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禅心 03月12日
抽象 vs 内卷:年轻人的「已读乱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抽象”文化在当代年轻人中的流行现象。从最初的嘲讽和攻击性,到如今的解构严肃和反抗既定剧本,“抽象”已演变为一种温和的表达方式和求生本能。年轻人通过荒诞对抗荒谬,用无厘头回应无解题,将悲剧重新包装成喜剧,在笑声中获得解脱。AI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抽象的进程,使得创作更加便捷。雪王上市的“emmmm”一幕和抽象创作工具狸谱的走红,都印证了抽象从小众创作走向时代趋势。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年轻人渴望真实、表达真诚的内心呼唤。

🎭抽象文化的演变:从最初的嘲讽和攻击性,到如今解构严肃、对抗荒谬,抽象已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缓解压力的独特方式。

🔨AI赋能抽象创作:AI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抽象创作的门槛,使得图像化的表达更加便捷,加速了抽象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抽象”背后的真实诉求:年轻人用“抽象”反抗既定剧本,渴望表达真诚,追求真实自我,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原创 金色传说大聪明 2025-03-11 18:36 北京

我的精神状态很好

???

问:这篇文章讲什么?

答:手机壳


不,是抽象

纪实画作:曹冲抽象


年轻人们,很喜欢抽象:逻辑丢入冰箱,画风自带潦草。

我也是。比如...我的 PPT 的画风,是这样:

(前几天,在卡兹克的活动上,我的 PPT 长这样)


「抽象」这个词的起源不可考,一种说法是最早在 15 年前后,游戏主播李赣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衍生而来。

但要我看,能追溯到楚王的那句“我蛮夷也”


早期抽象带有明显的嘲讽和攻击性,核心是“嘴臭”和“娱乐至死”。

嘴臭...嘴臭...

嘴臭还得是贴吧老哥...

老哥嘴为何这么臭? 因为昨天吃完臭豆腐没洗澡。

为什么臭豆腐不洗澡?因为红豆沙不喜欢绿豆沙...


慢慢的,随着社会压力的变化,以及年轻人的自我调适,抽象文化逐渐进化为一种更温和的万物皆可抽象:不再致力于攻击他人,而是专注于解构严肃


比如:问道为何物,答曰西红柿

用荒诞对抗荒谬,用无厘头回应无解题


这不仅是为了好玩,更像是一种求生本能。

当前辈们在酒桌上指点江山,冷不丁的问你一句:你的未来计划是什么?

我会答:变成一棵板蓝根


这不是逃避,而是表达:你的问题本身就很荒谬

当 PUA 成为常态,荒诞就成了盾牌:我们用抽象,去反抗既定剧本


再进而,我们开始解构生活,类似这种:


这些句子,笑着哭,哭着笑。

我们正通过把悲剧重新包装成喜剧,在笑声中获得某种解脱。




这两年,抽象被加速了:因为 AI

以前搞抽象,只能用文字:门槛低,路子野



但现在,有了 AI,可以上图了,比如这种:


世界名画:蒙娜丽...???


拿 AI 干活,真的又快又好,随时做 Meme。

比如,让我家 GieGie(按钮真的能点)

让 iKun 练习     Rap 或者 篮球



... 欢迎阅读:《中学生能看懂:10 分钟理解大模型




去年我有一篇文章,写了很久,叫:《人类的认知协议》。

谈到了「人是情绪动物」:

情绪,是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自傲的理性,其底色也都是情绪


在面临突发决策时,我们很少会像 DeepSeek R1 一样深度思考,而是调用过往的情感经验作为决策依据。

这虽然不够理性,却能帮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决断。

 

吕嘌呤半生,岂能玉玉了 


于是,我们的经验,也多来自于情绪植入:越抽象,越入人心

比如,经常种田的朋友都知道:

“非洲农业不发达,我们都要支援他”,“肥料掺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一千八”

“金坷垃”


我们这个时代,已与抽象为伴

前几天雪王上市,照常理说应该是创始人穿着西装,带着笑容地去敲钟,就像这样:


但雪王呢?留下了 emmmm 的一幕:



只能说,人类啊...

抽象的风潮,不仅仅体现在行为表达,也体现在了垂类工具的窜火。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有提到过一款 抽象创作工具:狸谱


emmmm....

一切的源头,是我看到了一个画风极其潦草的广告


打开便是一个专业的抽象社区「塞满了我这样画风潦草的人」,画风 belike:


由于过于贴合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这东西在 app store 的对应榜单爬到了第四(???!!!)


只能说,人类啊...要不要看看自己在干什么...



雪王的上市表演、狸谱的一路攀升。

这俩事儿,指向了同一个背景:抽象从小众创作,变成了时代趋势,并有专业化的倾向


我自己呢,还真希望看到「抽象产业」的做大做强(捂脸

比如,春晚时候我生成了个钥匙扣,就特希望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买到,然后跟朋友们嘚瑟:




不过话说回来:用情感来理解世界,这并非是幼稚,而是基因的传承


信息伴随情感时,大脑本就会调动更多的神经来处理:杏仁核标记情感,海马体储存记忆,前额叶也会更优先分配注意力,让一切信息变得更加丰富立体、鲜活。

这种情绪机制,也在帮我们决定什么值得注意,什么该被记住,什么需要思考。 



在另一侧,我们打小就要求「别情绪」:“好好学习,要考好大学,要找好工作,别天天胡思乱想”,似乎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我想“变成板蓝根”的时候,其实是在说:去他的“未来规划”,去他的“成功标准”,我只想做自己,而不是演员



“抽象”的背后,是渴望“真实”的心。无论是微博、B 站、小红书的“抽象化”,还是像狸谱这种抽象树洞,都映射着一个呼唤:大家用更无所顾忌的方式,表达真诚


That's something worth connecting with, something worth fighting for.




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里,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抽象?”

我们可以不再已读乱回,而是可以理直气壮:

我不是在抽象,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你——世界早已抽象,我只是把它具象化了而已”




—— 本文完,抽象没完 ?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抽象文化 年轻人 AI 情感表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