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小女孩面对辅导作业时情绪失控的爸爸,出人意料地进行了“反向教育”。她说了几句话,直接让爸爸没了话说。这件事在网上引起热议,数万家长深受触动。有人甚至眼含热泪地说:“也许,不懂得如何做父母的,是我们自己……”
这引起人们的思考:在家庭教育里,到底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也在影响着父母?
现在,很多父母都显得非常焦虑,这好像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辅导作业崩溃”的情形,在很多家庭里一遍又一遍地发生。视频里,这位爸爸辅导女儿做作业,表情很严肃,说话也很冲,一直说女儿不对:“这么容易的题目都不会做吗?你怎么这么笨!”
这种情况很像中国式家长,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特别着急,没有耐心好好引导,总想马上看到结果。
焦虑的根源在于,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育儿教育,对“父母”的职责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严格”就是“对孩子好”。他们不了解,孩子一旦感到紧张,大脑就会进入应激状态,导致思考能力下降,形成“越批评越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这个六岁小女孩接下来独特的“反向教育”,清晰地映照出父母常常忽略的地方。面对父亲的批评,她没有哭闹,而是冷静地提问:“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和女儿,所以都在学习。那你为什么能要求我做得完美,我就不能要求你当一个更好的爸爸呢?”
她进一步解释说:“你扮演的角色不是你自己想象中的爸爸,而是你小孩的爸爸,只有你的小孩觉得你做得好,才是真的好。”她并不是要求父亲变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希望父亲能够理解她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她甚至提出了“好爸爸三步指南”:拥有良好的人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特别是第三点,她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你教一会儿就失去耐心,总是喜欢批评指责。假如一直有人这样数落你,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些话引发许多网友对童年经历的回忆,那些以“为了你好”为名义的打击,也许真的会让人自卑几十年。
评论区一位妈妈留言:“看完视频,我抱着儿子哭了半小时。”孩子不需要一个毫无瑕疵的父母,而是需要一个乐于一同进步的同伴。
视频里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就是女儿提问后,爸爸本能地辩解:“我觉得我已经做得不错了!”这就像很多父母一样——常常沉浸在自我满足里,却没在意孩子的真实想法。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做父母,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当老师需要资格证,但父母这个“一辈子的工作”,却没有任何人教我们怎么做。
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眼界和认知影响。经常说孩子不够聪明,不如反思一下,或许是父母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未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不只是大人教小孩,更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但孩子也会影响父母,让父母反思自己。
父母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要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关注他们是否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要做好榜样,因为行动比说话更有力量。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教育不是急着让孩子快速成长,而是像园丁一样耐心等待花朵自然绽放。父母与孩子更像是学习路上的伙伴,互相尊重,一起探索知识,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