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07日
[两会特刊·盛会新观点] 深化“新医科”建设恰逢其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全国政协委员崔亚丽围绕生物医学等领域参政议政,提出深化“新医科”建设。她调研发现基层医疗体系存在现实难题,认为应培养多种医学人才。同时提到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她建议教育部鼓励高校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并强化实践教学。

🎓崔亚丽作为政协委员,围绕熟悉领域提出提案

🔍开展基层“新医科”建设调研,发现现实难题

💡认为高校应培养多种医学人才,注重学科交叉

🌐人工智能与医科教育融合,破解基层医疗困境

    崔亚丽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今年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第三年。从连续两届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到有幸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提出的提案大多是围绕自己熟悉的生物医学、健康、教育等领域。

    来北京前几天,我还在加紧开展有关基层“新医科”建设的调研。这场调研范围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到大学课堂,受访人员既有基层医护人员、老百姓,也包括未来即将走上医护岗位的学子。我发现,老百姓对于全科医生、智慧医疗以及疾病和健康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基层还缺少很多综合性、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深化“新医科”建设恰逢其时。

    基层的呼声、学生的需求和老师的思考,映射出基层医疗体系面临的现实难题。在我看来,高校人才培养要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一方面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医工融合、医文融合的人才。

    2024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井喷式爆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成为全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智能医学工程是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传感等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医疗健康实际问题。截至2024年4月,在教育部备案“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有76所,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3月5日上午,我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感到十分振奋。报告提到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还提到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对此,我深表赞同。这是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体现,为深化“新医科”建设,构建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智慧医疗生态,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挑战指明了重要路径。

    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撬动“新医科”建设的关键支点,更是破解基层医疗困境的一把“金钥匙”。为此,我认为,教育部可拨付专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智能医学工程”学科建设,设置《医学人工智能基础》《医疗大数据分析》《智能诊疗技术》等课程,同时鼓励高校与医疗机构、科技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智慧医疗健康领域复合型人才。(本报记者 王禹涵整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新医科 基层医疗 医学人才 人工智能 医科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