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3月06日
激励战略,HR破局经营的一个巧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经济下行期人力资源部如何通过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提升经营价值。该战略以提升人力资源资本化率(CRH),即“不确定薪酬”在总薪酬中的占比为目标,旨在激发员工意愿,提高人效。文章详细解释了CRH的概念,区分了“不确定薪酬”与传统浮动薪的区别,并强调了其在核心人才激励中的作用。此外,文章还提出了激励真实指数、激励强度指数等关键指标,以及扁平化指数、战斗人员占比等周边变量,构建了一个框架模型,为企业落地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在于提升人力资源资本化率(CRH),即“不确定薪酬”在总薪酬中的占比,以此驱动人效提升。这种战略旨在激发核心人才的积极性,通过“可能沉没的薪酬”与员工意愿的关联,显著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

💰“不确定薪酬”与传统浮动薪不同,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激励中,包括跟投投入、随经营业绩波动的奖金和分红等。员工对这部分薪酬有心理预期,但如果未能达成目标,则可能无法获得,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的落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激励类变量(如激励真实指数、激励强度指数、激励杠杆指数)和周边类变量(如扁平化指数、战斗人员占比、跨边界作战占比、人才赋能指数)。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指标,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独特指标,并层层穿透找到根源因素,才能有效实施该战略。

经济下行期,每个部门都被老板要求产生经营价值,人力资源部如何有所作为?

调整激励机制,让奋斗者被激活,可能是一个巧思。事实上,人力资源部一直被诟病缺乏战略,而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可谓当下的明智之选。

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以提升人力资源资本化率(CRH)作为直接追求目标,以此来推动人效提升。这里,有必要先对CRH的概念进行界定。

CRH意味着“不确定薪酬”在总薪酬中的占比,用以表示人力资源资本化程度。

人力资源资本化率(CRH)=资本化人工成本/总人工成本=不确定薪酬/总人工成本

什么是“不确定薪酬”呢?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浮动薪,因为在传统组织模式里,浮动薪一般是按照固定薪的形式发放下去的。浮动薪主要指绩效工资和奖金,这两类薪酬主要受绩效考核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但大量企业都是每个考核周期里“认认真真走过场”,给出相对平均的考核结果。

所谓的“不确定薪酬”,主要在市场化激励里出现,即员工以对价投入,有可能“拿不到”的薪酬,主要涉及“本金+投入回报”两个部分,具体包括跟投投入、(随经营业绩波动的)奖金、分红等。在心理预期上,员工会认为这笔钱“应该是”属于他们的,但如果不能达成目标,这笔钱是会“沉没”的。当然,这种激励方式更适合核心人才仓里的激励对象,因为他们从事的更多是创意类工作,而对于非核心人才仓,传统激励模式足以覆盖,因为他们从事的更多是标准化工作。

当我们以人力资源资本化率衡量核心人才队伍时,这显然表示了核心人才队伍的整体意愿,对于核心人效有巨大影响。道理也很简单,员工“可能沉没的薪酬”与他们的意愿成正比,这在很大程度上驱动了企业的人效。

执行这种战略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形成“真正的不确定薪酬”。在这类战略里,有几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自变量,我们将这些变量分为两类。

一类是激励类变量,分布在人力资源战略罗盘的西半球。

另一类是周边类变量,即让激励得以实现的周边条件,分布在人力资源战略罗盘的北半球(组织)和东半球(赋能)。显然,下面几个周边类变量表现越好,越有利于实施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

基于上述指标,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框架模型来呈现提升CRH的主要方式(见下图)。当然。企业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指标。大多数时候,为了提升某些指标,我们还需要层层穿透找到根源因素。

图: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的主要自变量

从这个模型中不难发现,落地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的主要思路是跨越整个人力资源专业体系的,并不是薪酬绩效(compensation&benefits,C&B)模块的独舞。模型中的深色部分就是这种思路的主逻辑,下面详细阐述。

某企业激励真实指数太低,绩效考核基本是平均打分、假刀假枪。此时,直接呼吁大家认真打分,甚至还引入强制分布法,都无法改变现状。真正的问题在于,考核大量采用上级领导主观评价的形式,而日基本上考核的都是过程数据。换句话说,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只需要产出“专业结果”而非“经营结果”,此外,对于这种“专业结果”的评价主要依靠领导的主观印象。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绩效考核本身,而是现有组织结构不支持做“硬碰硬”的绩效考核,大量人员都堆积在中后台,锁死在部门内,不与市场接触,不对经营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用“经营结果”来评价其绩效,让领导来做主观评价更像是为这种状态“打补丁”。

进一步看,问题可能不仅仅出在组织结构上,还在于人才赋能方面的缺失。正因为企业无法孵化大量有战斗能力的人员,或者中后台的赋能存在不足,它才无法摆出大举进攻的阵型。这个时候,如何为理想中的组织结构设计配套的赋能机制就成了焦点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穆胜咨询”,作者:穆胜,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 人才战略 人效提升 CRH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