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田大牙
我一直都是个分享欲极重的人,没事就好在网上写点小文章,发点小视频,并逐渐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
去年年初裸辞后,我一直处于无业状态。总闲着也不是个事儿,不如再把我的互联网事业好好搞一搞,看看能不能赚它个三瓜俩枣的。每当有亲友问我最近在忙啥时,我都是用“在做自媒体”蒙混过关。看着他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就知道我又糊弄成功了。
为了显得正式些,我把我的自媒体之路,初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拍不露脸吃播视频,赚商家广告费;二是发日常vlog视频,赚平台收益的同时,还能为我家民宿宣传引流;三是写文章赚平台收益和粉丝打赏。这听起来好像布局明确、前途光明,实际折腾了一年,我在网上连2000块钱都没有赚到。虽然钱没有赚到,但窝囊气却受了不少。
现实生活中的我唯唯诺诺,但网络上的我必须重拳出击。这是我恪守了多年的网上冲浪原则。然而这种原则,却在我耕耘自媒体的过程中,逐渐被打破。我仿佛患上了互联网讨好症,并沦为了窝囊型人格。
我压根想象不到有一天,我会在网上和小学生掐架,还吵不赢对方。
我在某平台发不露脸吃播视频,这个赛道流量大,但粉丝有一半都是小学生。有天,我发布了一条吃贡菜的视频,突然爆火。评论没一会儿就99+。我喜滋滋地翻阅着评论区,享受着网友们的夸赞。然而有条评论在里面尤其刺眼:主播,你的唇纹怎么这么深,嘴唇好难看啊,这都能拍吃播?
虽然搁现在的我看来,这话最多算吐槽,但对于当时刚接触吃播的我,就像眼中钉肉中刺,瞬间击垮了我脆弱的自尊心。毕竟一开始,我是觉得自己嘴唇长得还可以,才有勇气拍吃播视频的。
我认真回复对方:现在是冬天,我在有暖气的北方,嘴唇难免干一些,以后我会多抹些润唇膏的。对方没有罢休:你用的哪款唇膏,说下品牌,我要避雷。我有点无语,质问对方为啥要这样咄咄逼人。对方不语,只是一味地“那咋了”。
点进对方主页一看,还发着吐槽五年级作业太多的动态。原来我是在和一个小学生较劲啊!我不禁又气又笑,我跟个小学生吵架都吵不过。
我把这件事吐槽给朋友,朋友都笑了:“你跟小学生斗嘴有啥意思?黑红也是红。以后无视这些评论就好了。”
我做不到无视,气得半夜睡不着,并在购物网站上激情下单了两支润唇膏。
生活里,我就是个很在乎别人眼光,同时又非常较真的人。这种性格,做自媒体有先天劣势。
我在网上发我妈写的她为了经营好我家民宿苦练厨艺、去了多家农家乐学习扯面的经历,本是个非常正能量的励志故事,评论区也是一片祥和。没想到就有人质疑:一个农村妇女能有这样的文笔?肯定是你代写的。你妈是外地嫁过来的吧?扯面还用学吗?不是每个关中妇女都会的么?这类发言真是触碰到了我的逆鳞,更是让我妈也气愤不已。
对于质疑是不是我妈写的,我晒出了我妈用手机备忘录写完文章,又把文章发到我微信上的截图。而对于我妈是不是外地嫁过来的,不然怎么连扯面都做不好的言论,难道要晒出我妈身份证?
我压抑住内心怒火,尽量客气地回复道:“会做和做得好不是一个概念。要让大部分顾客都觉得好吃,确实得下功夫琢磨。”我以为我的真诚能换来对方理解,没想到对方只是冷冷地回复了一句:“我自学成才做的面都很好吃。”我一时语塞。
我在网上分享游记,写旅行过程中吃到的一家很好吃的盆盆鱼。底下评论恶意揣测,说我肯定是收了店家钱了,才这样吹捧。我又陷入到了自证陷阱,我该怎么自证清白,发一张当时的消费付款截图吗?
