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03月07日
百亿基金经理光环褪去,又一位清仓卸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昔日风光的百亿基金经理如今面临规模缩水和清仓式离任的窘境。广发基金的张东一清仓式卸任多只产品,引发市场关注。文章指出,基金公司在股市强劲时“造星”,但基金经理管理能力未能跟上规模膨胀,导致业绩下滑和资金赎回。此外,市场风格切换和行业“去明星化”也加速了百亿基金经理光环的褪去。业绩与管理规模的不匹配是普遍现象,基金公司正转向团队化发展。

📉**规模缩水:** 广发基金经理张东一在管规模曾达140.26亿元,后缩水至28.23亿元,类似情况在多位百亿基金经理身上上演,反映出管理规模与业绩不匹配的问题。

🔄**风格切换与调仓:** 张东一管理的广发聚优曾在2018-2020年表现出色,重仓茅台等热门股。但2021年市场风格切换后,调仓新能源和医药,业绩下滑。

🌟**基金公司“造星”与“去明星化”:** 基金公司曾通过发行新产品和委任基金经理快速“造星”,但业绩不佳导致规模缩水,行业加速“去明星化”,转向团队化发展。

🚪**清仓式离任与岗位调整:** 张东一清仓式卸任多只产品,广发基金另一位基金经理张笑天也离任在管产品,原因均为工作安排或岗位调整,引发市场关注。

💰**业绩压力与资金赎回:**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下,资金曾追捧百亿基金经理,但投资热潮褪去后,业绩难以为继导致资金赎回,对基金经理形成压力。


财联社3月7日讯(记者 周晓雅)再有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在管产品,尤其因为曾有百亿辉煌而更引关注。

3月6日,广发基金公告称,因工作安排,张东一自3月6日起卸任广发估值优势、广发睿智两年持有、广发聚优、广发沪港深精选、广发品质回报等5只产品的基金经理。此前,该基金经理还在今年2月卸任了广发沪港深新机遇、广发沪港深价值精选等2只产品,目前,她已无在管公募产品。

值得留意的是,张东一的在管公募规模一度达到140.26亿元,但近年显著缩水,至去年底仅为28.23亿元,规模变动既有公司的着力布局,也遭到资金的接连赎回。类似的剧情,也在多位曾经的百亿基金经理身上上演。

早在2020年、2021年,基金行业在股市的强劲下迎来发展风口,在短期业绩排名的追逐下,基金行业“抱团股”风气盛行,基金公司批量“造星”,百亿基金经理轮番亮相;但管理能力却未跟上快速膨胀的规模,即便短期赚取高额管理费,基金公司也面临规模缩水的窘境,如何收复曾经的“失地”也成了百亿基金经理的长期挑战。

又一清仓式离任

此次卸任的产品中,张东一在管时间最长的广发聚优,截至离任时任职回报为80.58%,基金经理变更为李耀柱。今年2月张东一卸任的广发沪港深新机遇、广发沪港深价值精选,也由李耀柱接管。

作为百亿基金经理,李耀柱目前任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截至去年底在管公募规模197.81亿元,此前在管规模在2021年二季度末曾达到326.02亿元。

从业绩表现来看,他大多管理QDII基金,因提前人工智能赛道,叠加彼时境外股市走势强劲,他在管的广发全球精选曾在2023年斩获当年的公募基金业绩冠军。

今年以来,市场风格切换,他的在管产品业绩分化,表现最好的广发港股通成长精选年内净值上涨17.59%;但前述的广发全球精选截至目前年内仍是亏损状态。

张东一离任时在管规模最大的广发品质回报(截至去年底4.85亿元),由王丽媛接管,截至离任时,张东一在该基金任职期间亏损25.14%。

王丽媛曾有卖方和买方任职经验,2021年8月18日加入广发基金,现任国际业务部基金经理。除了广发品质回报,她目前还有广发产业甄选、广发瑞福精选等2只在管产品。其中广发产业甄选是年内成立的新基金,目前仍在建仓期,广发瑞福精选的任职总回报为负。

