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10日 04:43
[要 闻] 委员建言科技赋能文化与生态保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生态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科技在文化新业态的塑造、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我国在绿色转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在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专家建议加强对文化新业态的支持,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并大力推动新科技赋能国际传播。此外,还应加快智慧用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完善用能权交易和绿证市场机制,以及加大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现代科技对文化新业态塑造至关重要,应加大对中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的电子游戏支持,打造中国IP。

🏛️ 科技创新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存档便于长期保存与研究,数字技术还可有效监督和监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状况。

🌱 我国绿色转型成就显著,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大幅下降,应加快智慧用能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扩大终端用能的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引入数字化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绿色认证标准。

♻️ 优先将碳排放量大、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纳入碳市场,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打造文化IP、加快绿色转型、推进节能减排……

本报记者 孙明源  朱 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代表着较高层次民生需求的文化与生态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两大主题。

    3月9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14位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多位委员围绕科技赋能文化与生态保护事业建言献策。

    文化新业态逐步形成

    近年来,文化新业态颇为引人注目。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会主委陈军委员表示,现代科技对于两岸文化新业态的塑造至关重要,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尤为显著。她建议,加大对以中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艺术为题材的电子游戏等新业态项目的支持力度,携手打造出更多如“悟空”般亮眼的中国IP。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委员则提到,科技创新也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颇为受益。如今,新技术手段可以将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档。这既便于其长期保存与研究,也能为公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此外,数字技术还可有效监督和监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状况,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行为。张广汉建议,应加强经费和科研力量支持,全面推进国家、省、市联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既扎根历史,也面向未来。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委员说,新科技对于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意义重大。他认为,应从国家层面大力支持科技文化产业发展,以科技之力赋予文化更丰富内涵。同时,大力推动新科技赋能国际传播,加快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翻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汇集海量中国信息的外文网络传播平台。

    生态新动能加速强化

    “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近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成为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民革中央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委员用一组数据展示了我国绿色转型的成就。

    欧阳泽华提出,要加快智慧用能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用能互联网,并加大对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配网自愈控制等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调动光伏、储能、空调、热泵、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资源的柔性调节潜力,实时参与电力网络调节,提升整体用能水平。

    欧阳泽华还提及,应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他建议,可扩大终端用能的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引入数字化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绿色认证标准;同时,完善用能权交易和绿证市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绿电以及相关认证的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委员同样关注我国重点产业的绿色转型。他认为,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他建议,应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工程固碳等前沿技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在朴世龙的发言中,“碳市场”的重要性得到了再度凸显。他提出,可优先将碳排放量大、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纳入碳市场,根据“成熟一个、覆盖一个”的原则,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此外,相关部门可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朴世龙还建议要加大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保障。

    (科技日报北京3月9日电)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文化IP 绿色转型 节能减排 科技创新 碳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