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玑 2025-03-07 12:48 上海
港股走势很不错。
腾讯我设置了550港元再出一万股,应该有机会触发,余下的4万股就放着先不卖了。
22年10月,腾讯跌破200时,我抄底,有些人说我会抄在山腰上,表示坚决不买。现在腾讯500+了,这些人又跑来问能不能买?
股市里最好的韭菜,说的就是这帮人。
沪铜开盘涨到79280元,我在79100-79200的三个设置被触发,成功减仓15%,叠加此前减仓的5%,合计已减仓20%,余下的80%,如果沪铜能上8万,会陆续清仓。
沪铜此前6.9万的成本,在最高点8.8万+没有及时减仓,账面浮盈少了45%,后续会谨慎些,及时把握机会。
离岸人民币汇率最近拉回7.25,跟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发行1200亿票据后离岸人民币被抽水,流动性减弱,更容易维稳了,但成本挺高的,只能短期玩,持久不了;
另一个是美元指数走弱。川普一直想走弱美元路线,关税、逼美联储降息等,都是希望美元走弱,这样才有希望实现最终目的:制造业回流。
正常来说,美股和美元资产走强,会吸引美元涌入老美,和弱美元形成悖论。所以川普上任后的这段时间,美股走猴市路线,上蹿下跳、震荡下跌,其实都在预期内。
这也是我之前说的,美股今年有大概率下调20%,其实就是“川普时刻”结合美股估值偏高、宏观微观等因素,而做出的综合判断。
目前美股的纳指才下跌10%,标普6%+,希望还能再往下跌一跌,跌出黄金坑位,我大量的资金储备就可以派得上用场了。
英伟达下跌5.74%,收盘价110.57美元。我两个新账户做了两次T,目前成本113.79美元。个人和家庭两个老账户中,英伟达依旧负成本,100.39节点的加仓没变。
博通下跌6.33%,收盘价179.45美元。我个人账户除了做次T外,还在179加仓了一次,目前成本183.5美元。博通近期大概率会重返200美元以上,因为业绩不差,受益于巨头拉动。
亚马逊下跌3.68%,收盘价200.7美元。新账户同样做了次T,目前成本202.5美元。个人和家庭两个老账户没动,负成本了,除非有180以下的亚马逊,不然不会动。
台积电下跌4.57%,收盘价175.85美元。新账户操作了一次台积电做T,目前成本174.25美元。170左右的台积电,开始进入便宜、划算的区间。
同样便宜的,还有谷歌,微跌0.45%,收盘价174.2美元。谷歌这几天不怎么跌了,设置的155加仓,估计只能等大盘大跌20%才有机会。
特斯拉跌了5.61%,收盘价263.45美元。特斯拉未来一段时间,预计会在260-310之间震荡。我觉得还是贵,211美元以内的特斯拉,两个新账户才有兴趣较大量加仓,200以内,个人和家庭账户才考虑加仓。
微软下跌1%,收盘价396.89美元。我两新账户做了次T,401.5卖出一部分后,目前成本392.15美元。
Meta下跌4.35%,收盘价627.93美元。之前要不是在720-735减仓一部分,现在压力就大了,减仓后成本低了,现在没啥压力,200多美元的成本,遇到585美元以内的,还会果断加仓。
生物医药板块,联合健康涨了2.47%,收盘价487.7美元;默沙东和强生微涨0.87-0.43%,收盘价94和165.8美元;诺和诺德跌3.1%,收盘价88美元,最近诺和诺德典型猴市;
礼来跌1.82%,收盘价912.76美元,我之前设置的930减仓,前两天被触发了,成功卖出,另一个960减仓的设置没变。
消费板块,Costco和沃尔玛分别下跌2%、1.4%,收盘价1026.6没有、94.6美元;宝洁和麦当劳微涨,麦当劳320减仓节点没变。
… …
早上朋友来访,所以更新推迟。
他22年开始一起买美股,近600万美元进场,今天打开账户给我瞧一瞧,翻了3.3倍+。
我们一起感慨2022年大盘下跌35-38%那段难熬的日子,也一起回顾23-24年几倍收益的大好行情,并憧憬这一两年大盘能再来一波大的调整,再次被造富。
嗯,很多人都憧憬,只是,何日君再来?希望今年能来。
他有个困惑,要不要继续持有英伟达,在这股上他已经吃到了最大头的红利;我们还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一些看法。
最后达成共识的是,遵循客观规律,人工智能也一样,前期芯片公司赚钱,后期应用端赚钱。
但现在,人工智能还在前期,这个过程最少还有两年时间。后续的应用端,会有超大型模型、各行业细分大模型等不同的具体应用。
超大型模型的成本高,会用在高精尖的推理和应用上,主要面对特殊高精尖群体;各行业细分大模型会走低成本,面向具体社会大众。
未来的AI时代,人会分三类:
第一类是充分利用资本和算法等技术,驱动AI为己所用;第二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AI所不具备的),走出独立于AI之外的路;第三类是广大的大众,和AI竞争就业岗位。
你们可能会觉得体力活AI也没法干,别忘了,AI可以驱动机器去干。就看要不要保住这一块的蛋糕给普罗大众了。
整体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说快也很快,说慢也很慢,主要看两点,一个是统治的需求,一个是科技发展的水平。
昨天和一朋友在喝茶,我说我现在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在理论层面之外,特别注重细节的落地动作。
平时会带他们去菜市场、工厂、田地里……
菜市场里的菜,从哪里来?挑担子的和摆摊的,菜价为什么不一样,区别在哪里?菜新鲜与否怎么判断?
水饺的皮和馅、蛋肠是怎么生产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添加了什么东西,最后怎么做成成品的?
稻米是怎么从土地平整、耕地、插秧、除虫除草、收割、晒谷,到加工成稻米,煮熟成米饭的?
很多细节的东西,孩子们一直在城市里,压根没接触过,印象中没有具体每个步骤的细节,只有书本上学到的理论。
理论不能落地到细节,就终究只是理论,没法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
我去年下半年把花园做了一下改造,切了一块儿出来菜地,种上玉米、地瓜、马铃薯、小西红柿、小白菜、花菜等,每一步具体细节都会带他们一起参与:
翻地、平整、撒种、扦插、除草、撒草木灰/喷辣椒水等,把过程尽可能给他们呈现。
就像当初带着他们去夜市摆摊,搞清楚钱究竟怎么赚怎么亏,在公司看商业合同怎么谈、怎么签一样。
这几年,他们最大的进步,其实是补齐了实践和细节的短板,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做了结合,因此有了巨大的飞跃,知行合一。
我想,这或许是未来AI我们所能做的、较难被替代的。
就这样吧。
免责声明:本人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人的交易不代表任何立场;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投资目标等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