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maitayade.online 03月05日
对话新石器余恩源:新融 10 亿元,物流出身如何研发无人车丨具身智能对话系列#11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认为,无人配送车行业正迎来拐点。政策支持、客户降本需求和技术成熟是关键因素。新石器已落地超2000辆无人配送车,并获得超2万台新订单,计划今年部署超1万台。他认为,万台规模是行业赛点,能形成规模效应。无人车通过取代人力、增大载货空间,可降低70%以上的运输成本,尤其在网点到驿站的运输环节,成本可降至每票6分钱。他强调,客户体验至关重要,需具备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上万台规模落地是巨大挑战,需确保安全、稳健、可靠。未来,无人车不仅应用于快递,还将拓展至生鲜供应链等城配场景,形成货运网络。

🚀政策与需求双驱动:政府对无人配送车路权的态度从“开不开放”转变为“怎么开放”,同时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推动了无人配送车的应用,使其成为AI时代新的生产力工具。

💰成本优势显著:无人配送车通过减少人力成本和增加载货空间,能够降低70%以上的运输成本,尤其是在快递分发网点到驿站的环节,每票运输成本可降至6分钱。

🎯万台规模是关键:当无人配送车的部署达到1万台时,算法和系统的稳定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整个系统的调度能力都会迎来质的飞跃,形成规模化效应,标志着市场从0到1的突破。

🚚应用场景多元化:无人配送车不仅限于快递行业,未来还将扩展到生鲜供应链、买菜、批发市场等多种城配场景,拥有上千万台的市场需求。

🤝客户体验至上:新石器非常重视客户体验,致力于与客户深度耦合,解决客户在复杂场景下的需求,例如在大物流场站实现10分钟内完成卸货到装车的高效转运。

晚点团队 2025-03-04 23:59 北京

“如果不是快递价格这么低,可能无人车不会这么快普及。”

“如果不是快递价格这么低,可能无人车不会这么快普及。”


贺乾明

编辑程曼祺


这是《晚点 LatePost》 「具身智能对话」系列的第 11 篇。该系列将持续访谈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产业链头部公司。往期文章见文末合集#具身智能对话。

无人配送车行业,典型创始人画像是名校毕业生、在大厂研发过无人驾驶技术。


近日宣布获得 10 亿元人民币融资的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是个少数派。2018 年创办新石器前,他干过快递员,研发过巴枪(快递业的一种数据采集终端),发明过快递柜,还尝试过用无人机送货。


大部分无人配送公司是用科技进入快递业,而余恩源是脚站在快递业里,去接科技。


新石器成立之初重点做硬件,无人驾驶技术用百度的 Apollo 开放平台,成立两年后才投入人手自研无人驾驶技术。


“我不追求 ‘洋气’ 的软件、算法、技术,我追求产品使用性能。” 余恩源说,这是他在物流行业积累的经验,也让新石器发展早期 “与同行相比,融资、宣传没有很多可以说的点”。


不问出身与路径,新石器等到了无人配送车的一个行业拐点,余恩源看到的信号有:



政策支持:政府从讨论的 “开不开放路权” 变成 “怎么开放路权”。


客户需求:物流行业再靠更高的组织效率很难降低成本,正批量采购无人配送车。


技术成熟:无人驾驶技术在固定道路上可以安全、稳定行驶,硬件成本大幅下降。


到 2024 年底,新石器已落地超 2000 辆无人配送车。余恩源称,他们开年已获得超 2 万台新订单,计划今年全国部署超过 1 万台。算上乘用车、干线重卡,以及港口、矿区等专用场景车,L4 无人车行业还没有任何公司达到这一规模。他认为,这会是行业赛点,“技术、系统都会形成规模效应”。


新石器还有一批竞争对手:九识智能、白犀牛、菜鸟物流等同行也在迅速扩张。


余恩源说,他的物流背景和过去的反常选择是新石器的竞争优势,比如物流行业的运输环节,不只是运输,还包括搬运、装卸动作;新石器持续迭代生产线,打造了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无人车的能力。


