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3月07日
中国天眼 FAST 运行升级两不误,去年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收入超 15 亿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由南仁东提出构想并历时22年建成。它发现超1000颗新脉冲星,成果丰硕,还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天眼”是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坑建造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接收面积大。

“中国天眼”从性能优良转变为对用户友好,打通多个环节,成果众多。

“中国天眼”建设运行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部分技术环节实现国产化。

“中国天眼”FAST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启动,将提升其性能并带动经济。

IT之家 3 月 7 日消息,“中国天眼”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 1994 年提出构想,历时 22 年建成,于 2016 年 9 月 25 日落成启用,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拥有 30 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表示:“这些年,‘中国天眼’已经从性能优良的望远镜转变为对用户友好的望远镜,我们打通了从观测申请、用户衔接到观测执行、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为‘中国天眼’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了铺垫和支撑。”

姜鹏介绍,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超过 1000 颗,超过全世界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中国天眼”相关科研成果入选《自然》和《科学》评选的 2020 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和十大科学突破,并有 4 项成果入选美国天文学会亮点研究成果。

IT之家从报道获悉,在取得亮眼科研成果的同时,“中国天眼”建设运行团队也突破了诸多技术瓶颈。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将装置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姜鹏说,“一方面,我们突破了空间目标探测和深空通信等技术,实现我国在该领域探测能力的数量级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问题,例如,接收机、馈源舱钢丝绳等以往薄弱的技术环节正逐步实现全部国产化。此外,我们正在攻克‘中国天眼’核心阵建设设计方面的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如综合孔径数据处理技术、时间同步技术等。”

在 FAST 建成八周年之际,“中国天眼”FAST 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于去年 9 月正式启动,将增加 24 台“小天眼”。核心阵计划不仅可补齐“中国天眼”在分辨率和成像能力方面的短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灵敏度方面的优势。“核心阵建成后,它将升级为高清数码相机。”姜鹏说。

除了“中国天眼”本身的运行、升级外,姜鹏透露:“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跟 2010 年前后我们刚来时完全不一样。去年,前往‘中国天眼’参观的游客量接近 130 万人次,直接带动经济收入估计超过 15 亿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天眼 射电望远镜 技术突破 经济带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