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3月07日
[要 闻] 锚定人工智能竞争的“胜负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于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强调了产学研协同的重要性。专家指出,人工智能产学研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注重培养源头创新人才,而应用型高校则应侧重于算法模型的落地与行业实际结合。此外,人工智能的普适化教育也迫在眉睫,需要为非相关专业学生提供AI通识课程,以适应AI作为新型生产力工具的趋势。通过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打破传统壁垒,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的创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的“通班”以“通识、通智、通用”为核心,旨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学生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成果显著。

🤝**通用人工智能联合攻关体人才培养计划**: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与15所国内重点高校合作,每年集中授课,打破学科和学校界限,类似于“西南联大”的模式,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的普适化教育**:专家指出,AI已成为新型生产力工具,不仅是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AI技能。因此,需要开设AI通识课程,为非相关专业学生打好基础。

⚙️**高校分类发展与人才分类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注重原理和源头创新,而应用型高校则应侧重于算法模型落地,将专家经验与大模型体系结合,并注重实践案例。

🏫**湖北人工智能学院的创新模式**:作为一个融合多方资源的教育创新联合体,该学院打破高校围墙和学科壁垒,通过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AI+”产业输送实用型人才,并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和微专业课程体系。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一年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走上了委员通道。他说,当下通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赢得这一场事关“国之大者”的科技竞争,关键还在人才。

    一年后,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引发世界关注。作为领域内专家,朱松纯带着对人才问题的思考,再次来到全国两会。

    人工智能产学研链条的各个位置,都需要人。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朱松纯关注的,是如何培养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

    2021年,朱松纯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以下简称“通班”),以培育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以“通识、通智、通用”为人才培养框架核心,开启一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在“通班”,一个学生能有好多导师,学会各种不同的技能和打法。

    讲起班上学生的成绩,朱松纯如数家珍。他记得,“通班”出了两位北京大学年度人物,一群本科生在国际的顶级会议上发过40多篇文章。

    朱松纯在多个场合讲过,2020年以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为机器立心”,需要构建“主观”与“客观”融合的数理体系。未来若要获得可靠、可信的通用人工智能,需要从人文尤其是倡导和合共生的中国思想中获得营养。

    因此,越要发展通用人工智能,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越需要文理兼修。

    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但很多高校还不具备足够师资,也没有完备平台来支撑完整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不是闷在实验室里自己就能干出来的。”在朱松纯看来,携手共育,应该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此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5所国内重点高校共同启动“通用人工智能联合攻关体人才培养计划”。每年100多名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这是前所未有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朱松纯笑言,“有点像以前的西南联大。”

    “提到人才培养,我想说的就多了。”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四维时代科技创始人崔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高校要分类发展,人才也要分类培养。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关注原理、源头创新,而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则应特别注重把算法模型落地,懂得如何结合自己所在的公司和行业实际,将专家经验和大模型体系进行结合和优化。“理论很重要,但是对应用型高校来说,特别重要的就是实践,学生要去做一些实际的案例。”崔岩强调,高校、学者也要到产业一线,了解产业究竟需要什么,产业的堵点和难点是什么,将产学研结合起来,真正发挥AI的优势。

    在崔岩看来,还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人工智能的普适化教育。

    AI有关课程内容主要设在计算机、电子和机械工程等专业中,但AI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工具,无论是学基础学科,还是学文学哲学,都需要用到AI。崔岩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用大模型来辅助科研,比如做蛋白质分析、做化合物筛选,甚至做文学比较。“所以我们需要AI通识课。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计算机通识课,可以把AI课程和计算机通识课结合起来,为非相关专业学生打好基础。”崔岩说。

    这件事情,湖北人工智能学院正在做。这个学院,不是普通高校,也不是职校,而是一个融合了多方资源的教育创新联合体。

    湖北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马修军告诉记者,学院打破传统的高校围墙和学科壁垒,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AI+”产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2024年秋季学期,湖北人工智能学院为湖北全省大一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累计选课听课同学超10万名,视频观看人数达240万人次。“反响非常热烈。”马修军介绍,学院还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人工智能微专业课程体系,涵盖40多门课,做到本科院校微专业、双学位的全覆盖。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人才培养 产学研协同 通识教育 A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