今年 1 月,余恩源接受我们访谈,分享了新石器怎么推动万台无人配送车落地,如何应对行业竞争,无人配送车对物流快递行业的影响,以及发展 10 多年的无人驾驶技术——具身智能领域最成熟的场景——突破落地 1 万台的挑战:当上路车辆增多,模型处理的数据规模扩大,极端情况出现频率呈指数级上升,他们必须确保安全。

1 万台,拐点到来

晚点:你提到过一个判断,今年部署 1 万台是无人配送车行业的赛点。相对你们要替代的货运市场数百万台存量三轮车、面包车等,1 万占比几乎微乎其微。为什么它会是赛点?


余恩源:从两个维度来看。第一个维度是,到了 1 万台这个点后,代表算法和系统的稳定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整个系统的调度的能力,会过一个拐点。这是所谓的规模化的效应。


第二,过了 1 万台,也代表着市场过了 0 到 1 的阶段。乘用车一般会把 10 万台作为一个点。他们分析的逻辑是,中国的乘用车市场 2 亿到 3 亿台。10 万台大概 0.5‰。我们类似,中国大概是 2000 万辆各种各样的城配车辆。我卖过 1 万台的时候,占比也是 0.5‰,不再是一个小数点后看不见的数字了。


晚点:自 2016 年起,无人配送小车行业已发展快 10 年, 为什么拐点在此时到来?


余恩源:几个要素凑在一起了。一是政府的态度,2024 年以前,讨论的是开不开放路权,到了 24 年年底,成了怎么开放路权。


开放路权背后有两个动力,一个是 AI 时代到来,无人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是新的生产力代表,政府已经定义它了;另一个是物流行业要降本,再靠更高的组织效率去降已经空间有限,这就回到生产力工具革命——怎么用 AI,其实就是无人车,去降低物流运输的成本。


晚点:能降到多低?


余恩源:我们大概算下来能便宜 70% 以上。这也是拐点到来第二个要素,就是产品、技术成本也到了拐点。


你可以到货拉拉、滴滴货运上去看,一个运输任务从这里(酒仙桥)到亦庄,平均每公里大概多少钱,再和我们无人车的运营成本比较。我们基本上便宜 70% 到 80%。


为什么会达到这一点?很简单,机器取代人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减除了人力成本,不用司机,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个原因一般人想不到——是更能装货,首先车的驾驶舱比我自动驾驶模块还贵。载物车上,我没有了驾驶舱,容积(装货的空间)增大了,同时成本还降低了。


晚点:但你们现在的主要客户的是快递公司,它们运货成本比货拉拉、滴滴货运便宜很多。比如从义乌发快递到其他城市,一单甚至可以不到 1 元钱。


余恩源:我们会进一步带动价格下降。如果一辆无人车的运输距离大概 10 公里,一天能运 1500 票的快递(注:一票快递是指一单包裹的意思,根据无人车型号不同和包裹大小的差异,一辆无人车一次一般能运 200-1000 票快递),我们算下来一票的运输成本大概在 6 分钱,比现在的 1 毛 5 降了 9  分。


晚点:这是哪一段?送快递到门口吗?


余恩源:主要是(快递分发)网点到(快递)驿站这一段。不是快递员骑三轮车送快递到门口那一段。


北京、上海驿站化的现象不明显,其他地方 80% 的快递都已经送到驿站了,送快递上楼要加钱。


物流行业发生过三波自动化浪潮。第一波是网点自动化,上自动化分拣设备。第二波叫做驿站化、无人化,行业里组建了几十万个驿站,解决派送难的问题。现在驿站也开始上自动化技术手段,推无人值守。


这两波做完之后,关键点是中间运输环节,大概 10 公里,用无人车,这是第三波浪潮。三波连在一起,运营效率会整体提升。这是整个大闭环的逻辑,前后都无人了,中间还有人,就是个悖论了。


晚点:就算你们降了这么多,好像也不是所有的快递公司都热衷大规模用无人配送车。


余恩源:还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就看谁的积极性更高。越是想当老大的公司,积极性越高。


我觉得道理是这么讲的,如果今天快递公司的价格不是这么低,可能无人车不会这么快普及。运费已经降到 5 毛钱这么低的水平,快递公司就会非常饥渴地寻找新的效率工具。


这是我们的战略性机遇,我们已经接到大量大订单,规模超过我们想象,已经超 2 万台了。比如有公司找我们一下子订上万台无人车,这两天就能签协议。


晚点:一次采购这么多台,客户凭什么信任你们?


