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3月08日
透过山西对地铁爱好者的态度,看它与一线城市的差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通过对比北京、上海和山西太原三个城市对待地铁爱好者的态度,揭示了地域间思维理念的差异。上海对车迷文化相对包容,地铁宣传部门甚至与车迷互动;太原则对车迷文化认知度较低,老年人成为地铁主要客群,引发社会资源分配的讨论。文章还分析了地方媒体对车迷报道的态度差异,以及高校车迷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认知差异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物质上的差距容易抹平,而思维上的差距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 **上海地铁对车迷文化的包容与互动:** 上海地铁对车迷文化持开放态度,车迷们在机场联络线开通时自发组织庆祝活动,甚至有车迷穿着JR售票员服装进行模仿。上海地铁的宣传部门也积极与车迷互动,记者在首发列车上采访车迷,并现场剪辑发布相关素材。

👴 **太原地铁老年乘客居多现象:** 太原地铁1号线开通后,65岁以上老年人成为主要客群,原因是太原地铁对老年人免费。这一政策在高峰期引发了老年人与上班族抢占公共资源的矛盾,也引发了对老年人免票政策的讨论。

🗣️ **山西地区对车迷文化的认知偏差:** 山西当地人对车迷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对车迷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例如,当地媒体报道北京学生体验太原地铁时,评论区充斥着质疑和人身攻击,反映了当地思维观念的局限性。

📰 **地方媒体对车迷报道的落伍:** 山西地方媒体采访车迷群体的行为相对落伍,因为在其他地区,官媒对车迷的报道已近乎绝迹。这反映了当地车迷群体较少,媒体希望通过报道车迷来增加曝光度和讨论度。

山西和一线城市差距有多大?仅凭高楼大厦、城市街道,人们可能无法察觉。

但是,一个地区的主流思维方式,骗不了人。尤其是当地人对待一件事物的态度。

最近一段时间,我去了北京、上海、太原这些地方。

没想到,竟然有了意外收获,就是这些城市,对待地铁爱好者的态度各有不同。

上海机联线,纯血车迷

去年年底,上海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开通运营。当日前来体验的乘客,并没有出现类似北京3号线的宏大场面。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基本不是“正经”乘客。因此,虽然人少,但是车迷含量直接提纯。

“整活”环节必不可少,车迷们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离车头最近的车厢。

有一位小哥,专门拿着自己制作好的LED电牌来到现场,庆祝机联线开通。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后续还专门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上期说过,地铁爱好者和铁路爱好者重叠部分较高。而在铁路爱好者里面,还有一批人同样是国外铁路爱好者,尤其是日本铁路爱好者。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天一位JR爱好者兼地铁爱好者的人士,也出现在了现场。

他不仅身着JR售票员的服饰,几乎每到报站的时候,还用日语把提示音复述一遍。根据他与周边车迷的交流判断,这位车迷大概率在上海车圈挺出名的,人们都叫他“售票模子”,这个称呼也很海派。

俗话说“天下车迷是一家”,其实在车圈各种活动现场,模仿其他国家运输行业的行为屡见不鲜,只要不做出格的事,不做违反公序良俗的事,就没有任何问题。

日本车迷,有些时候也会cos中国铁路。这种圈子内的跨国文化交流借鉴,是很常见的事。

但是有一类行为,是不应当出现的。竟然有人在机联线首发列车上,公放《昭和维新之歌》《军舰进行曲》等一系列相关歌曲,这个做法就简直过分了。

关键是这些歌曲太小众了,都是经常玩梗的人才能反应过来,很多人都听不出来这些曲子是什么,得亏现场没有人录音摄像,才未造成舆情事件。这个行为很“铁败”了,很伤圈子的路人缘。

上海地铁的宣传部门,也很喜欢和当地的车迷打成一片。

查看该线首发列车相关新闻报道的评论区,基本上人们对正常车迷的态度都是“路人”。既不明确支持,也不反对,更没有出现谩骂与嘲讽的声音,只是路人心态。毕竟和自己没有什么利益牵扯,大家的事情都很多,打字评论都懒得打。

就在首发列车上,有位类似记者的人不断在车厢内各种拍摄,同时还采访车迷,和大家谈笑风生,一同探讨地铁相关的行业问题。

观察装打扮以及说话语气,大概率是上海地铁宣传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当日的工作异常繁忙,除了拍摄和采访外,还拿出电脑,直接将素材现场剪辑,并上传发布。

姑且判断,他应该就是“上海地铁shmetro”官方公众号的责任编辑——“蓝爸爸”,工作状态是真的很拼。

太原1号线,“老汉们”的福音

北京、上海的场景见识到了,山西太原的画风,完全不一样。

前几天太原1号线开通,起点是河龙湾站。抵达该站,眼前景象直接把我震惊了!几乎全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与北京、上海的“05后”车迷,天壤之别。

为啥65岁以上老年群体这么多?答案:因为太原地铁对65岁以上免费。

这条政策初衷是好的,给老年人福利,但是放在当前阶段,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不满。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出门娱乐的老年人和辛苦的“牛马”抢占社会资源,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因此太原当地人士也有提议,要对老年人免票进行错峰分段实行,避免老年人占用这些目前可以创造社会价值人群的公共资源。

还有当地人说,即使想刷客流,也要保证基本的运营秩序啊。当然,这些舆论就是见仁见智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太原地铁开通的时间是周六,而且开通时间是大上午的,而之前北京、上海地铁开通的时间同样是周末,开通时间则是凌晨。

