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07日
[两会特刊·现场新声音] 大山深处的“致富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全国人大代表毛相林带着“下庄小面”上两会,这碗面背后是下庄村从绝壁凿路到发展特色产业的脱贫致富故事。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出山路后,不甘只种苞谷、洋芋、红薯,开始尝试种植漆树、桑蚕,但屡次失败。他意识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于是积极向农业部门求助,请专家做规划。如今,下庄村已发展起柑橘、脆李等种植产业,并进行加工,还将老麦种小麦加工成“下庄小面”推向市场,吸引游客。2023年下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50元,他有信心今年达到25000元。

⛏️ 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出山路,被誉为“当代愚公”,为下庄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毛相林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主动向当地农业部门求助,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成功发展了柑橘、脆李等种植产业。

🍜 毛相林充分利用下庄村老麦种小麦的优势,将下庄面条进行加工、包装后推向市场,打造出“下庄小面”这一特色产品,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和购买。

💰 技术给下庄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2023年下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50元,毛相林对未来充满信心,力争2024年达到25000元。

图为毛相林代表带着下庄小面上全国两会。本报记者 吴叶凡摄

    ◎本报记者 吴叶凡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房间里,一袋“下庄小面”被放在桌子上最醒目的位置。3月5日,记者来到重庆代表团驻地酒店采访时,第一眼就注意到它。

    “你别看这袋面条样子平平无奇,吃起来味道相当好。”毛相林骄傲地向记者介绍,“下庄的面口感好,麦香味也足,煮出来更是根根分明。”

    毛相林更为人所熟知的称号是“当代愚公”。20多年前,为了改变世代困守大山的命运,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出山路。

    路通了,毛相林还想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知道,想致富必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毛相林劝村民:“我们不能只种苞谷、洋芋、红薯,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等赚了钱,大家就能买大米吃。”

    带着一份不服输、不信邪的干劲儿,毛相林很早就开始了各种尝试,带领乡亲种植漆树。但他没想到,几万棵漆树没过多久就“全军覆没”。

    “后来我才知道,漆树在海拔1300米以上,成活率才高。我们下庄的海拔只有四五百米,夏天一到,漆树全被热死了。”毛相林说。

    种漆树失败之后,毛相林又开始尝试种桑养蚕,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老百姓不懂科学,给蚕喂了带雨水的叶子,一下子全都死光了。”他说。

    几次失败后,村民也开始有意见。毛相林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仅凭干劲儿行不通了?

    毛相林开始向别人“取经”。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地方都在用专业技术管理果树。这让他意识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发展特色产业不能蛮干,要巧干。”他说。

    找到原因,毛相林的问题又来了:“我自己不懂技术,村民也不懂技术,啷个办呢?”

    毛相林决定向当地农业部门求助,让技术专家帮下庄做规划。请来的专家有县里的,也有外地的。“听到哪个地方的师傅厉害,我就请来做指导。”他说。

    然而,专家也有顾虑。毛相林回忆说:“他们有两个怕,一怕种不成功,二怕卖不出去。”但毛相林却信心十足地给专家鼓劲:“不用怕,放心做,我来找销路。”

    栽苗、修枝、施肥、保果……在专家的指导下,下庄村的柑橘、脆李种植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如今,下庄村已有1000多亩的果园,不仅销售初级农产品,还发展了加工业。下庄的小麦是老麦种,备受欢迎,毛相林看准机会,把下庄面条加工、包装后推向市场。

    去年,有十万余人来到下庄村旅游。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下庄面条,还可以买到脆李烘干片。“现在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请专家、技术人才来指导,不会蛮干了。”毛相林说,技术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去年下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50元。

    “今年我们要力争达到25000元。”对此,毛相林信心十足。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毛相林 下庄村 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 科技兴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