余恩源: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意客户体验。我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客户场景,是大物流场站,一天有 100 万票快递在这里转发。我们得用 60 辆无人车把这些快递转运到半径 10 公里之内的网点,而且要保证卸货到装车只有 10 分钟。现在苏州、合肥都已经落地了。


这不是一个普遍的场景,但它代表你对客户 “珠穆朗玛峰” 般场景深度耦合的能力,再往下到各个网点应用的时候,就 5 到 10 台的应用量,就非常简单。


晚点:从订单到落地,还有哪些难点?


余恩源:上万台无人车规模落地,这么复杂的无人驾驶网络,在全球是没有先例的。与我们落地的 2000 多台相比,数据规模不同,导致模型的复杂度,corner case(边缘案例)的数量会指数级上升,出现的次数会很高。


硬件的质量、可靠性也要上一个数量级。我们一定要确保安全、稳健、可靠、好用。这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晚点:新石器已经落地 2000 多辆车,你们总结出了什么经验和教训?


余恩源:部署和运营的效率,是成败的关键。如果你交付一辆无人车,还得弄一辆轿车过去采集地图,闭眼都能想出来成本得有多高。我们现在正在推动无人车自己采图,这样的话,快递网点老板自己学一学,就可以部署,而且效率非常高,一天可能就能搞完。


晚点:这个过程会有什么变量吗?


余恩源:最大的变量就是安全,尤其是行驶安全。


晚点:你们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吗?


余恩源:没有。我们自己内部做过一个数据统计,安全事故 80% 以上是被动的。比如急刹车导致后车追尾,这也是我们在持续优化的被动事故。


晚点:为什么会急刹车?


余恩源:因为车上没有人,要保证前向的绝对安全,策略很容易变得激进,所以会突然刹车。这是一个长期优化的工作。未来无人车吃掉的数据越来越多,会越来越顺滑。从我们内部的曲线来看,后车追尾的事故在急剧下降。


晚点:你们怎么把它降下去的?靠加更多人写规则,还是类似乘用车的趋势那样,迭代到新的数据驱动的系统?


余恩源:现在用模型能解决的问题,大概已经到了 90% 以上。接下来要增大数据,增加算力,要高效训练、优化模型。干这些事,我们认为加人没有用。我们团队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算法人员不会再增长。

“不能只盯着大城市,大、客户都重要”

晚点:你们的上万台无人车,接下来会在集中的区域运行,还是分散到许多城市、地区?


余恩源:我们的观点是分散和集中两条腿走。


大城市要做,我们已经落地杭州、苏州、合肥、上海,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把每个城市推到 500 甚至 1000 辆以上。每个城市都做一个高密度网络。然后在一个县城、乡村场景十台,这种我也要让它普及开。


要卖过 1 万台,商业规模和技术都跨过 0 到 1 的节点,两个场景都要做好,才能为未来 10 万台、100 万台、1000 万台做准备,为出海做准备。


晚点:送快递真需要这么多无人配送车吗?


余恩源:无人车未来不只是做快递,还有一百多个城配场景,比如生鲜供应链、买菜、批发市场等,可能有上千万台的需求。在县城、乡村场景,你永远不会有网络效应。因为晚上没活干。


只有在密度足够高的城市里才能形成网络,你才能白天送快递,夜里送生鲜等。所以城市不能不干,天天农村包围城市,网络就起不来。


晚点:一个城市中多少辆车才能形成网络?


