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领奖台上,灯光洒在她的脸上,掌声雷动。1246万人民币的洪堡索菲亚大奖,这是一笔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财富,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台下的各国科学家纷纷向她投来钦佩的目光,德国的科研机构更是早已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只要她愿意留下,最顶级的实验室、最前沿的研究条件、最丰厚的待遇,统统属于她。面对这样的选择,她会如何决定?
她叫庄晓莹,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女孩,那个曾经在乡间泥土里玩耍、在考试中挣扎、在人生的岔路口拼尽全力的普通女孩。
可谁能想到,这个从小不被看好的女孩,竟然能站在世界科学的顶端?
“你这孩子,怎么净学那些没用的?” 小时候的庄晓莹,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贪玩,家里人常常担心她没个正经样,尤其是她对书本似乎没什么兴趣。
家里生活清贫,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她上学已是不易,看到她成绩不突出,心里难免着急。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抓周那天,别人家的孩子抓笔、抓钱,而她却一屁股坐在地上,对着一块木头研究个没完。
家里人开玩笑说:“这孩子以后怕是打工砌砖的料。”谁能想到,这个看似随意的举动,竟成了她人生的伏笔。
初中时,她的成绩依旧平平,甚至因为偏科,差点没能考上高中。
初三下半学期,她突然意识到,如果再不努力,自己的路可能真的就到头了。于是,她开始拼命学习,短短几个月内,成绩直线上升,不仅顺利考上了高中,还进了重点班。
进入高中后,她仿佛变了一个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物理、数学、化学更是游刃有余。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于她的变化,甚至有人怀疑她是“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她不是突然聪明了,而是终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高考时,她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同济大学,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这在当时让很多人不解,毕竟女孩子学医学、教育这些专业不是更好吗?
可她心里清楚,她对建筑、对材料的兴趣由来已久。大学期间,她的学习能力再次让人刮目相看,别的同学忙着应付考试,她却已经提前修完了大二的课程。
别人放假去逛街、旅行,她却穿着工装,泡在工地上研究施工技术。有人问她:“一个女孩子,成天跟砖头水泥打交道,图啥?”她笑着说:“盖房子不只是搬砖,得靠脑子。”
研究生毕业后,她一度迷茫,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导师看出了她的纠结,建议她去攻克工程领域的理论难题。于是,她申请到了英国杜伦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踏上了留学之路。
在杜伦大学的三年里,她埋头苦读,终于在计算力学领域崭露头角。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英国计算力学辛科维奇奖,这是同届博士生中唯一的获奖者。
这时的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普通的农村女孩,而是站在了世界工程学术的最前沿。博士毕业后,她又去了挪威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与德国顶尖学者合作,成功研发出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这项成果一经公布,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高达千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让人艳羡不已,更重要的是,德国的各大研究机构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许诺给她最好的科研条件、最优秀的团队、最自由的研究环境。
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她沉思良久。留在德国,她可以继续站在世界科技的巅峰,拥有最先进的实验室,甚至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
但她也清楚,自己的祖国在科研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在追赶阶段。如果她回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甚至连一个博士生团队都难以组建。但最终,她还是做出了选择——回国。
她给德国实验室回了一封婉拒信:“我是中国人,我的父母是中国人,我在中国接受教育。国家用尽资源培养我,我没有理由不回报祖国。”德国方面深表遗憾,但也对她的决心表示尊敬,甚至承诺,只要她愿意,德国的大门永远为她敞开。
回国后,她回到了同济大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继续科研。她不仅将全部奖金投入科研,还和国内专家合作,推动中国土木工程与纳米材料领域的发展。
她的团队没有国外的豪华设备,她就用最传统的方法攻克难题;她的研究经费有限,就靠自己拉投资、申请项目。即便条件艰难,她也从未后悔过。
有人问她:“你不觉得留在国外更好吗?”她笑着回答:“中国就像是我的母亲,她培养了我,我当然要回报她。”
这些年,她带领团队在航天、半导体、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让中国的工程材料研究站上了国际舞台。而她的学生们也受到了她的影响,一个个在科研道路上奋力拼搏,把学术梦想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