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其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预算赤字率首次上升至4%左右,赤字规模5.66万亿、较去年增加1.6万亿,地方新增专项债安排4.4万亿元、较去年增加0.5万亿,同时今年开始发行1.8万亿特别国债。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1.2万亿,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我们认为,2025年积极财政政策有如下四大看点: 一、狭义赤字率首次上升至4%,新增政府债务近12万亿、创历史新高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要求下,今年狭义赤字率首次达到4%,赤字规模创历史新高、达5.66万亿,考虑4.4万亿新增专项债、1.8万亿特别国债和2万亿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专项债之后,今年广义赤字规模将较去年增加2.9万亿至13.86万亿,广义赤字率为9.8%、较去年抬升1.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 (一)狭义赤字率创历史新高、上升至4%,向中央倾斜助力债务结构优化 正如我们此前的预测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赤字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风向标,也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关键,根据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提高赤字率进行逆周期调节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近年来仅2020年、2023年大幅超过3%,今年预算赤字率首次安排在4%、具有很大突破,这一突破性的调整回应了国内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现实压力,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体现,对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扭转信用收缩趋势而言非常关键。 从央地赤字结构来看,今年新增赤字95%为中央承担,中央赤字规模及占比均大幅增加,积极助力央地债务结构优化。《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2025年中央赤字4.8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52万亿元,地方赤字0.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0.08万亿,新增赤字95%由中央承担,中央赤字占比同比抬升3.6个百分点至85.9%、为历史最高水平。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仅为地方政府的一半,在当前宏观效率下滑,微观主体扩表意愿不强等背景下,中央加杠杆有利于提振信心、扩大需求,更好发挥统筹调控职能,通过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等方式,也有利于减轻地方发展包袱,激发地方活力。同时,中央发力将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整体宏观债务成本,尤其考虑到目前经济发展转型涉及到的重大战略及关键领域的项目大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公益性,加大“央进”力度是应时之举。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基层财政困难”,地方赤字规模较上年有所增加,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特别是“三保”压力,并推动防范地方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