余恩源:快递是一个好代表,基本上是人群乘以 20% 就是快递单量,大城市估计要乘以超过 40%,然后再除以 1500(注:按照一辆超一天运 1500 票快递计算)就是车的需求量。比如北京差不多要四五千台。


晚点:既然你认为县城、乡村场景,永远不会有网络效应,那为什么也要进县城和乡村?


余恩源:县城、乡村的单价会高。


晚点:无人配送车行业竞争现在很激烈。很多公司都明码标价卖车,比如九识称首付只要 3980 元,菜鸟的小蛮驴宣布无人车加 5 年维护费用 15 万。这是否意味着价格战要来了?


余恩源:我觉得价格战已经开始了。而且是我们发起的,原因非常简单,从硬件配置来看,我们比友商的成本低大概 40% 到 50%。到了一万台之后,我们会继续往下压。


晚点:比友商的成本低那么多,怎么做到?之后还能怎么继续降低?


余恩源:我们一开始用多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方案,今天已经把传感器简化到一颗激光雷达加 12 个摄像头,基本上实现感知的端到端。


我们能够冲击到 1 万台规模的时候,有了充分的数据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个产品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我们可以大刀阔斧地干,整个产品技术设计会发生一次大迭代。


晚点:竞争中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是,大公司不会只买一家公司的车。比如顺丰是你们的大客户,他们也投资了你们的对手白犀牛。你们怎么更深绑定大客户?


余恩源:我觉得没办法绑定。无人车公司,接下来能不能壮大,真正具有行业价值,要看多久能够把大 B(大规模客户)的销售额压到一个小比例。


商业路径一定是从大 B 起步。因为大 B 对路权、运营质量、效率要求都很高,示范性也足够。


但一定要抓紧时间朝小 B (小规模客户)散 B (零散客户,比如快递驿站加盟商)市场扩张,它们对工程标准化要求很高,但定制化要求很低,议价权能起来了。


晚点:你之前的公开发言中,经常会提到无人配送车重要的是路权,新石器的牌照也是最多的。无人配送车竞争中,路权是优势吗?


余恩源:我不认为路权会形成一个竞争优势,它也不会是独家。但我们要尊重路权。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就把路权设计到产品里。


我们现在有三个产品,一个是 3m³ 的载荷(X3),对应的是三轮车和微型面包车,比微型面包车还能装一些,拿大城市核心区域的路权。


另一个是 6m³ 的载荷(X6),对应的是小型、中型和大型的面包车,拿核心城市边缘地带路权、小城市路权。


还有一个 12m³ 的(X12),对应的是依维柯和轻卡,未来可能是在一些远郊或者一些相对封闭的场景里投放。


从左到右,依次为新石器的 X3、X6、X12。图片来自新石器。

晚点:物流行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赢者通吃,有体量大公司数量有限;无人配送车作为快递业的上游,市场集中度会高还是低?


余恩源:现在我还不好判断。我经常说,我们跟同行是 “小鸡互啄”,都不强。

物流行业出身做无人配送车,从建产线开始

晚点:你们在 2018 年公开亮相时挺特别,把硬件,甚至生产当作重点,承接理想汽车的 SEV 生产线,软件能力则靠百度的 Apollo。而友商们都先研究无人驾驶软件。


余恩源:他们都是互联网科技背景,核心能力集中在软件上。我 09 年进物流行业,研发过巴枪(数据采集手持终端),发明过快递柜,搞过无人机送货。我会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看怎么样才能做好。


晚点:新石器无人车亮相前一天,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了个微博,说 “灰袍巫师 SEV 走了,变身白袍巫师回归”。如果没有他们的 SEV 项目,你还会先做工厂吗?


余恩源:会的。没他们的产线,大不了我就找老头车产线。这是方法和路径的问题,目标没有变。


工厂是研发的一部分。我设计一款车,我要同时设计它怎么生产、标定、测试。


如果没有这些生产环节的闭环,交给客户的车,很有可能打开一看线头都是断的。有一天,这个行业一年要出几百万辆车的时候,那工厂标准化就非常重要了。


晚点:2020 年开始,新石器也开始自研自动驾驶技术了。为什么有这种转变?