都是相同的休息日,太原的开通时间反而还很人性化,但在太原并没有见到太多年轻人以及车迷。

10:25,地铁站正式开放,这场景和北京3号线开通差不多,又能体验《冲出亚马逊》。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冲锋”的人群,都是朝气蓬勃的老年人。

后续,我再确认了下年龄分布。总体而言,第一天来打卡的,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中年人也占了很大比例,学生以及年轻人少见,有车迷特征的几乎绝迹。

购买纪念品的,当然以四五十岁的本地人为主,毕竟他们是对这座城市最有感情的朴素人群,同时也有一定的消费观念。当然,如果这套纪念品像北京地铁一样免费发放的话,那领取主力估计又是朝气蓬勃的老年人了。

太原,可以说是“车迷荒漠”之地。这个不是说太原没车迷,只能说是数量太少了,我也认识一些山西地区的车迷。当然,这个现象也和人口基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进而影响了当地人的认知。

“西山老汉”到武宿机场看空姐

现在大中小城市,其实在基础设施层面,在物质层面,并没有什么较大差异。主要的差异,还是在思维理念层面。

就比如“车迷”这个概念,基本上是突破了山西当地人的认知。在当地人眼中,是不存在“车迷”这种生物的,以下举两个例子。

就比如地铁什么的,很多城市都有

这个是黄河电视台的一段采访记录,报道了一位在北京上学的山西小伙,在1号线开通前一晚专程坐硬座回到太原的场景。打开评论区,画风全部都是山西当地人对其冷嘲热讽的,甚至直接就用山西土话进行人身攻击。

或许有人说了,这要是发生在其他省份,也会出现类似评论。其实想多了,就以2020年左右其他省份的相关车迷报道,底下的评论不理解、开玩笑的都有,但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几乎没有,顶多就是类似“袁隆平把大家喂得太饱了”。

反观山西,打死都不信的有,以为是剧本的有,冷嘲热讽的也有,更多的却是用土话人身攻击的。

话说回来了,其实这位车迷的说法也有一些问题,当前阶段就算在车圈,也已经不流行“硬座回来”这类说法了。当然这个各有各的看法,总之对这位车迷人身攻击是没有必要的。

这个是山西日报的一段采访记录,报道了一位北京朝阳区的小学生,专程体验太原1号线开通的场景,采访地点应该是在下元站。

翻开评论区,画风和上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各种不相信、不理解的。甚至有的人还觉得,这是家长收了钱才来的。

还有的人,甚至还硬给这个小车迷“规定”祖籍,硬说他是太原人,只是回家顺路拍了个视频,甚至有的人还从所谓的口音分析。这个思维理念,也确实挺符合山西本地人认知的,这个就不详细说了。

如果让我判断他的祖籍,他很大概率是西北人,而西北人的部分口音,也与太原话有些相似。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展示了一张他自己自创的“兰安市轨道枢纽地图”,而“兰安”一词,很明显是兰州和西安的合称,所以祖籍大概率是西北人,而不是太原人。当然我这也是猜测,不一定符合事实。

退一步讲,如果他真的是太原人,他为什么接受山西媒体的采访,不放一张虚构的“太晋市轨道枢纽地图”,而非要用“兰安”?

实际情况其实就是小车迷在周六从北京来太原耍了一圈,仅此而已。至于祖籍是什么,都没必要追溯的。

随便搜了一下,基本上可以判定他来自一个高知家庭,父亲还是搞摄影的,这很容易培养出车迷下一代,与评论区的各种“恶意揣测”毫无关系。

以上图片均来自公开信息检索

再一个,就是山西地方媒体采访车迷群体的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就有点“落伍”了。全国范围内的官媒,采访车迷的风潮,大多集中在2020年前后,当下已经近乎绝迹了。原因就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报道,车迷这个群体已经在社会上人尽皆知,所以没有报道的必要。说白了,就是无新闻性质了。

退一步讲,能做出报道车迷这个事的本身,也同样说明了当前地区车迷少,所以图个新鲜作为报道。进一步能引发讨论度,增加曝光度,也算是媒体人的业绩。而在其他地区,媒体吃车迷流量的这一套路径,早在几年前就玩不转了。

另一方面,从高校的各种车迷、铁路协会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在北京、上海等地,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铁路、车迷协会,且常常组织各种活动,尤其是新线体验活动。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铁路协会,就组织了北京地铁3号线的首班车体验活动,整个活动十分精彩。

反观山西,整个山西的高校至少有20个以上吧,但是没出一个铁路协会。至于组织体验坐车活动,更是没有,和北京、上海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以前有人总是喜欢拿什么学生不务正业评价车迷,不知道在这种对比下,他们又会有什么新奇的喷点?

我虽然不是车迷,但是也要为车迷说几句公道话。之前说过,无论是什么迷,只要不影响公序良俗,外人都没必要评价和干涉。再说,任何兴趣爱好,都能提振消费。

怎么?就玩手办、演唱会、看电影、郊游野炊属于正常的娱乐兴趣,车迷、钓鱼佬、骑行、city walk就成异类了?

双标也不是这么双标的,大家都有资格为自己花钱,取悦自己。

这一点,投射到欠发达地区,在思维层面明显就跟不上。欠发达地区,受限于以往的物质匮乏惯性,想法依旧停留在某一时期。

所以还是那句话,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物质上的差距是很容易抹平。思维上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处事行为,并不是能够一时半会儿抹平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地铁文化 城市差异 思维观念 社会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