“对于这种评论,你不用回复,直接删除就行。这种人就属于典型的没事找事,你压根不用向他们证明什么。”朋友又继续给我支招。
“直接删除评论会不会弄巧成拙,反倒显得自己做贼心虚啊?”我也有我的担忧。
朋友已经无奈了,白了我一眼:“你干吗那么在乎网上这些恶评啊?他们就是来找存在感的,又不给你发工资。你要觉得不妥,也可以骂完马上拉黑他。让他想跟你继续对线都找不到地方。”
天哪,当局者迷,我也好想这么刻薄地活一次。别人随口的一句质疑,都能让我陷入自证陷阱。
不要那么在乎极个别网友的看法,大多数人喜欢你就行。做自媒体首先是赚钱,其次都是其次。每次发动态前,我都要给自己做一番心理建设。
最近春暖花开,我们这儿的各大庙会举办得如火如荼。我也紧跟时事,专门去逛了次庙会拍视频,并在视频里随口讲解了几句了解到的古庙历史。做自媒体确实不能偷懒,啥火拍啥准没错。发布没一会儿,我的视频浏览量就破万了。
正沉浸在浏览量不断攀升的喜悦里,评论区突然涌入一位“天道酬勤”大爷:你个小年轻倒是懂个啥?然后用颐指气使的语气吧啦吧啦发一堆。这种爹味扑鼻的评论我最为反感。我气从中来,阴阳怪气回复道:好,我年轻我不懂,还是你个老汉懂得多!并附上咧嘴笑表情,阴阳加倍。
三分钟后,对方还没回复。我突然意识到,我现在也是有点粉丝量的生活博主了,这样回复会不会显得我很自大、又没格局啊!思考了十几秒,我默默删除了回复,又口是心非地打上一行评论:感谢您的指正。并附上两个中老年人喜爱的抱拳表情。
因为我分享的日常Vlog视频,大都是接地气的农村生活,受众群体也大都是本地的中老年人。所以我的视频评论区,难免说教味很浓。我用普通话解说,方便全国粉丝观看。评论区有大叔说我“土枪还装个洋子弹”,用方言解说才接地气。我又尝试用方言解说,又有粉丝不满意了,说还是感觉我说普通话好听,嫌我说本地方言不够正宗。
在窝囊和生气之间,我选择了生窝囊气:我这自媒体做得太憋屈了。观众老爷们,我要怎么样你们才能满意?
后来我找到了平衡的方法:我根据视频内容,一期方言一期普通话,搭配着来。甚至在同一期视频里,我一会儿方言一会儿普通话。此法收效显著。
想起我刚发Vlog视频那会儿,因为有期视频用了个俏皮流行的称谓“哀家”,被好几位网友讨伐,说我用词不当没文化。本来我是虚心接受的,但奈何有的人直接上升到了人身攻击。我没忍住回怼了过去,结果痛失一位阿姨粉。那位阿姨在取关我之前的最后一条留言是:小田,我一直很爱看你的视频,没想到你素质这么差,取关你了。
我当时还回复她:求求您快取关我吧,我不缺您这一个粉丝。当时也是心高气傲,缺乏自媒体人操守。搁现在,我一定爱惜羽毛,哭着求她留下来。
窝囊着窝囊着,我也总结出来了自己的一套自媒体之道:投其所好。
吃播视频小学生爱看,我就多学点小学生喜欢的俏皮话,顺便给自己打造一个温柔的知心大姐姐人设。日常Vlog视频主要受众群体是中老年人,我就给视频里多加一些中老年人喜欢的元素,譬如土地、乡愁、童年回忆。而且给中老年人回复评论时,要带上尊称,多用握拳、点赞、玫瑰花、爱心、呲牙笑等emoji表情。
每天早上八九点,我睡到自然醒。躺在被窝里,开始上独属于我的“早朝”。
我依次打开各大App,像皇上批阅奏折般,点开图标上的红色小点。
“这条评论说得真好,给他认真回复一下。”
“这条评论是夸我的,但没啥意思,给他回复三个点赞表情吧!”
“这条私信是骚扰我的,直接举报加拉黑。”
“完了,有条恶评!”先点删除、后点确定,让你骂我。
基本上每个平台的每条友好评论,我都会回复,努力给自己打造宠粉人设。我生怕不回复粉丝评论,粉丝一气之下就给我取关了。久而久之,就会有小学生铁粉在评论区问我:“姐姐,你是不是每天都很闲啊?我看你每条评论基本上都会回复。”
天哪,我的秘密被小学生一下子看穿了。我确实很闲,因为我没有上班。可我怎么能说出实情,我只好揣着人设回复:“不是啦!我只要有空就会挨个认真回复评论,这是对宝子们的尊重。”
虽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经过这一年的积累,我也发现自己收获颇丰。写了近百篇文章,发了200多条吃播视频,还发了120多条记录生活的vlog。全网粉丝加起来,也勉强算是个万粉博主了。
做自媒体本身就很考验心态,首先要坦然接受各方的不同意见,其次要学会忽视一些刺眼的负面评价。“我又不是金钱,做不到人人都喜欢。”这句老生常谈,却成了每个自媒体人必须过的坎儿。
去年四月份体检,我左胸查出来有轻微的乳腺结节,还在医院开了药,但我并没有坚持吃。做了自媒体后,经常被恶评气得左胸疼,一疼我就赶忙吃两粒药自我安慰一下:珍爱乳腺,不要生气。
要说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在和“黑粉”的斗智斗勇中,重塑了我的性格。通过外界反馈,我逐渐意识到我性格中的一些自大和敏感。经历了这一年的脱敏训练,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互联网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虽然对于负面评论,我依旧做不到完全无视,但也没有当初那么轻易破防和内耗了。
我努力在互联网上维持着自己的“活人感”,虽然变成了窝囊型人格。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豪地说出:自媒体这碗饭也算是让我吃上啦!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