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08日
[今日要闻] 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科技人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面临“人才荒”。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的机制,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从普适性培养到个性化“定制”转变。高校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构建跨学科融通的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并探索校企人才共育模式,前移科研实践环节,培养适应产业行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供需矛盾: 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新兴领域“人才荒”并存。

教育转型: 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转变,实现普适性培养到个性化“定制”。

高校担当: 高校应构建跨学科融通的培养体系,适应产业行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校企合作: 探索校企人才共育模式,前移科研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报评论员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些年,我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绩,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现实中,我们时常面临这样的窘境: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有的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像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基因工程、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又面临“人才荒”,供给严重不足,“抢人大战”不时上演。以AI为例,据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实际上,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和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就业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亟待关注和重视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实际适配不够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既影响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更影响创新这篇“大文章”,进而也会影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

    培养“适销对路”的科技人才,关键是以社会之需牵引教育之变,推动教育加快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从普适性培养到个性化“定制”转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构建起跨学科融通的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行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此外,还应推动学科专业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把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捆绑”起来,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是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成长起来。因此,在这类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前移科研实践环节也很重要。在这方面,可积极探索联培式、订单式校企人才共育模式,让学生走进科研一线,把成果搬进大学课堂,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对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社会所用。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潮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适销对路”、能够担当大任的科技人才,我国科技事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产学研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