,经历过行业洗礼 又有一线市场经验,性格也复合央国企的特点。关键为人正,众望所归!”一个熟悉陶天海的央企高管说。
在董事长角色上,新人陶天海会怎么做?
关键词可能是“管人”!
多个了解金茂的朋友在比较李、陶时,都提到了一点:李董对自己以前用过的人太信任了。这种盲目信任甚至引发过投资者的警惕,证券机构在金茂业绩会上就曾公开提问公司的淘汰机制问题。李从瑞后来在内部会上说,“资本市场问我有没有淘汰机制,看来我对你们太仁慈了。”
金茂的5大区域中,华东遥遥领先,华北有新粮仓的趋势,而华南区始终难如人意。对各大区首来说,每年最重要的一次述职是“质询报告会”,华南区首魏浙的报告据说“年年被打回去”,最后连老领导李从瑞都看不下去说,你不要应付;原来的集团投发一把手卢世雄也屡屡被诟病,金茂有从区域找好苗子轮岗的传统,但所有在投发轮岗人员的绩效永远是最差的“C”,导致区域都不愿意再派人来……
诸如此类,在金茂做满十年总裁的李董或有用人失察之责,他在这个位子上的时间毕竟太长了,处处是自己人。
中化集团曾在评价金茂时说:铁板一块!陶天海上位后的种种动作,比如区域6变5,城市公司从40多个缩至20多个,一方面是行业维坚,需要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则是给固化的人事松松土。
李、陶之间还有一个明显的管理风格差异。一个熟悉金茂的朋友感慨,李总给人的感觉是“人定胜天”——这显然基于过去十年的成功;陶相比李来说更加市场化。“他的思路,包括他用人,比较尊重市场、理解市场,更加愿意去听市场意见。”
金茂过去更重视内部培养人才,而在最近集团架构调整中,陶天海和人力说,龙湖营销做的不错,所以金茂营销条线上出现了不少龙湖背景的经理人。如今集团营销负责人是来自龙湖的李剑,他以首席营销官一职成了排名最末的“班子成员”。
03
陶天海成为话事人后,要穿越的周期比他的前任更漫长。
从2021到2023这三年间,金茂的确认收入从900亿下降到724亿,净利润更是从46.9亿变成了亏损68.97亿。“金茂前两年,在所有央企里计提是比较充分的。”民生证券的朋友说。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2024才是总裁陶天海的第一个完整周期。
3月11日,金茂发布正面盈利预告,股东应占溢利约10亿。对于业绩增长,金茂给出的解释是,管理费用、营销开支、融资成本都下降了,另外计提也少了。
这算是一个意料之中、皆大欢喜的结果。
图片来源:中国金茂官网
金茂的朋友说,陶天海上任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减负。
2023年上半年,金茂开启第一轮城市公司合并,主要目的是裁员。过程并不理想,“人员减少了百分之十几,成本只减了2%。”陶在内部会议上说,说明没裁对人,干活的、工资低的都走了,
不干活的、薪资高的一些关键岗位都没走。
此后架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区域合并、城市合并;一些高价拿到的城市运营项目,比如郑州、南昌和福州项目,分别成立了多个纾困小组,和政府谈判,“没动工项目能退则退”——这些项目也是金茂过去数年利润大减的重要原因。
领导对陶的动作给出了好评:“金茂自己给自己动了刀子”。他甚至去集团分享过经验,中化希望能源、农业、化工都向地产板块学习。
但中化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金茂领导班子和高管层要退钱!所谓领导班子,包含金茂总部领导、区首和二级单位一把手,比如酒商、绿建、服务板块等。
“要求倒追2年,所以24年的年终奖还没发。”
降本之外,留给陶天海改善业绩的空间其实并不多,少数看得见的动作是产品线的丰富。去年3月,金茂发布“金玉满堂”产品线,比之过去只有金茂府一个拳头产品,这是进步。
“接下来,金茂就坚持这两年的产品线丰富和升级 继续聚焦核心城市,顺应现在改善性主导的市场需求,就能发挥出品牌优势来。”一个分析师朋友说。
“历史上的坑确实大,又遇到这种千年难遇的变局,好在公司最坏的时候明显过去了。”
硝烟散尽后,留在场上的对手已经不多。52岁的招商蛇口董事长蒋铁峰、54岁的华润置地董事长李欣、57岁的保利发展董事长刘平、58岁的中海地产董事长颜建国,某种程度上看,地产行业的翻云覆雨,要看这些玩家怎么出手。这是陶天海的新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产话事人”,作者:英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