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09日
[两会特刊·现场新声音] 鼓励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全国人大代表双少敏指出,高校学科建设是发展的龙头,但新建学科发展受限于学位点考核机制,影响了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她建议教育部细化调整优化办法,对新设学科给予建设延展期,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同时,学校层面应改革科研教学组织形态和体制机制,推行“双聘双算”等方式,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师资等创新要素在学科间流动,从而优化结构,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其布局结构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高校新建学科依赖传统学科支撑,短期内学位点无法替代,但现有考核机制与此不符,影响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积极性。

🌱 教育部应细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办法,明确对学科目录调整后新设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增列,并给予5—10年的建设延展期。在建设周期内,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

🤝 高校层面应因势利导,通过基层科研教学组织形态和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双聘双算”等方式,突破学科壁垒和组织壁垒,让师资等创新要素在学科间、院系间充分流动起来。

【代表委员建言】

双少敏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学科的布局结构和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不少高校而言,多数新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依靠传统学科的学术骨干支撑,短期内相关学位点无法彼此替代,而是并行发展。但这样的情况与目前学位点的考核机制并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势在必行。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教育部应进一步细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具体办法,明确对学科目录调整后新设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增列,并给予其5—10年的建设延展期。在建设周期内,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

    二是在相关政策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层面也应因势利导,通过基层科研教学组织形态和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双聘双算”等方式,突破学科壁垒和组织壁垒,让师资等创新要素在学科间、院系间充分流动起来。

    (本报记者 韩荣整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学科建设 高校发展 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 创新要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