余恩源:跟 Apollo 合作的时候,还是用的工控机,车上用了 5 个激光雷达,技术还没有到可以产品化的地步,组建算法团队也没有用。


后来我们看到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比如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融合等,有实用性,就开始自己投入了。我也不是科学家出身,怎么做好有用的产品就是我唯一的标准。


其实以产品为目标的公司,都会采取这个方法。我不追求洋气的软件、算法、技术,我追求产品使用性能。


晚点: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很多无人车配送的新闻,你当时跟你们的投资人之一李想说市场启动了。疫情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余恩源:我的感觉是,好的社会化服务,会对路权的开放起推动作用。疫情期间,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对各地的政府的触动很大,也让社会的接受程度变高了,给路权开放带来了很大的曙光。


晚点:新石器部署的无人车从 200 多辆增长到 2000 多辆,就发生在这之后?


余恩源:就是 23 年、24 年。我们看到大量城市开始大规模开放,尤其是杭州。23 年 9 月份的时候,我们把整个团队 100 多个研发拉到杭州闭关两个月,去适配当地的道路和场景。

不抢快递员工作,想象空间是货运网络

晚点:你觉得自己物流出身,在无人配送车行业是优势还是劣势?


余恩源:双刃剑。劣势是我们在融资、宣传上肯定没有那么多点。我们要解释半天。优势就是,我们看到的需求,我们做的产品,同行们可能看不懂。


比如那个笼车产品。不知道你看到过没有?


晚点:看到过报道,你们说它是 “陆地上的集装箱”。


余恩源:对。到现在我发现很多友商没看懂。其实我看运输是分成三个动作的,除了基础的运输,还有装卸、搬运。你解决了自动化运输,你不解决自动化装卸,走不远的。


新石器无人配送车的 “笼车” 装置。图片来自新石器。

晚点:但你们做得越成功,快递行业的工作是不是越少?谈到无人车,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它会抢人工作。


余恩源:在物流行业,没有所谓的无人车替换人这回事儿。我当过快递小哥。快递小哥一年工作 365 天,一天工作 10 小时,有 4 个小时在运输,6 个小时送快递,做服务。对他来讲,这 4 个小时是不合理的,有成本,但没有价值。我们是努力把这个环节给它取消掉,让他 10 个小时都都给人服务。


晚点:他们的收入不会减少吗?


余恩源:不会。所有的快递小哥,现在面临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派费越来越低,所以收入越来越低。如果照着过去的工作模式,他的收入会越来越低。


现在快递小哥希望增加服务的时间,增加服务的种类,未来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商业化的可能性。


晚点:但效率提高了,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余恩源:国内快递员还很缺。物流行业的单量还在上涨,但这个行业的工作强度很难吸引人。你提高人效,让他收入增加,工作没有那么艰难,这个行业反而更容易招人。


晚点:你觉得无人配送车未来会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余恩源:无人车版本的货拉拉或者滴滴货运。快递公司典型使用场景是白天的 8 个小时,等到车辆规模上来,会形成一个运力网络项目,能把车辆空闲时间拿出来联合调度。


这个前景已经很清晰了,我们越看越兴奋。我们不一定会自己下场搭建这个平台,但我们会推动这个平台出现。

题图:余恩源在浙江桐庐举办的新石器生态大会上演讲。来源:新石器。

具身智能对话

持续访谈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产业链头部公司

↓ 往期文章 

01

地平线余凯

阅读文章

02

Momenta 曹旭东

阅读文章

03

小马智行楼天城

阅读文章

04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王田苗

阅读文章

05

宇树科技王兴兴

阅读文章

06

智元机器人彭志辉

阅读文章

07

银河通用王鹤

阅读文章

08

星海图赵行、许华哲

阅读文章

09

梅卡曼德邵天兰

阅读文章

10

逐际动力张巍

阅读文章

- FIN -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无人配送车 物流 AI 成本 新石器
相关文章