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一批美国女作家撰写的关于离婚经历的书籍,指出这些作品通常以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开端,经历破裂或重组,最终以女性叙述者重获内心平静为结局。文章对比了传统爱情小说的线性结构与离婚叙事的动荡凌乱,并探讨了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以及离婚后女性获得的解放感。同时,文章也对离婚后女性享受美食等行为是否真正代表解放提出了质疑,并引用了妮可·基德曼的例子,说明离婚后的幸福并非必然。
💔离婚叙事:与传统爱情小说不同,离婚作品展现了动荡、凌乱的结构,女性叙述者通过漫长的道德教育过程,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枷锁⛓️:婚姻制度常被认为是导致痛苦的罪魁祸首,它将女性压缩成单一的角色,限制了她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女性在一个旨在让她们保持无助的制度里挣扎。
🎉离婚后的解放:许多离婚女性感受到解放和新生,她们摆脱了婚姻的束缚,获得了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机会,但这种解放也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对“解放”的质疑:文章引用英国作家赫敏·霍比的观点,质疑离婚后享受美食等行为是否真正代表解放,指出婚姻本身并不禁止这些行为。
最近有一批美国作家写了她们关于离婚经历的书,有朋友问:“怎么都是女作家写的?有没有男作家写过?”我说:“因为男的基本上都是被离婚。”比如比尔·盖茨、布拉德·皮特。美国编剧、导演诺拉·爱弗朗怀孕时,她丈夫卡尔·伯恩斯坦出轨,两人离婚后,爱弗朗把她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心痛》。《芝加哥论坛报》评论说,她写得“风趣而动人,可见写得好是最有效的报复手段”。
情人节过后的一天,2月15日,《华盛顿邮报》书评人贝卡·罗斯菲尔德评了几本关于离婚的书。文章开头模仿了西方最著名的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一个拥有文学天赋的刚离婚的女子,必定需要一纸出版合同,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记者莱兹·伦茨出版了《美国前妻:我如何结束婚姻开始生活》,随笔作家莱斯莉·詹米森出版了《碎片:另一种爱情故事》,诗人、小说家莎拉·曼古索出版了小说《说谎者》。罗斯菲尔德说:“这些作品都有着相似的结构。它们都始于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迅速走向破裂或重组,并结束于女性叙述者重获内心的平静。”经典爱情小说都有着整齐的顺序,以一场美丽的邂逅开始,以一场婚礼结束。“奥斯丁的小说有着优雅的线性结构,而关于离婚的作品则是动荡、凌乱的;写结婚情节的老阿姨写的是简洁的无性别的文字,而千禧一代的离婚人士更喜欢用女性的第一人称来叙述。”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剧照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说:“大多数人的婚姻出于一种混合的动机,介于省心和倾心之间。”现代人的婚姻更可能是出于倾心,但好景不长,就像爱弗朗所说:“刚开始我觉得丈夫与众不同、魅力无穷,后来就不这么想了……你爱上某个人,你爱上他的一个原因,不就是他与你不同嘛,可你结婚后发现,这些不同之处能令你发疯……婚姻很快变得只剩下烦恼,跟着是道歉,跟着又是烦恼,跟着又是道歉;两者之间点缀着一些决定。该把哪把椅子搬到书房里,今晚去谁家吃饭。婚姻最终成了一种社交安排。你俩是一对。你俩出入要成双成对。”如果结婚是一种疾病,那么离婚是治疗方法吗?好多离婚的女性都觉得自己获得了解放和新生。就像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必须消除自己的幻想,摒弃习惯性的自我奉承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一样,《说谎者》和《美国前妻》中的女性也必须经历漫长的道德教育过程,才能获得幸福的结局。婚姻为何如此令人痛苦?“制度”经常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婚姻是“一个旨在让(女性)保持无助的制度”。如果丈夫的坏是其基本成分,就像天气一样,离开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婚姻制度的问题在于,“妻子”对女性来说是一个单一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的丰富或一生的丰富来说,它太局限和贫乏了。婚姻把女性压缩成一个人们能理解的方便的实体,而其实女性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我的转动每一块闪闪发光的玻璃都会变化”。英国作家赫敏·霍比对这些离婚后获得解脱的叙事提出了一些质疑。像《美食、祈祷和恋爱》中的情节一样,许多女性离婚后感到特别痛快的是可以享用各种美食,如柠檬冰沙、香槟,然而“晚餐吃冰沙并不是什么解放,婚姻也不禁止晚餐时吃冰沙”。2001年,34岁的妮克·基德曼在跟汤姆·克鲁斯离婚后,手握双拳闭目仰天长啸,但她跟第二任丈夫凯斯的婚姻已经持续了近20年了。 排版、审核:然宁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读者投稿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个人问题投稿
yourproblem@lifeweek.com.cn
微信公号投稿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读者来信投稿
letter@lifeweek.com.cn
生活圆桌投稿
roundtable@lifeweek.com.cn
头条号“粉丝信箱”
toutiaoxinxiang@lifeweek.com.cn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文章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