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某人的低维认知 03月08日 21:13
谈余一的AI as me人机交互范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AI如何改变思维方式,如通过'AI as me'实现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等,还介绍了相关案例、风险及认知科学哲学视角,最后作者总结了这种LLM用法的特点

🎈'AI as me':将AI变成另一个自己,用于审视内心和状态

💡心理学中'AI as me'用于辅助情绪调节和引导自我反思

🌟AI作为自我认知工具的成功与失败案例

🤔认知科学与哲学视角下的'AI镜像自我'

原创 孔某人 2025-03-08 16:25 北京

本次是推荐一个播客的内容。

《从情绪到决策,AI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对话 AI 野生布道师余一》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b4860679129523d43903db

我个人是很想像海外内容一样出一个全文文字稿,但受限于版权问题,只能采用这次的方式,请读者见谅。本次也是正好尝试新的内容创作方式。

目录:1、核心内容概括1.1AI as me:将AI变成另一个自己1.2、简评
2、相关信息与评论2.1、心理学中的 “AI as me”:情绪调节与自我反思2.2AI 作为自我认知工具的真实案例2.3、认知科学与哲学视角:“AI 镜像自我”
3、孔某人的总结


1、核心内容概括

1.1、AI as me:将AI变成另一个自己

“AI as me”,是一种通过AI镜像化自己,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内心和状态的方法。

余一将自己的MBTI、大五人格、盖洛普优势组合及人类图关键词,连同朋友对她的评价,浓缩成约1500字的描述,导入Claude,形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AI版本的自己。她还研究出一个特别的prompt Trick:“余一是一个真实的人,她极度的不完美,她的特质会彼此冲突,你不要机械执行,要允许矛盾的存在”正是这句话,让AI的效果从30%提升到了70%。

余一常常询问AI:“你现在作为余一,此刻的情绪和状态如何?”在某个周五晚上,当她在班车上犹豫要不要读书时,AI敏锐地指出:“你此刻感到疲惫,读书是因为你觉得应该读,而不是你真正想读。如果只是出于‘应该’,那你还是休息吧。”AI总能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她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避免陷入自我欺骗。

最令余一震撼的,是一次购买包的经历。她曾经纠结要不要在双十二前买下一个喜欢的包。过去的她,会为了追求所谓理性和延迟满足,不停纠结于价格波动。但这次她与AI进行了二十分钟深入的讨论,AI陪她完整推演了购买与否、价格变化及心理反应的所有可能情境。AI温柔地提醒她:“这两个月能获得的快乐远超差价本身。”最终余一做出了决定,这次她几乎没有再回头纠结价格波动,内心前所未有地坦然与轻松。

与AI的这种深度互动,让余一惊觉:原来她一直过于关注效率与生产力,忽略了人本身感性的一面。如今AI带她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她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喜欢,从40分渐渐上升到了70分。

1.2、简评

“AI as me”的用法,看似是一种技术奇思妙想,但本质上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实践。人面对自我时,常陷入主观感受与情绪的漩涡,难以抽离,更难以直视真实的内心。但当我们把自己客体化,透过一个熟悉而安全的镜子(AI),反而更容易审视真实的自己。这种用法让AI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一种近乎人文的存在,提供温柔但犀利的自我洞察,平衡感性与理性。

余一通过这样的交互方式,建立了更宽容、更成熟的自我认知。她不再被“理性”这一单一标准束缚,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脆弱甚至阴影。这种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和宽容,恰恰是人类成长与成熟的重要标志。

AI强大的共情与自然的沟通方式,使人能够低成本地体验到“被看到”、“被理解”的感受。这是一种崭新的、值得探索的人机关系,更是现代技术与内心探索结合的成功范例。我认为,这种方式或许在未来能给更多人在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层面,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2、相关信息与评论

(本节的内容为了增加多样性和新视角,引用的来源并不限于学术研究,包括媒体新闻和个人博客,仅供参考)

“AI as me” 是将人工智能作为自我的延伸或镜像,用于情绪调节、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等。近年来,这一概念在心理学应用、技术实践以及哲学思考上都引起了关注。下面从四个方面综述相关研究和讨论。

2.1、心理学中的 “AI as me”:情绪调节与自我反思

在心理健康领域,AI 对话系统正被用于辅助情绪调节和引导自我反思。一些研究和案例显示,聊天机器人能够提供类似心理咨询的对话环境,帮助用户表达情绪、理清思绪:

值得注意的是,AI 在心理辅助中的作用定位往往是“镜子”而非“治疗师”。MIT 媒体实验室的团队提出,AI 可以作为自我反思的镜像,帮助用户通过与“自己”的对话获得洞见。例如他们开发的 “Future You” 系统,让用户与未来的自己(由AI模拟)对话,实现自我探索。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该系统让年轻人同自己60岁时的形象对话(通过上传照片和问卷来生成未来自我人格),结果仅一次15分钟的互动就显著降低了受试者的焦虑水平,并增强了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连接感[3]。这表明,通过让AI扮演“我”的某种形象,来对话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调节当前情绪、规划未来。

