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薛澜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在这样特殊的节点,报告既为2025年的经济发展定调,也为今年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指明方向。针对报告中提出的几个关键指标与改革措施,3月5日中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薛澜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大模型应用迎来“黄金时期”

《中国新闻周刊》:报告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你怎么看待“因地制宜”?
薛澜: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大量布局所谓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异化为盲目的产业规模扩张,出现一哄而上、重复布局等现象。因此,报告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地方政府在“十五五”时期的产业规划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实际上,无论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各地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
《中国新闻周刊》: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强调要把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你认为应如何破局?
薛澜:DeepSeek问世之后,中国的AI行业从聚焦大模型拓展到推广大模型应用阶段,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正迎来“黄金时期”。不过,目前还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虽然降低了大模型应用的成本,但由于应用规模的扩大,总的算力需求其实更大了。因此,算力瓶颈仍然是未来AI发展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另外,缺乏高质量的数据也是一个重要瓶颈。如何采取敏捷治理的方式,即一边出台政策,一边试行,然后不断完善,来加快构建推动数据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用也涉及很多伦理责任和安全治理问题。最近我看到有病人拿着DeepSeek的“诊断”去医院看病。人工智能确实能帮助医疗行业解决一部分看病难问题,但是,如果AI给出的诊断结果有误,责任又该如何划分?这都需要我们加快制定相关监管方法和政策。

关 于 我 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来源 |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