而其余3只离任的产品中,广发估值优势由叶帅接管,他目前还有1只在管产品;广发沪港深精选则是由观富钦担任基金经理;广发睿智两年持有由田文舟接管。

基金公司“造星”难敌净值回落

虽然清仓式离任,但由于离任原因是工作安排,张东一是否从广发基金离职仍待跟踪。

作为广发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张东一早在2008年加入广发基金,2016年7月起开始管理公募基金。过往在管规模变化显示,早在2020年二季度末,她已跻身百亿级基金经理的队列,短暂回落后,她的管理规模又在2021年一季度末重回百亿级,同年二季度末更是冲高到140.26亿元。

百亿基金经理的出现,离不开广发基金的新发产品布局。

比如,2020年二季度,广发品质回报成立,彼时成立规模高达79.03亿元,张东一被拟任为基金经理;2021年一季度,广发价值核心成立,彼时成立规模也达到76.19亿元,张东一同样是该产品的首任基金经理;2021年二季度成立的广发沪港深价值精选,也是由张东一担任基金经理。

除了新发产品以外,广发基金还将2021年二季度彼时规模约30亿元的广发沪港深新机遇交给张笑一管理,最终“造出”百亿级的基金经理。

不过,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却并未跟上规模增长的步伐,最终资金纷纷赎回。

张笑一的代表作广发聚优曾在2018年至2020年有着较不错业绩表现,截至2020年底产品成立以来回报一度高达268.25%,彼时,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迈瑞医疗等热门赛道股均在该基金持仓中。

而到了2021年市场风格切换,“宁组合”跑赢“茅指数”,广发聚优也在2021年一季度向新能源、医药行业调仓,但主要仓位还是集中在白酒板块,随后继续在医药细分赛道调仓,2021年该基金收益为负。

新产品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0年成立的广发品质回报次年即迎来亏损,广发价值核心这只新产品也在同年亏超20%;而在彼时“跨过香江争夺定价权”的行业呼声下,管理的2只沪港深主题基金也同样净值告负。

由此张笑一的在管规模在2021年底快速缩水至百亿元之下,为90.78亿元。随后的2年,A股市场接连调整,公募基金整体也迎来回撤,主动权益跑输指数基金。至离任时,张笑一在广发聚优任职回报回落至80.58%。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张东一以外,广发基金旗下的另一位基金经理张笑天,也在今年2月离任彼时唯一一只在管产品广发沪港深行业龙头的基金经理。对此,广发基金公告称,是岗位调整原因,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

百亿基金经理“光环”褪去

事实上,早年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下,市场资金曾对百亿基金经理趋之若鹜,基金公司也趁势发行新产品,“日光基”屡屡出现。

而当投资热潮褪去后,业绩难以为继的百亿基金经理,也被市场用赎回的资金投票。

广发基金旗下,刘格菘的在管规模一度高达843.43亿元,但至去年底规模已回落至341.27亿元,缩水近六成;傅友兴也是广发基金的另一位百亿基金经理,此前在管规模高达442.71亿元,去年底仅剩165.98亿元;郑澄然、吴兴武等曾是百亿级基金经理,近年在管规模也在缩水,其中,吴兴武截至去年底规模已回落至百亿以下。

频频出现缩水现象的背后,是业绩与管理规模的不匹配。比如刘格菘的管理规模巅峰出现在2020年底,2021年底规模仍有773.35亿元,但Wind数据显示,他近三年业绩亏损近四成,在管规模也随之同步下滑。

这也并非行业的个例。易方达基金旗下的张坤、中欧基金旗下的葛兰、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的刘彦春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近年也出现规模缩水的现象。这背后,除了业绩与管理规模的矛盾、行业费率改革,也是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公募基金管理人对百亿级基金经理主动“瘦身”,向团队化发展聚焦的结果。

除了规模的缩水,百亿基金经理的出走也在近年较为频繁。在2月下旬,嘉实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洪流因个人原因离职,他的在管规模也曾超百亿,近年也出现在管产品接连被赎回情况,去年年底,洪流在管产品多次出现基金经理变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基金经理 规模缩水 清仓式离任 广发基金 业绩压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