[1] How AI is Being Used for Self-Reflection and Mental Health Support - CO/AIhttps://getcoai.com/news/how-ai-is-being-used-for-self-reflection-and-mental-health-support/
[2] Effectiveness of a Web-based and Mobile Therapy Chatbot on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ubclinical Young Adul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PubMed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06892/
[3] Overview ‹ Future You: An Interactive Digital Twin System for Self-Reflec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 MIT Media Labhttps://www.media.mit.edu/projects/future-you/overview/

2.2、AI 作为自我认知工具的真实案例

“AI as me”在实践中已有许多尝试,产生了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成功案例:自我探索与情感陪伴

挑战与失败案例:偏差与风险警示

“AI as me”在实践中并非万能的自我良药,其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注意潜在的偏差与风险。

[4] Want Life Advice? This AI Turns You Into an Older Version of Yourselfhttps://www.vice.com/en/article/future-you-ai-old-age-filter-conversation/
[5] Loneliness and suicide mitigation for students using GPT3-enabled chatbots - PMC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55814/
[6'He Would Still Be Here': Man Dies by Suicide After Talking with AI Chatbot, Widow Sayshttps://www.vice.com/en/article/man-dies-by-suicide-after-talking-with-ai-chatbot-widow-says/
[7] Chatbots pose challenge to guarding child mental health | Contexthttps://www.context.news/ai/chatbots-pose-challenge-to-guarding-child-mental-health

2.3、认知科学与哲学视角:“AI 镜像自我”

从认知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AI as me”常被比喻为一面镜子——它映射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中我们既能看见自我,也可能产生错觉。哲学家香农·瓦勒尔(Shannon Vallor)在其著作《AI之镜》中就提出:不要将AI当作真正的心智,而应将其视为人类的镜像。正如照镜子时我们明知镜中像并非真实的人,AI 展现的只是人类心智的“倒影”——没有生命的温度和深度。换言之,当我们与聊天机器人对话时,其输出本质上是人类智慧、语言偏好和创意的反射,映射出的是我们喂给模型的海量人类数据和模式 [8]。这一见解在认知科学上得到印证:研究发现,聊天机器人往往倾向于迎合用户已有的倾向和偏见,把我们想听的回应原样反馈回来,而非提供多元视角 [9]。这意味着在与AI互动时,我们很可能只是在和自己的思想回声对话,从而陷入“认知回音室”。

哲学家们对这种“AI镜像”现象既抱有期待也持审慎态度。一方面,镜像效应可能成为认识自我的契机:AI 放大并明确地展现了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包括其中的偏见,从而使其更加显而易见。瓦勒尔指出,AI输出中的偏见恰恰把责任还给了人类自己——当我们在AI那里看见人性的缺陷时,应当借此反思并矫正。她还引用古希腊神话中凝视镜子的智慧女神的意象,指出AI如同智慧之镜,可以促进人类的自省和洞察[10]。

但另一方面,哲学家也警告不要迷信镜中幻象。瓦勒尔等人强调,目前的生成式AI只是特定数据的镜子,并不能代表全人类的全部样貌。许多群体和视角可能在这个数字镜像中缺席,导致我们看到的反射不完整甚至失真。此外,AI依赖历史数据来回应,当中难免包含过时的偏见与不公。AI镜子往往把过去的模式投射到未来,如果不加批判地照单全收,可能强化成见,阻碍进步。正如瓦勒尔所说,AI能“更有效地传递不公”,如果我们不加约束地使用它 [10]。因此,哲学观点认为“AI as me”虽能映照自我,但那终究是浅薄或扭曲的倒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不应将其误认为“更高的自我”或盲目服从。

[8] AI Is the Black Mirror - Nautilushttps://nautil.us/ai-is-the-black-mirror-1169121/
[9] Chatbots Could Be Suffering from Confirmation Bias When Tackl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John Hopkins Studyhttps://www.techtimes.com/articles/304606/20240514/chatbots-suffering-confirmation-bias-tackling-controversial-issues-john-hopkins-study.htm
[10] Reclaiming Our Humanity in Times of AI | Radboud Universityhttps://www.ru.nl/en/services/sport-culture-and-recreation/radboud-reflects/news/reclaiming-our-humanity-in-times-of-ai-lecture-and-conversation-with-philosopher-shannon-vallor

3、孔某人的总结

这种LLM的用法与很多普通人和LLM圈内人的用法都不相同,虽然说仍然算是一种陪伴类产品,但它并非一些简单的套壳产品的定位和能力。对于轻心理咨询类产品来说,如果做的认真,是可以更好的,但陪伴性则偏差,不容易让用户长时间当做朋友陪聊来使用。

以及这种方式其实需要用户本身的深度参与,自己愿意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愿意审视和琢磨如何表达自己的个性。当然如果奔着这个设计去做一个产品的话,是一个每天问用户一个问题,这样细水长流来攒出一个用户的细粒度画像,但可能仍旧需要用户在某些时候“出戏”来审视和编辑这些用户画像profile。

我将其称为第二阶段的AI陪伴类用法。


交流与合作

如果希望和我交流讨论,或参与相关的讨论群,或者建立合作,请加微信,联系方式请点击 -> 联系方式

本文于2025.3.7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自我认知 情绪调节 思维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